浅谈中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线上教学

2021-11-12 16:01:35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
长江丛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手段中医药

■刘 玮/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

浩荡中华史,悠悠文脉传,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其传承几千年未有断绝的文明血脉。本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正是力图带领学生俯下身去,去探寻那些隐没于我们身边的浩瀚墨意、空谷梵音、皮黄铿锵、茶香缥缈……再仰起头来,以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传承千年、厚重博大,但并不故步自封,反而生机勃勃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整体设计

本次课程设计为线上教学模式。在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加持之下,线上授课的应运而生也为囿于教室中的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本课程采取以学习通平台为主要媒介的线上教学,辅以直播、音视频等多种手段。基于“线上教学”的整体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该模式能够精准的传递教学资源、灵活使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拓展课堂空间、新颖的教学模式也能更多地吸引学生的参与。

教材分析:课程设计选用教材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者首先根据响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开设要求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建议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选取十八课时作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这十八课时涉及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内容。此外,教师设计了模仿传统章回小说体裁的课题,直观地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学情分析:本次课程设计面向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学生,从专业诉求来讲,该专业学生普遍感觉优秀传统文化距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有一种蒙着历史尘埃的陌生感。但是从学生的喜好分析来看,该专业学生普遍对于“二次元文化”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喜爱动漫、游戏,相当一部分同学明确表示将来有志于从事相关职业。而近年来,随着《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国产动漫的勃兴,更多的动漫游戏产业人开始将目光投注于“古风”、“传统”等元素上。同时,在学生中,喜欢古风歌曲、沉迷汉服穿戴、醉心古风小说的学生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系统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但顺应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目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课程设计将系统科学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基本常识作为教学目标的第一个层面。

进而,在下一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中,课程设计通过将学生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入课程,深入浅出,打破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高深”、“遥远”甚至“陈旧”的刻板印象,培养学生主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自觉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后,面对着越来越多元的外来文化侵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也自然肩负着塑造学生人格的思政教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丰富成果,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拥有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实施过程

(一)循序事有成,渐进理必然——设计教学流程

课前,教师都会在学习通平台上发布本课程的相关预习任务,组织学生完成。在之前线下授课的传统模式中,学生的预习环节比较空泛,教师仅从课上提问反馈来查看学生预习情况,这样并不全面。但是,在系统的使用学习平台之后,教师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每位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科学统计预习结果,有助于学生在课前就对课程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随之对之后的教学内容做出微调,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简单的文字图片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造成虽然完成度是“100%”但是走马观花的过一遍内容,并不能深入人心。而音视频资料的发放,既能够很好地通过学习通平台把控学生的观看情况,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根据动漫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选择预习资料的时候也会更多地关注动画资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课中,教师会抓住线上教学传递资料快、信息化手段使用灵活的特点,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课程设计,从而避免教师单纯靠讲解输出知识的模式。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其效果远胜于枯燥地讲解,尤其是在线上教学期间,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那学生就更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之传统教学,更难以把控课堂。

例如,在“传统中医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中医药在病毒的治疗过程中大放异彩这个社会热点,先以紧贴实事的图片形式进行导入,为学生展示随着各国大使馆为留学生发放的健康包而驰名全球的“连花清瘟胶囊”,随之介绍中医药的重要作用。进而借助两个动画视频、一段古风歌曲介绍中医药的传统诊疗手段和中医药的代表人物。教师采取动画、视频交替使用,创设情景、结合时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音视频资料中筛选信息,突破教学重点。下一阶段教师借助自制微课《外国人眼中的中医药》,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国际影响,肯定传统中医药的实际诊疗效果,提升文化自信,突破教学难点。最后,教师采取直播平台的形式进行知识实践教学,借助药膳“冰糖川贝炖雪梨”的现场制作,向学生传递中医养生知识,希望能以这种现代化手段让学生能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对中医养生的观念产生兴趣,自觉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强身健体、提高抵抗力。

课后,教师会根据课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并在不给学生增加更多负担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突破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提升文化自信,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都有所裨益。

根据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教师首先采取多种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保证了线上教学的如期开展,在学习通课堂能直观地看到学生是否完成各项作业及检测情况,腾讯课堂的流畅直播亦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护盾。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数字敦煌”AR全景程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一改往日教学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令他们身临其境,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握。云逛博物馆的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让学生们不出门便可日行千里,真正地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练习阶段,教师引入“数字填色再现壁画”,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千年前的文化色彩之美,更让他们亲自填涂,在实践中增强创造力。既兼顾了学生动漫专业有着一定的绘画基础的实际情况,又抹去了学生日常专业学习所需各种颜料同画纸的繁琐,以网络数字涂色的方式重现壁画之美,更让学生在其间徜徉创作,快哉乐哉,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整乾坤手段,授英雄方略——信息化资源手段

整合十八课时的教学设计,除去自制视频、微课、PPT等教学资源之外,教师大致采取了以下几类信息化手段。

教学平台:学习通平台、腾讯课堂(直播)、微信群组。

音视频网站:Bilibili、腾讯、爱奇艺等。

云博物馆:全景故宫、数字西南联大、三苏祠、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数字敦煌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王者现敦煌”再现数字壁画网站、全景全真观。

相关程序:字云、字源、百度识图、思维导图在线制作工具、微信小程序、伟东云学堂“穿越去科举”游戏小程序、“Expoon网展”网站全景VR等。

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可以说,线上教学期间,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空间似乎被无限度缩小到了客厅、卧室的方寸之间,但是在现代化科技的加持之下,我们的虚拟课堂空间却可以思接千载、瞬行万里,上下五千年、尽在掌握中。

三、教学效果

一方面,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的便利,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课上、课中和课后的评价检测,核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随时微调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利用问卷、作业等形式,查看学生对于课程整体进程的理解和掌握,随时把控课程方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该教学设计更为注重的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毫无愧色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自信心,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四、反思改进

本课程设计积极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微课、动画、音视频——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平台、直播、出外景——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增添了可操作性强、能够轻松推广的亮丽色彩。

同时,教师也在反思,一方面,在日后的教学中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视频的录制过程中,也促进学生将专业所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师生互动的手段有待丰富,线上的资源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化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弘扬,而这样的责任正像一个接力棒,要从我们手中传递到学生手中,以现代化手段作为载体,承载古老的艺术形式,正是我们做出的尝试。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手段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53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