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问题

2021-11-12 16:01:35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

■王 宇/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一、农民形象中的“精神胜利法”和“看客式”无聊

“精神胜利法”一词是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并把这个人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鲁迅在小说中利用长达九章的篇幅塑造了生活在未庄的农民形象,通过阿Q的性格和言行,揭露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思想中存在的劣根。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这主要体现在他的阶级属性。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的农民。作品中的阿Q没有姓名、没有家庭,也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他希望有所改变,现实却是赵太爷骂他不配姓赵、和吴妈表白酿成悲剧、好容易有了生计又走向末路、直到后来革命不被允许不说,最后连命都搭上了。造成阿Q贫苦的原因固然有当时的社会背景,但从其思想落后性也可看出阿Q身上具有小生产者的不良习性。鲁迅说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阿Q是一个不敢正视现实的人,他常常靠“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小说二、三章优胜记略中多处描写他被别人欺负、打败后在精神上健忘不服输的举动,这本令人同情,而从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尼姑一事又可看出他的畏强凌弱。

阿Q还有着“看客”式的无聊。杀头本来是一件无所谓炫耀的事,而阿Q却把看到的杀革命党一幕分享给未庄人说。阿Q的不觉悟主要体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一开始他认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深恶痛绝。而当他为现实生活所迫,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时,他却简单因为平时欺负他的赵太爷、钱太爷们害怕革命而走向革命。可他所谓的革命思想却又是封建传统观念的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从作者对阿Q的心理描写“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可见阿Q落后不觉悟的阶级意识。直至最后第九章中被要求画押、绑缚刑场后都不能一下子明白造成自己悲剧结局的原因。

二、农民形象中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

鲁迅曾讲道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要唤醒民众的精神。而在当时国人身上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国民素质的低下。其具体表现为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这一点可以在小说《药》与《风波》中得以体现。

《药》的创作取材于鲁迅自身。他在《我的父亲》里用讽刺的笔调抨击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作品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华老栓是一个迷信、无知、落后而愚昧的农民形象。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他虽然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关心与爱护,但却不懂得求助于医生的帮助,而是靠在半夜买沾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病。从康大叔的语言描写“包好,包好!这样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可见农民的愚昧无知不只是华老栓一个人的行为,而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农民普遍具有的通病。根据后文康大叔否认“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可以看出生活在旧社会农民阶级身上的落后不觉悟思想。

《风波》的背景是1917年张勋复辟时期江南的一个偏僻的农村。小说通过发生在乡场上的一场因“皇帝又要坐龙庭”而引起的复辟与剪辫风波,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停滞、落后和农民的贫困、愚昧与精神麻木。小说中七斤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当他得知皇帝又要坐龙庭后,他首先想到的是“我没有辫子。”而在赵七爷反复的恐吓声中,却又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七斤嫂在打听到形势不利于七斤时对他百般斥责,而在风波过去后又和村人一样对他相当尊敬。作者通过对剪辫风波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农民身上的卑怯和势利心理以及麻木不仁的性格特征。小说最后写到虽然风波过去了,但七斤的女儿六斤依然没有停止缠足的陋习,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结果并没有使得广大农民从思想上彻底摆脱封建文化传统观念。

三、农民形象中的思想保守和安于命运

思想保守和安于命运是旧社会农民身上的又一个病根。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刻画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他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农民身上的思想落后、安于命运。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视角,叙述了“我”和闰土小时候的美好童年回忆。然而时隔多年后当“我”再次见到闰土,展现在眼前的却是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根据这段对闰土的相貌描写可见,他这几年的生活十分窘迫,农民劳动者生活的贫困清晰可见。而当“我”向他打招呼,他却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吱声。然后态度恭敬地叫道“老爷”。一声“老爷”显示了闰土深受封建传统等级思想毒害后的精神麻木,以及在无出路之中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

安于命运这一点在阿Q和闰土身上都可体现出来。首先,阿Q虽说总被人欺负,但精神上的胜利导致了他自轻自贱,这便是一种安于现状的表现。他没有想办法从生活上彻底改变自己,而是靠耍嘴皮子取一时之胜。当他最后被杀的那一刻,没有强烈地愤恨与反抗,而是稀里糊涂地喊声“救命”。闰土封建迷信、精神麻木的背后也体现出了他生活上的安于现状。通过小说中对闰土后来的外貌描写可见,他后期的生活并不乐观。然而却没有试图努力改变,而是依然选择了贫困。当然,思想上的局限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追求进步意识。

四、国民性背后的反思与启示

鲁迅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末民初,亲历近代以来各种“救亡”运动的鲁迅意识到:中国社会之所以积贫积弱,根本原因在人。中国人如果不能走出愚昧,中国社会就不可能真正走向进步,社会危机也不会得到解决。造成中国人愚昧的根源,主要在于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专制体制下的封建宗法制度加上儒家传统思想扼杀了国人正常发展的人性。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农民形象对其大力批判。正是因为封建宗法制度的存在,中国人难以获得健全人格,难以摆脱愚昧。

既然中国社会的危机根本原因在人,那么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桎梏中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得以解放便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从鲁迅的农民题材小说中还可以看出,他在无情批判民族劣根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小说人物的同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完整的“人性”意识,中国古典文学对人的认识是以宗法制度下人的社会身份为依据,像君、臣、父、兄、妻、子等,体现的并不是平等的人类意识而是伦理意识。鲁迅在小说里描写的农民形象都是社会中的下层人民,甚至还有许多不幸者,对这些人鲁迅给予了深切同情。鲁迅在文中表达的同情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而是对人性的尊重。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向来是鲁迅小说中表现的基本态度。他同情这些人物在宗法制度摧残下的悲惨命运,但又无法接受他们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奴性哲学。当这种习性走向极致,便会自然走上“自戳”或施暴者帮凶的道路。鲁迅通过对小说人物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愤怒,揭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征。鲁迅曾受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影响,从生物学角度说明人与人之间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在社会学角度看,人类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和类型。根据唯物主义观点,人的第一性应是自然性,其次是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才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质属性。但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儒家强调的伦理道德残酷地压制了人类的自然性,刻意追求社会性的畸形发展,这便导致了传统文化思想中对“人性”的扭曲,形成了所见到的鲁迅笔下那些农民形象。

在鲁迅的作品中,多处提到“人”字。由此可知“立人”思想始终是鲁迅做文的核心。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儒家纲常伦理道德极大地压抑了人类的灵魂,扭曲了正常的人性。鲁迅固然一度对国民性现状持悲观绝望的态度,但并未从根本上对国民性的潜力乃至人性失去信心。他希望青年人在没有被封建礼教毒害下健康成长,追求个性与自由。在对待民族文化上要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辩证对待他国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劣根性,而只有正视本民族的问题,在借鉴外族文明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从而发展、弘扬优秀文化,这个民族才能是有希望的民族。

注释:

①③⑥⑧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寄周刊编者的信(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④鲁迅.阿Q正传(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⑤鲁迅.药(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⑦鲁迅.故乡(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⑨李怡.鲁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