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早在五年前,我国就有相关的政策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涉及多个领域的发展,于教育领域而言,该意见提出国家支持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加快高校教育模式改革步伐,建立健全高校网络学习模式。在该意见提出后教育部根据文件精神,下达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更加系统的各个高校开设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指导,鼓励各高校制定完善的课程质量标准,实施网络授课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学分判定计划。
各大高校纷纷相应国务院及教育部的号召,积极开设在线教育课程,网络课程数量、质量均有了很大的提升,高校开设的在线教育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我国各大高校自主开设的网络课程,并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对课程质量把关,对合格的课程予以认定,并提供平台,使其在全网进行播放;另一类主要是国外知名高校,或者是第三方教育机构开发出的MOOC,这一类商业化气息较为浓重,流传更加广泛。总而言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开设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开化,平衡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公,使得人人有学习的权利、人人有研究的权利,各大高校教育资源的互相倾斜,也有利于大学生素养的提升。近几年,为实现个人的学习诉求,教育部门也开始了自上而下推动在线课程建立的步伐,其课程资源配置方式正由“大规模开设”转向“个人学习诉求”的实现上,既促进了高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又提升了高校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在线开发课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线上教育,;另一种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无论采取这两者当中的何种方式,注定了在线开发课程与传统教育理念下课程形态有很大的差异,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评价等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对传统的教育理念、高校管理体系、教学方式、学生评价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为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此变化中,有诸多主体参与其中,如高校、教师、学生、相关教育部分、学生家长、第三方教育机构等,其均对在校开放课程的设置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他们均可以看做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价值主体,由于本文主要对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角度对在线教育进行诠释,因此筛选出了与课程设置联系最为紧密,影响最大的主体,作为本文研究的价值主体,分别是教师、学生、高校课程管理者。高校课程管理者是在线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课程的推动者及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是在线教育课程的学习者,因此,从理论上讲,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均有权认定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自身的深度参与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随着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及推动,我国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其为新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从高校角度而言,问题主要出自于各高校师资力量及办学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其开发的在线教育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课程设置、课程理念、资源共享等方面,有明显的差距。同时各大高校开设的在线教育课程多呈现单一化、碎片化的特点,大多数课程的讲解时间较短,课件整理及文本编写均存在单一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很多高校因自身视角的原因,只知道跟随时代潮流开设,并未对其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剖析,如时机、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等,对在线教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传统教育的认识上,只单纯的认为就是将传统的授课模式以视频的形式对外界开放,认知的不同就导致结果的不同。
从大学生角度而言,因学习在线开放课程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自律性、主动性,对长期处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我国学生来讲,对骤然而来的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很难适应,因此很多学生在处于好奇的心理,进行了注册,想要学习新的课程,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有研究表明MOOC的平均流失率高达93%,更有甚者,在注册完账号后从未参加过实际课程的学习,即使按时参加学习的用户,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认知上,很少有能够达到应用和综合应用的水平。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方面:(1)个人对课程的兴趣不同;(2)在线课程本身存在碎片化的教学弊端;(3)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
高校在线课程的开设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挖掘知识的能力,因此部分高校对在线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比如,从MOOC到SPOC,就是高校在线教育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从价值需要主体角度来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成为各高校在线教育管理者迫切需要的问题。
认定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活动,认定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认定人员的专业性、公平性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因此对于任何事物的评价都需要该领域内具有多年经验的权威人士进行判定。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开设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的认定,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固有的教务机构,这是因为高校教务机构一般会直接负责在线教育课程的设计、安排,是在线教育课程的实际管理者。因此,如若高校仍然以教务机构作为认定主体,相当于自查,根本体现不出课程质量认定的科学性,不利于高校在线教学体系的建立,因此各大高校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的认定应交付给第三方进行,或者是聘请几名具有教育学、测量学等专业性知识的研究人员进行综合认定,具体高校可以设置一个单独的认定机构,人员应由相关研究人员、教师、学生组成,采用综合成员意见的认定模式,保证认定的科学性。
我国高校目前使用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的认定标准呈现广泛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对于不同学科课程质量的认定使用的是同一个标准,导致认定缺乏针对性,只是泛泛而谈,不利于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质量认定工作的有序进行。造撰写本文时,笔者翻阅了诸多针对高校在线课程认定的资料,搜集到了部分高校价值主体对于构建科学化课程质量认定体系的态度和建议,并在上文阐述了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后,认为高校在课程质量标准的认定中可以构建教学资源、教学行为、学习结果三位一体的认定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搜集来自各价值主体的建议,为课程提供更为具体、全面、真实的系统性反馈。对课程类别进行重构,细分课程质量认定标准,将改变现今认定标准相同的现象,对每一学科以及每一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认定,
课程质量认定过程也对课程质量最终的认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规范课程质量认定过程,也是比较重要的。首先应在课程结束时就应对该课程立即展开认定,预防参与者在课程结束较长时间后对课程细节有所忽略,资料搜集不全面,影响最终的认定结果,如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当下搜集也有利于资料的正确度。在搜集资料时应以学生匿名的形式进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其畅所欲言,讲出内心最真实的看法,避免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与此同时,校方应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课程质量认定理念,尤其是对刚入学的学生,更要加强这一理念的传递,让学生了解认定的内容、认定的作用,尤其是认识到课程质量认定的重要意义。最后,针对资料的初步认定结果应交由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交由第三方认定机构再次进行数据的核实,找出课程质量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课程质量。
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的认定中,在高校有了最终的认定结果后还需要交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研究分析,面向校内及社会公布认定结果。值得重视一点的是,对课程质量的认定是为了从既有的课程教学中找出课程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改变,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依据认定结果对教师进行严厉的惩罚。因此,对于一些课程质量较好的教师校方应予以鼓励,可以让其向其他教师传授经验,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对于一些课程质量较差的教师校方也应予以鼓励,与其共同找出课程设计中的问题所在,总结原因,帮助其提高课程质量标准,这一一来真正实现了课程质量认定的目的。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优秀的课程质量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改善现行体系构建价值主体需要视角下的课程质量认定体系,推动高校在线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体发展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