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凤
山西省河曲县实验小学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成为了推进新语文主题阅读进程,助其实现应有的目标和价值的“利器”。思维导图在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运用,不仅教会了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法,更使得教师的教学充满了智慧!
思维导图的原理:
发散思维------拆除思维的墙(确定了中心主题、尽情联想、想象)
收敛思维------洞察问题的本源(也就是对发散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
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框架,找到了方法。
例如:1+1=?“O”是什么?
一开始大家想到的并不多,而且思维很发散,也很跳跃,可是当我们把想到的结果进行梳理整合后,比如,“O”是什么?这个问题,先以O是什么为中心主题,确立分支:符号、食品、生物、用品、交通工具等后,大家会一下就想到好多,思维局限被打破,感觉自己的大脑变得开阔起来。
那么,基于思维导图发散性、结构性、可视化等特点,及对认知维的训练,接下来,我说说他在在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应用”与“价值”。
思维导图在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应用”与“价值”:
这种课型的目的是让学生先读书,在“一主”教材中集中识字,在“两翼”中随文识字,掌握基本的识字认字能力,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字词的准确和精妙。王娜娜老师运用思维导图制作的英语“词块”联想,我们同样可以迁移到语文字词的学习中来,把零散的字和词进行整合,归类。
整堂课中读、说、背三个基本模块都是围绕品句、析篇、悟理、体会、背诵、总结学习方法来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把这几个目标作为分支进行精读教学,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略读,去积极地探索,真正实现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就是以篇为范例,授之以渔。
思维导图的一个特征就是思维发散,利用这一点,可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拓宽思路,从而作出最佳构思和立意和选材,其实这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内容的选取,还是文章结构的安排等等,同样是运用片段或全文的学习来建构写作的框架,思维导图的学习首先可以使这一框架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写作者然后围绕这一主题(题目)动笔进行发散思维,内容可以是联想、想象或夸张,而写作的初动力,就是对文本情节、语言、结构、写作方法的延伸和创新。如:利用思维导图对《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的立意和选材。
自主阅读课,要实现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的目标,让学生自主“开放式”阅读,“不求知识同一,鼓励自主创新”,那如何才能监测、评估学生的阅读情况呢?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呈现的是学生阅读中经过加工处理之后的信息输出,加工过程包括了归纳、总结、类比、联想、分析等不同的认知动作。那么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所做的认知动作也有不同,因此呈现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而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通过思维导图呈现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并不是知识。通过思维导图这一表征工具,教师可以清楚看到学生的认知层次差别,这有助于使教师深入了解学情。
基础训练课是对本单元的字、词、句及要求默写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检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词块”的联想,包括场景联想、模块联想、派生联想、正反联想、词中词联想(将词语分割开来理解),这样,达到了激趣、复习、查漏补缺、延伸多效合一的效果。
分享展示课,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对大单元内容的一个复习展示,如:可以是故事的复述和美文的背诵,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结构的梳理,有利于记忆。同时,还可以展示自己在自主阅读课上制作好的思维导图,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章的鉴赏水平。
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师生的思维活动都是密切相关的。思维导图工具作用于师生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训练着学生的思维,由隐性思维显性化,到显性思维工具化,再到高效思维自动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梳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这七种能力,在布鲁姆教育目标中都得到了体现。提高阅读效率,解决了我们在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教完教材吗?能保证教学质量吗?能减轻师生的负担吗?助力新语文主题阅读的顺利进行,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思维导图,凭借着自身发散性、结构性、可视化等特点,在新语文主题阅读“四读”中体现着自己的价值,成为推动新语文主题阅读的“利器”。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好思维导图工具,主动思考探索,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