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

2021-11-12 14:07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复合词补语句法

向 萌

鲁东大学

汉语复杂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有复杂的补语体系,这一点在汉语动结式的内部结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动结式是一种复合谓词结构或动补结构,这种结构由一个表示动作的动词和一个表示状态变化的结果补语构成,结果补语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最早发现这一语言现象的学者是吕叔湘(1942),他注意到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但并没有提出动词补语之类的说法。最早给汉语动结式下定义的是王力(1943),他把这种语言现象定义为“使成式”,这个定义的提出,对后面的研究影响颇深。“动结式”这个词语最早在吕叔湘(1980)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出现,他讲到“有两种短语式动词需要特别提一下:一类是主要动词加表示结果的形容词或动词,可称为动结式;一类是主要动词加表示趋向的动词,可叫作动趋式。”自这两位先贤开拓了对动结式的研究之路后,对此研究的热度未曾递减。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动结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梳理分析先前的研究,旨在对其进行总结,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汉语动结实式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一、词汇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从词汇方面对汉语动结式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李亚非,黄正德,郑礼珊和王晓庆等。

李亚非(1990)在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语序方面,提出了较为明确和系统的看法。最具影响力的观点属“时间临摹条件”,他认为动词在表层线性顺序上必须直观地反映其所指代的事件间的时间关系。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行为动词一定处于表结果的动词前面。虽然大多数汉语动结式符合“时间临摹条件”,但仍有特例。如“现代化”、“老龄化”、“美化”等,这些复合谓词的构成顺序依次为结果、行为或活动,故这些不遵守“时间临摹条件”。

动结式复合词的生成方式一直未达成统一意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属词汇说和句法说。词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黄正德和郑礼珊(1994),他们认为在词库中通过运用一系列形态规则派生成动结式复合词,且在该复合词中,第一个动词为核心词,但持该说法的顾阳却认为第二个动词处于核心地位。句法说以石定栩(1994)和邹科(1995)为代表,在他们看来动结式复合词是在句法中产生的,是具有词的特性的句法结构。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故动结式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不止一种,以及该复合词中哪个动词处于中心地位仍难以准确地确定。

汉语动结式复合词中两个动词都是什么类型的?学者王晓庆(2014)从形态学角度给出了回答,她强调“从汉语事实上来看,所有动结式复合词的第一个动词都是一个自由的动词词根或语素,但对于第二个动词可以是自由词根或粘着词根。”这位学者很好地概括了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语素构成,从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量的同形不同义的语素存在于汉语词库中。

二、句法方面的研究

在句法层面对汉语动结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汉语动结式的结构中心和动结式的及物性与不及物性的讨论,以及运用小句理论所作的句法分析等。

早期学者们张志公(1952)、朱德熙(1952)和丁声树(1961)等一致认为汉语动结式属于一种主从式的向心结构。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推进,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形成了新的看法。基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李临定(1984)讲到汉语动结式的结构中心在“偏”而不在“正”,即在第一个被补充的动词上,而非在补语上。。范晓(1985)通过成分扩展法提出了和传统观点类似的观点。宋文辉(2004)的观点,汉语动结式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及物行为动词属于句法结构的核心,该行为动词具有决定动结式所属范畴的形式特点。这些论证是片面的,有的只关注了形式特征,有的只关注了语义特征,而真正的核心需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特征。

朱德熙(1982)提到,汉语动结式和动词并无两样,因为它也有及物和不及物的差异。通过观察发现即使一些汉语动结式的第一项是不及物动词,但整个动结式却是及物的,如“哭哑”、“哭红”等,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一些动结式中的主动词是及物动词,但整个动结式却是不及物的,如“洗累”和“读糊涂”等,从这点可以看出动结式的及物性于其第一个动词的及物性并无直接关系。

Hoekstra的小句理论在汉语动结式的研究中,极具影响力,主张该理论的学者有Sybesma、Zhang和彭国珍等。这些学者认为汉语动结式中的第一个行为动词表无范围、无终点和无状态的行为,后需接上结果小句来对其前的动词作一系列限定。玄玥(2017)的观点同前所述,但她认为结果补语是体现动词完结状态的一种功能范畴。彭国珍(2012)指出结果补语小句不含时态,其中的名词性成分要想获得格需移出,且结果补语也需移出以便于与其前动词组合然后受屈折性成分的管辖和约束。小句理论这种句法分析法在语法界褒贬不一,因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像它把动结式的述语成分视为结构核心,依据生成语法的基本观点,结构核心是其结构的语法特征的决定者,但许多例子证明小句分析法里的结构核心并不能决定动结式的特征。

三、语义方面的研究

从语义角度对汉语动结式的研究集中在汉语动结式的语义分类、语义指向以及对动结式的认知语义研究。

对于汉语动结式的语义分类,范晓(1985)认为结果补语表示的语义可被分为四类,一表示动作的趋向,二表示动作的情貌或态,三表示动作的结果,四表示动作的程度。王红旗(1996)在此研究基础上,将汉语动结式的结果补语的语义进行了新的分类,分别为评价补语、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之后马真和陆俭明又把汉语动结式的语义分为自然结果的出现、预期结果的出现、预期结果的偏离和非理想结果的出现。这些学者注意到了动结式的语义差异,并对其进行分类阐释,推动了汉语动结式的语义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语义指向分析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出现,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最开始是吕叔湘先生(1986)运用此方法分析了动补结构,他讲到补语和主语或宾语有语义联系。宋文辉(2004)基于语义指向分析法对汉语动结式的配价问题进行了分析,按照他的观点,“动结式前项的配价和动词性结构整体的配价一致,即前项成为结构体的配价决定者。”杨梦琦(2015)讲到动结式的前后两项是在语义上是相互独立的谓语,并将动结式分为同指称型和交叉指称型。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汉语动结式进行语义指向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随着对汉语动结式在语义指向角度研究的不断推进,沈家煊(2004)和宋文辉(2004)运用认知语义学的框架对汉语动结式的语义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作为构架事件的主事件和与之有联系的副事件共同组成动结式所表示的复杂事件,且该复杂事件属于抽象的和隐喻性的运动事件。张婧娴(2019)对汉语动结式中的假宾语进行了认知语义研究,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式里的假宾语总是指代具体的和概念自主的事物。这些研究和以往的研究相比,角度新颖,思路是整体式的,但其忽略了动结式句法表现的多样性。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层面对汉语动结式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分析,从以上研究现状来看,汉语动结式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这些研究都集中在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层面,后两个层面的研究尤其居多,从语用角度对汉语动结式的研究较为罕见,缺乏系统深入的语用层面的研究。第二,以上对汉语动结式的研究大多是单角度的,而动结式是韵律、词汇、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多方面的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从而要想对其全方位认识,对动结式的研究最好综合多个角度展开。第三,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局限性,并不能解释所有汉语动结式例子。第四,汉语动结式的分类混乱,无统一标准,分类琐碎,缺乏系统化的分类。学界推荐从句法和语义互动的角度划分汉语动结式的类别,因为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区别某些特殊的动结式。最后,缺乏动结式的对比研究。在以上的大多数学者看来,动结式是汉语中的特殊句法结构,所以他们的研究几乎都围绕着对汉语动结式展开,没有将汉语动结式与其它语种的动结式做比较,尤其没有与汉语类似的语种的动结式进行对比研究。那么相关的研究结果适用面就变得有限,实践意义也会缩小。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克服这些局限性,力争对汉语动结式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注释:

1.石慧敏.2011,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对外汉语研究,151-166.

2.王晓庆.2014,论现代汉语中的“词”及动结式复合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No.552,58-62.

3.宋文辉.再论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核心[J],现代外语,2004:56-65.

猜你喜欢
复合词补语句法
含有“心”一词蒙古语复合词的语义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南昌方言“X 人”式复合词考察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论名词补充式复合词的界定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