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人物内外矛盾

2021-11-12 14:07方梓薇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巴金矛盾内心

方梓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家》是诞生于五四后期的时代巨著,是对过去的反思回望与对未来的展望。巴金用慷慨激昂的口吻批判旧制度残余,表达强烈的反抗诉求。以小见大,以家庭矛盾影射社会矛盾,揭露新思想与旧制度在社会变革环境下的碰撞冲突。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不同阶层、不同阶段、不同性格的人物内心的动摇与人物关系间的矛盾,并以此进一步解剖旧制度腐烂的内壳,影印巴金的青春抗争史。

1931年,巴金写成在家族小说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背靠社会革命的大环境,脚踩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他以旁观角度的激昂叙述深入高氏家族,为读者展现一个家族的逐步衰败过程,揭露旧思想的堕落,见证新思想的萌发生长。《家》是三部曲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反映了腐朽的悲剧,时代的更替以及青年觉醒的控诉。这是巴金对自我的剖析消化,对封建旧制度批判反思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事间、人物间,甚至个体心理的碰撞冲突、动摇与矛盾。作者对各元素间抗衡与冲突力量的真实展露,无疑是《家》能得到大众共鸣与热爱的原因之一。

一、矛盾的根源:写作背景

《家》的矛盾源于其写作背景。从社会大背景来看,巴金生活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猛烈的浪潮下,旧制度的裂缝被无情地揭露,新思想的涌入冲刷着旧制度的伤口,使其溢出淤血。此时此刻,社会思想的潮流在青年知识分子的脑海中翻涌,催使人觉醒顿悟,却也令其恍惚惘然。从家庭背景上看,巴金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对旧家庭制度有最真切的体验。理性层面上,他对封建礼教有着极其强烈的反抗情绪,但同时在少年的内心里尚有对家庭情感体验上割舍不断的温情,那是和睦友好的生活片段,是无法抹去的感性回忆。重视亲情中的美好互动,痛恨封建礼教中的争斗与疏离,当两者碰撞在同一空间下,矛盾便从字里行间悄然流露。

《家》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编制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织网,碰撞、交叉、离合、悲欢。在反映几条感情线的不同遭遇与结果的过程中,影射出不同人物性格以及不同思想观念下的爱情在特定社会与家庭背景中的矛盾与挣扎。以恋爱为线索,却不拘泥于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它不再只是批判浅层的礼教或恶俗作风,而是深入旧封建的核心——专制制度,在文字中表达对个人命运、人生志向、社会变革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在社会环境异常敏感波动的五四后期,巴金回望过去,用细腻的文笔勾勒腐朽制度下扭曲化的旧家庭写真,用激情的呐喊燃烧滚烫的青春热血——游行示威、开放女禁、剪发、停止裹小脚等等,他真实地展现青年眼中的社会全貌,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绝不沉默,为青春与生命奋斗!

二、矛盾的激化:小说人物

矛盾的激化是从人物的内心波动开始的,凝聚巴金笔下,每一个生命都是鲜活逼真的。他在构建人物关系框架的同时不忘揭露人物自身的矛盾性,灵活运用细节感受或剧情分支对人物性格进行丰富润色,突出其内心的摇摆与抗争。高老太爷威严专横一生,却在其生命尾声被柔和了棱角,变得脆弱、悲哀与妥协——“有点失望,有点做错了,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即便知道,也太迟了。”;鸣凤本有着充满人性真善美的形象,单纯、勇敢斗争、忠守爱情,却用一句话隐现出其追求简单、思想束缚背后难以扼杀的,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像她所服侍的小姐们所享受的那样。”;当然,无法忽略的是家中最典型的矛盾体——觉新。作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放弃反抗,做那只蜷缩在角落的猫,但他努力发出微弱的哀鸣,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觉慧身上。“我跟你们一样做过美妙的梦,可是都被人打破了。”,觉新只是封建旧制度的傀儡,在自我感动中等待救赎。虽然最终依然没能成功逃脱捆绑,但他始终怯弱地颤抖着,在痛苦中将仅存的希望赠予觉慧和后代。还有如琴母、瑞珏等麻木女性角色,都被作者用精准而细腻的笔墨揭露了其内心波澜和命运悲哀。她们依赖于愚昧的封建宝塔过活,却理智地明白宝塔底下松动的根基与腐烂的墙泥。因而,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们始终认为挣扎与反抗无济于事:有过内心矛盾,却拒绝采取行动,于是眼睁睁地看着脚下的砖瓦粉碎、崩塌。

他们是3D电影的演员,有着强烈的表现欲,立体鲜明的典型性格,而当我们摘下3D眼镜时,却能看到许许多多的模糊重影。我们可以看到觉慧身上流淌着青年巴金的血液,从觉新眼里看到大哥的眼泪,觉民与三哥,高老太爷与祖父,鸣凤与丫头翠凤,瑞珏与嫂嫂......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背后是现实经历中无处安放痛苦的无可奈何。因为有现实生活的原型,所以才有最真实的人物互动与最激烈的矛盾碰撞。用主观的双眼看客观的人和事,将现实中所见所闻所思代入不同的角色中,巴金提取了原型人物的内在本质,重视人物的个别性,赋予语言上真挚热烈的表达,由此产生矛盾冲突情节,并最终形成对立的、框架式的人物关系格局。觉慧与旧封建文化的矛盾主要从三个层面反映:第一,与下层人民为友。大概是自小受母亲“爱的教育”影响,巴金对弱势群体有着天然的同情与怜悯,他愿意与家中的劳动工人亲近与交谈,恰好借此互动从他们身上看到劳动者艰难的一面与家族中阴暗的一面。因此,觉慧打破了阶级重围,看到了幸福生活背后他人的苦难与不幸。第二是更为强烈的反抗,与婢女的爱情。在绝对的阶级分化中,他勇敢地投入到一段不可能的爱情中,与家中丫鬟鸣凤相恋,触碰旧家庭制度的规则与底线。第三是贯穿始终的,与亲人的抗争。觉慧是所有人物中最为激进的角色,他“出逃”,他“反抗”,他“死也不让你们踏进房间进行迷信活动”,他坚守青春的擂台,用怒吼向旧制度宣战。

三、矛盾的展现:写作手法

新思想与旧封建间的矛盾是《家》中最突出的矛盾,同时在各个维度上的抗争又同样暗涌着动摇的波澜,人物内心的潜在矛盾在浪潮中时隐时现。说到人物的矛盾性,自然会谈到矛盾的展现形式。《家》中无论是旁白片段、人物话语,又或是景物描写,表达手法与技巧的交互运用都使人深陷具体情境和人物情绪之中。通过夹叙夹议的思想倾吐,实现行文的双线波澜:一条是人物行为举止的阶段性变化与情节发展中的起伏跌宕,紧贴人物的阶段心理特征或剧情走向,如书中的过渡情节:“裹小脚的淑贞”、“偶遇乞丐”,看似云淡风轻,无关紧要,却是进一步表达嘲讽与控诉的开机按钮;一条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与心绪变化,富含人生哲思,观点鲜明,煽动性强,兼具审美价值和时代启发意义:“人们躺下来,取下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是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这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这是发自肺腑的迷惘悲鸣,无情的现实揭露,是激发读者共情的重要旁白。

除了独白抒情之外,巴金还有许多“代言人”替他发表主张。譬如女方代表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再如男方代表觉慧:“我不能这样屈服,我一定要反抗.....我一定要出去。”,话语简洁生动,流畅而奔放,充满青春热血的力量。这样一来,间接代言与直接抒情有机结合,糅杂进记叙、议论、梦境、幻觉、回忆,将复杂的情绪堆积到饱和,来势汹汹地翻涌着,牵动人心。

抒情少不了的是景物描写的烘托,而巴金先生几乎将借景抒情运用到了极致。文化底蕴与浪漫风格奠定了其小说语言的诗化特征,“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意境悠远绵长,与之前的争吵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觉慧此时内心的矛盾与觉新的无奈,场景哀而不伤。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特点,以讽刺性的转喻、隐喻和暗示性的虚实结合表达情绪或主张,“风雪会长久地管制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这水,这祝福的水阿,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作者斟酌着一字一句,不放过任何机会表达年轻的生命内心的斗争与诉求,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感与身临其境的共鸣。

四、矛盾的主导:作者的感情

这般浑然天成的抒写方式绝非刻意而为之,而是作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挣扎的束缚感与无力感之所以能紧紧揪住读者的心,旺盛的烈火之所以能燃烧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是因为从作者开始,着力点就早已紧逼指尖,火苗在笔尖燃烧蔓延。“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好像一条鞭子抽着那心发痛,寂寞咬着我的头脑,眼前是许多惨痛的图画,大多数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它们使我的手颤动着,拿了笔在白纸上写黑字。我不住地写,忘了健康,忘了疲惫地写,日也写,夜也写。这时候我的手不能制止地迅速在纸上移动,似乎许多许多人都借着我的笔来申诉他们的痛苦。”切身的体验与真实的听闻使巴金清晰地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家》无疑是巴金在解剖自己、解剖社会。同情的批判,悲哀的嘲讽,温柔的束缚和挣扎的落寞,也许是人道主义在特定背景下的潜在矛盾。

站在青春视角真实反映少年眼中的现实世界,再加上家庭原型的伦理情感,小说难免会出现无法坚定把握中心诉求,出现些许摇摆的问题,即是说,笔下的人物在主观血液的注入下活了过来。“有时我因为个人的感情改变了生活的真实”,表面上看来是感性心理在脱离事实进行抗议,但在我看来,这恰是现实主义的体现。具备少年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怜悯,才可能实现从另一视角侧面反映贫民内心的挣扎与矛盾:玩龙灯的被压迫劳动人民被描述得无知而麻木,但这不正体现旧封建思想根植人心的危害所在吗?或许过于真实的描写会削弱小说在社会影响中的正面性,但这绝对是对当下一记有力的警醒。作者不是没有看到劳动人民在摧毁封建制度斗争中的正面形象,而是由于本书的主旨侧重不同,我们不能够要求其另用更大的篇幅全面反映另一领域,关乎劳动人民斗争的世界。我们清楚作者的阶级状态本身就是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阶级间隔膜分划鲜明的形态下,他能够跨越并以自身的认知贴近、了解另一阶级,已经是一种进步。在那样的历史阶段,作者、乃至社会,最迫切的渴求便是消灭在封建思想根基中固化的愚昧,而在小说的多处细节中表露出的无力感,正是作者找寻出路过程中的瓶颈。因此,他并没有专断地判定谁对谁错,谁应该如何做,而在最后选择逃脱这充满矛盾的困境,将朦胧的、尚未消退的迷雾留给“未知的幸福”去挥散。斗争未到终点,他不停止前进,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左右摇晃中顺着未知寻找答案。

五、结语

当黑云笼罩在社会上空,这部时代孕育出的巨著中那群怀着满腔热血的青年以“五四”新思想为武器,集聚力量,齐心召唤阳光。五四青年汇聚的地方,就是觉慧的另一个家。“他一个人站在黑暗中看别人笑,乐;他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里面一样。”,觉慧既是这高家的一份子,又几乎不属于这个家。他爱的是亲人与怀抱,恨的是制度与束缚。小说中不时出现的温馨对诗环节和家庭出游,是《家》的回忆录;而占绝大多数篇幅的,伤痛的战争情境、混乱的争执场面,撕心的呐喊,是《家》的忏悔录。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情感充沛而真挚,实践有力而真实,它外表锋芒毕露,内里却如水般温柔。

猜你喜欢
巴金矛盾内心
海上日出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小巴金“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