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析

2021-11-12 11:55纪俞舟四川音乐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皮影戏京剧受众

■邓 肯 刘 莉 纪俞舟/四川音乐学院

《八佰》与过去同样题材的影片相比较,虽然在历史内容上有重合,但是在文化记忆感受上特别不一样。《八佰》讲述的是八百壮士坚守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日的著名战役。过往曾有两位导演拍摄过这个题材的电影,一位是应云卫1938 年导演的《八百壮士》,另一位是丁善玺1975 年拍的《八百壮士》。《八佰》与以往电影不同的是增添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士兵誓死杀敌的画面,这个场景不仅唤起了受众的文化记忆,而且激发了受众强烈的民族情感。在其内心留下了无比的震撼。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八百》的融合

(一)京剧与《八佰》的融合

京剧,又有国剧之称,其流播全国,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遍及全球各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京剧吸取了多种传统艺术的元素,并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如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从绘画中引进了“虚实”,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各种美学理念。经过发展,戏曲有了自身独具的写意化、象征化、虚拟化特点,而影片正好将这些精华杂糅了进去。

1、写意化

河流、白马、赵子龙这三个重要的意象,是导演内心的浪漫希望。那匹漂亮的白马,是小湖北心中的梦想。它狂放不羁,自由穿梭于代表希望的苏州河南北岸,是唯一一个能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奔驰的生灵。最终,欧豪饰演的端午在山坡上骑上了这匹白马,化身为小湖北眼中的“常山赵子龙”,纵使面临山下千军万马,仍保持着自信奋勇向前。此景就如李白在《蜀道难》诗中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赵子龙的“一夫当关”与“八百壮士”的守卫一样,赵子龙代表着战场中舍生忘死的中国军民,无论是南岸租界的民众,还是北岸的军人,面对困难,他们齐心协力。北岸无情的现实与南岸美好的希望,交织在一起。导演管虎在影片的硬核外表之下,散发出柔情与悲壮,提醒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2、象征化

影片刚开始时,租界传来的仅仅是浮靡之曲,河对岸拼死守卫的壮士在隔窗观看。渐渐地租界出现了许多京剧曲目,这和许多场景和剧情的发展都形成了呼应。租界的百姓留意的不仅是戏台上表演的《长坂坡》《走麦城》与《挑滑车》,他们关注的还有苏州河对岸的四行仓库里的八佰壮士。从租界隔河传向四行仓库的一段段京剧,象征着士兵们的表现。戏台上《长坂坡》这场戏象征着四行仓库保卫战,谢晋元、端午等士兵象征着岳飞、高宠、赵子龙等将士。他们虽然势单力薄,但面对困难,始终英勇抵御外敌,只求保家护国。戏台上的京剧表演与八佰壮士并存,将古今悲歌影像重叠,象征了中华自强不息的斗志和亘古的不屈不挠,一曲《长坂坡》,串联起军民的抗战共情。例如姜武的角色老铁,上楼顶耍大刀唱的戏文是《定军山》的桥段。这段戏讲的是老将黄忠力斩夏侯渊的故事。老铁象征着黄忠,虽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这暗示着四行守军即便面临撤退之时,仍然有壮志报国之心。

(二)文学作品与《八佰》的融合

现今许多电影、戏曲、皮影戏等艺术都从文学中寻找灵感,创作其本身。电影《八佰》用京剧与人物对话的手段,将潜在的传统文学作品表达出来,丰富其电影的文本。影片中出现了大量京剧,而京剧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选题方面就难免引用到传统文学作品。《八佰》中出现的《长坂坡》《走麦城》《挑滑车》《定军山》等是京剧中家喻户晓的传统剧目,为广大观众所熟知。首先该片京剧片段背后涉及大量的文学作品。京剧《挑滑车》讲的是民族英雄岳飞率军抵抗金兀术,《长坂坡》演的是赵子龙“单骑救主”,《走麦城》讲的是关羽走麦城后战败被俘,而《定军山》黄忠唱段唱的是老将黄忠力斩夏侯渊的故事。《长坂坡》《走麦城》《定军山》出自《三国演义》,《挑滑车》出自于《说岳全传》。这些故事与人物都是受众在课本或课外读物中接触过的经典片段,受众对于这些人物并不陌生。

其次经典文学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折射出来。俞灏明饰演的上官志标讲到淞沪会战国军溃败犹如“一路走麦城”,正是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而正当租界戏班子唱“长坂坡赵子龙,再杀他个七进七出”,李晨饰演的角色山东兵随身带着一套赵云的皮影戏。他提及为什么选择赵子龙时解释到:“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谊,可赵子龙不一样,他护着国呢。”山东兵和上官志标的对话中提及的关老爷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学《三国演义》。这些经典文学拉近了京剧与受众的距离,使受众欣赏起来通俗易懂,为电影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皮影戏与《八佰》的融合

影片中的皮影戏结合影片的故事情节,唱腔前部分悲伤,后部分激昂,非常贴合影片中大战前夕的悲壮氛围。当夜幕降临,八百壮士短暂休息的时候,李晨饰演的角色山东兵将随身带着的一套赵云的皮影拿了出来。山东兵在幕布上画了中国地图,架起幕布演起了皮影戏来提振士气。灯光剪影中是三国时单枪匹马、救主护国的赵子龙的故事。正好符合山东兵所处的境地,八百壮士面对即将沦陷的上海,团结一致,孤军奋战,拼死守护最后的阵地和国人尊严。影片选取皮影戏这一镜头,还有另一寓意。历史上四行仓库战役,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战争史上,都是独特的一场“被围观”的战役。北岸血战之时,南岸莺歌燕舞,有隔岸观火冷漠者,有空中飞艇上中立的各国观察员,也有不少心系战场筹集物资的爱国者。四行仓库保卫战正似一场皮影戏被大众观看戏说,甚至参与其中。

二、《八佰》中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第一,文化上,戏中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像京剧与皮影戏这些传统艺术,在清朝日渐兴盛,是中国式市民社会的通俗文化。这种通俗文化伴随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在全国范围达到比较高的普及程度。在抗战早期,文化现代化远没有实现时,唤起小湖北、端午、山东兵这些普通中国人文化记忆的,依然是戏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思想上,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戏中角色的爱国思想,乃至行为举措。山东兵或戏台等人反复涉及的“赵子龙”,在传统思想建构上是国家面对外敌时的表率,赵子龙或岳飞传递的是保卫国家的护国情,是中华儿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影片中军民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塑造的是民族爱国的思想与“中华不亡”的信念,解释了这场战争中战士们为什么一直坚守。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新文本,区别于旧版题材的电影。《八百壮士》是上个世纪70 年代导演丁善玺拍摄的电影,讲述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奋战的故事,除描述打仗的内容之外,还讲述了主角谢晋元和童子军代表杨慧敏与亲人分开选择奔赴战场的场景。在《八佰》中,除描述奋勇杀敌外,还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描述了普通士兵,主角人物不再是谢晋元和杨慧敏,而是喜爱皮影戏的山东兵、骑着戎马的端午、爱看京剧的小湖北。随着剧情发展,这些壮士从起初的逃兵转变为舍生忘死的壮士。对比来看,《八佰》更加贴近生活,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窥探人性。

三、《八佰》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下的传播特点

优秀传统文化与电影融合,无疑是一种传播的双向互动,一方面电影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来表达人物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借助电影跳出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保持永恒的艺术魅力。

在电影传播层面上,管虎导演在《八佰》发布会说:“电影中如何展现古人的血勇?这也是《八佰》在传播其思想价值观时遇到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解释:“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八佰》相较于《八百壮士》,叙事性与真实性更强,受众的目光分散至普通士兵身上,谢晋元、杨惠敏两个角色,在《八佰》中被淡化。如何表现普通士兵的内心世界呢?电影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士兵们的精神代表,展示出其血勇的人性。这使得人物的塑造更加饱满,激起了受众的文化认同,使受众更容易地代入戏中,去理解人物的内心。

四、结语

《八佰》情节上融入了导演偏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且选择了反类型的叙事表达,将中国人的忠勇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散点式人物身上,呈现出一部极具特色的战争片。《八佰》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接连再现,战士们从逃兵到战士,从趋利避害的“老鼠”形象转换到舍生忘死、保卫国土的精神面目,将抗日民族精神的诞生、聚集和升华记录了下来。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八佰》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探索性的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传播的道路上,中国电影要绽放出属于中国自身的特色。

猜你喜欢
皮影戏京剧受众
有趣的皮影戏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有趣的皮影戏
《京剧人设》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