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好问中秋诗词主旨及其艺术特色

2021-11-12 11:45邓占云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元好问词人嫦娥

邓占云

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元好问现存诗1400余首,词近400首,其中咏中秋的诗词仅10余首。元好问中秋诗词虽然屈指可数,但写作时间跨度长,从28岁避乱三乡时期写下的《秋日载酒光武庙》,到63岁寓居真定抒发思家之情的《壬子月夕》,人生的各个时期都有吟咏。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10余首中秋诗词恰好可以反映他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中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情感,展示这位诗词巨擘的艺术魅力。因此,对元好问中秋诗词作一番认真的梳理探讨,自有其意义和价值。

一、月窟秋清桂叶丹——元好问中秋诗词主旨探析

宋金元时期,儒、释、道相互融通的文化土壤涵育了文人的双重性格。就元好问而言,一方面受家族重托和恩师教诲,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甚至在故国沦亡之后,他仍然极力培植后学,发愤著述。另一方面,生逢乱世,受佛道思想影响,元好问常常萌生御风而去、逍遥山水的想法,也多次做出了辞官归隐、沉醉林泉的选择。这些思想反映在中秋诗词中即家国之思、隐逸情怀和神仙境界。

(一)素娥多自怨昏黄——家国之思

元好问生逢易代之际,金朝朝野文恬武嬉,疆土日削月割,最终覆灭。元好问的思想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很多中秋诗词充满了深沉的家国之思,格调慷慨悲凉。正如瞿佑《归田诗话》所云:“元遗山在金末,亲见国家残破,诗多感怆。”

贞祐四年夏,27岁的元好问因家乡忻州惨遭屠城,携家眷避乱南渡,寓居三乡(今河南宜阳),次年中秋与文友集会宴饮,写下七律《秋日载酒光武庙》:

美酒良辰邂逅同,赤眉城北汉王宫。百年星斗归天上,万古旌旗在眼中。草木暗随秋气老,河山长为昔日雄。一杯径醉风云地,莫放银盘上海东。

站在光武庙前,诗人仰望群星璀璨的夜空,不禁联想当年光武帝刘秀和各路豪杰挽狂澜于既倒、中兴汉室的英雄事迹。而今,烽烟依旧,战乱频仍,萋萋衰草在瑟瑟秋风中哀吟,巍巍光武庙却凛然屹立在山川大地之间,供后人凭吊追思……这是一首中秋宴饮诗,也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咏叹诗,格调苍凉。诗人借对前贤的凭吊,抒发对国势濒危、生灵涂炭的忧虑。

赏月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然而,边患不靖与山河破碎的现实,使诗人内心充满了不安与焦虑。历经仕宦的漂泊经历和亲朋好友聚少离多的感伤容易使人发出“天易阴晴,人多哀乐”的感慨。金哀宗正大三年中秋,元好问在完颜斜烈军中筵席之上即兴而作《中秋雨夕》:

南楼高兴在胡床,十日秋阴负一觞。庾老未应妨啸咏,素娥多自怨昏黄。此生此夜不长好,行雨行云有底忙。却恐哦诗太愁绝,且烧银烛看红妆。

这年四月,河南旱灾、蝗灾接连发生,为了养家糊口,诗人只好投笔从戎。被征聘在商帅完颜斜烈幕府,则是因为完颜斜烈敬贤下士,有古贤将之风。“十日秋阴负一觞”“素娥多自怨昏黄”,这是一个没有明月的中秋节,连日阴云密布,中秋之夜竟然下起雨来,诗人内心也是阴沉沉、湿漉漉的,“却恐哦诗太愁绝,且烧银烛看红妆”。

1224年,35岁的诗人在孟州寓居,在中秋雨夕写下这首《鹧鸪天·著意朝云复暮云》:

著意朝云复暮云,良宵留住宋东邻。玄霜玉杵期无定,高烛明妆赏更新。 团扇曲,画梁尘。万家秋气一家春,月光不照金尊里,只为夭娆醉得。

这首词前有序:“中秋雨夕,同钦叔饮乐府宋宜家。”虽然有热情的主人宋宜和好友钦叔频频劝酒,有高烛明妆、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但透过诗句“玄霜玉杵期无定”“月光不照金尊里”,我们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有酒且醉、及时行乐的情感深处,是对外部环境愁云惨雾、阴云蔽月的忧虑和不安。

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三》言:“元遗山以丝竹中年,遭遇国变。崔立采望,勒受要职,非其意指。卒以抗节不仕,憔悴南冠二十余稔。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往往寄托于词。”中秋诗词本来是以阖家团圆、欢乐喜庆为主题的,因为诗人的遭遇,元氏作品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悲愤哀怨之情,饱含浓厚的时代凄凉之感。

(二)骑鲸人去无人问——隐逸情怀

元好问早年坎坷的科举经历与入仕后不被重用的遭际,使他深感异族统治下施展才华的艰难。古圣先贤伯夷叔齐独善其身、孤标高举的人格标榜,特别是同时代辞官归隐的李纯甫、辛愿、刘光甫等友人的影响,促使元好问隐逸心态的形成,在中秋诗词中常常体现出隐逸情怀和归隐思想。如《蝶恋花·牢落羁怀愁有信》:

牢落羁怀愁有信。流水浮生,几见中秋闰。千古诗坛将酒阵,一轮明月消磨尽。八月人间秋满鬓。桂树扶疏,更与秋风近。天上姮娥应有恨,骑鲸人去无人问。

这首词作于金哀宗正大元年中秋。在汴京任国史馆编修官的元好问,耳闻目睹金朝江河日下,大厦将倾,同僚醉生梦死,自己为国事忧虑,试图有所作为又回天无力,于是自然流露出辞官归隐心绪。“骑鲸”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指文人隐遁或去世。如宋人赵蕃《挽周德友》诗:“此日骑鲸去,它年化鹤还。”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绨袍。”这首词结句,词人以“骑鲸人”自比,是乱世之中不愿同流合污、欲求振作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绪的生动写照。

中秋词《水龙吟·素丸何处飞来》的过片“不爱竹西歌吹,爱空山、玉壶清昼”,词人元好问以否定形式,强调了自己不喜繁华、独爱幽静的品格。紧接着“寻常梦里,膏车盘谷,拏舟枋口”一句,显然是对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篇末“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的简括,“盘谷”是唐代李愿隐居之地,元好问以此含蓄地表达了辞官归隐、淡泊名利的情怀。“拏舟枋口”,就是在枋口水流泛舟,也是纵情山水、放浪形骸之事,不过这些快意之事只能浮现于“寻常梦里”。在兵荒马乱、官场黑暗的年月,诗人选择辞官归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三)广寒宫里逢华旦——神仙境界

中秋诗词不能不写到明月,而明月皎洁、碧海青天的意境很容易使人产生遨游太虚、羽化登仙的遐思,佛道思想和仙人传说则为这种遐思提供了文化载体,使得中秋月光浸润下的诗人拥有宁静澄澈、空明淡定的禅趣。如《鹧鸪天·月窟秋清桂叶丹》:

月窟秋清桂叶丹。仙家酿熟水芝残。香来宝地三千界,露入金茎十二盘。天澹澹,夜漫漫。五湖豪客酒肠宽。醉来独跨苍鸾去,太华峰高玉井寒。

这首词作于金朝灭亡、词人被羁押至聊城一年后。词人饱受国破家亡、亲友死难之痛,本来情绪低落,忽逢良辰美景,心神为之一振,暂时从困顿的现实泥淖中凌空而起,神游太虚,获得美妙的精神体验。乱世之中,佛道思想启迪人们看破功名,安分随缘。这种思想帮助元好问达观地看待现实处境,进而从俗世烦恼之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安顿。这种思想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对神仙境界的描写和向往。再如《蝶恋花·玉宇生凉秋恰半》:

玉宇生凉秋恰半。月到今宵,分外清光满。兔魄呈祥冰彩烂,广寒宫里逢华旦。聪慧风流天与擅。玉骨冰姿,本是飞琼伴。且领绿衣诗酒劝,蟠桃待熟瑶池宴。

首句写良辰,天气由热转凉,身心格外舒爽,“恰”字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次句写美景,中秋之夜,一轮满月将皎洁的光芒遍布寰宇,一切都变得朦胧美好,并且使词人生发出丰富瑰奇的想象:中秋佳节恰恰也是嫦娥的生日,广寒宫里绚丽华彩,仙乐阵阵,舞姿翩翩,玉骨冰姿的嫦娥与众仙女饮酒赋诗,好不热闹!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诗词作品常常把月宫描写成冷清死寂的所在,把嫦娥塑造成独居广寒、孤寂幽怨的美女形象,如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钱谦益《秋兴》“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即便是苏轼最负盛名、影响深远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月宫虽然有“琼楼玉宇”,让人无限神往,却“高处不胜寒”,又让人望而却步。

元好问却不落窠臼,自出机杼,把兔魄呈祥之时想象成嫦娥的生日,把广寒宫描写成美轮美奂的殿堂,把嫦娥描写成聪慧风流、怡情诗酒的仙妃,而且说待到蟠桃熟了,嫦娥还要兴致勃勃去赶赴王母娘娘的瑶池宴会。整首词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寄寓了词人对良辰美景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情动于中形于言——元好问中秋诗词艺术探析

元好问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阐述了他的创作主张:“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何谓本?诚是也。……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元好问的中秋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以“诚”为本的创作思想。

(一)眼处心生句自神——感情真挚

与前代许多文论家主张真情乃诗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不同,元好问强调诗人要抒写在现实中产生的真实感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一“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说的就是诗人亲临实境,亲见实景,耳闻目睹,引发感情,自然能够写出绝妙的诗句。且看诗人1239年己亥作于从济源北归故乡途中的《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夹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这首诗首联写年届五旬的诗人近况:每天勉强用餐,但形体日渐消瘦,身穿夹衣,难以抵御秋风带来的寒气。颔联写家里的孩子们涉世未深,哪里知道世道的艰辛和苦难?颈联写夜渐渐深了,饱含着露水的凉气侵入小小茅屋,不远处的河滩上,溪水流过乱石发出的声响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喧腾,使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尾联写又是一年中秋了,明月升起来应该很晚了吧,意兴阑珊的诗人不曾看到。这首诗语言朴实干净,通俗易懂,没有精细的形容和描绘,没有感情的渲染和泛滥,然而,诗歌传达的“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竟然是如此深切,如此感人。又如蒙古宪宗二年中秋,诗人在真定所作的《壬子月夕》:

明月复明月,今年还远游。关河动归兴,时节重离忧。

老眼耿无寐,病身偏觉秋。遥怜小儿女,把酒望东州。

诗题中“月夕”,特指中秋节。末句“东州”,指家乡东边的真定府。由尾联可知,诗人家眷仍在故乡并州秀容,自己只身在东州真定。“遥怜小儿女,把酒望东州。”初读这一联诗,感觉似乎不通:“小儿女”怎会“把酒”呢?改写成“遥怜小儿女,翘首望东州”或者“遥怜小儿女,把酒望并州”,似乎更合情理。细细一品,豁然开朗:诗人明明是自己在把酒望月,思念亲人,却写此时此刻,远在故乡的妻儿们,一定也在举头望月,念叨着客居东州的诗人自己吧。诗人采用从对方着笔表达思家念亲的写法,特别是运用故意错乱的句式、颠倒的词序,恰到好处地把相隔千里、举头望月、遥寄相思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二)点铁成金抒心声——精于用典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所谓“点铁成金”,就是指创作时能够沿用或融会前人的诗词陈句,通过用典使事、换字移位等方法来创造出崭新的意境。元好问词被张炎称为“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词源》卷下)。譬如作于金兴定三年(1219年)至正大二年(1225年)间中秋节的《水龙吟·素丸何处飞来》:

素丸何处飞来,照人只是承平旧。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搔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 不爱竹西歌吹,爱空山、玉壶清昼。寻常梦里,膏车盘谷,拏舟枋口。不负人生,古来惟有,中秋重九。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

词人以向明月发问写起,以明月在承平岁月与战乱时期一般皎洁明亮,来反衬山河破碎和故土沦陷。接下来,词人化用了杜甫《春望》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兵尘万里”,说明战事绵延范围之广;“家书三月”,说明战事持续时间之久。诗人与家人音信阻隔,忧思绵绵,中秋节本应是团圆节啊,词人却“无言搔首”,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多少辛酸,多少无奈。“金城柳”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词人运用此典,似乎意在抒写岁月如流、世事变迁的感慨。词人晚年重回河南,有诗句“种柳金城已合围”(《为邓人作诗》)。但是联系前句“憔悴似”,语意似乎不止于此。

“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整体上看,让人更容易联想起李清照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词人恐怕受到同样饱经离乱之苦的易安居士词句的启发,因忧时伤世而形体消瘦,以至于连姿态婆娑的月桂树,似乎都在嘲笑自己像金城柳一样形容憔悴、弱不禁风吧。整首词有语典、有事典、有借用、有化用、有明用、有暗用,大量的典故如盐着水,浑化无迹。可以说,这首中秋词用典使事的功夫炉火纯青,值得后人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元好问词人嫦娥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孤馆寒窗夜无寐
移巢别处觅雕梁
林逋梅妻鹤子
点绛唇
“嫦娥”为何撞月?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