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章草复苏略论

2021-11-12 11:45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篆隶章草古意

张 丽

章草是从隶书到今草之间的过渡书体,起源于秦汉之际,兴盛于汉末魏晋,在中国的书法字体演变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够实用,唐宋两代书家少有人研究章草,但到元代,书家普遍书写章草。黄伯思《东观余论》言:“章草惟汉、魏、西晋人最妙……然世岂无兹人,顾俗未之识耳。”黄伯思认为,章草由于年代久远而失传,宋代书家没有人去研究章草的书写和价值是因为宋代书家都倾向于发挥性情的主流书风,更加使得规范的章草只有少数人尝试书写。

一、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凭借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命制蒙古新字,在朝廷大力推广巴思八文,还制定了限制汉文化的措施,以此维护蒙古文化和西域文化。人们越来越忽视对汉文化的学习,降低了学习书法的实用性标准,导致学习书法的心理动机降低。

在蒙汉文化并存的时代下,文人学士们担心汉族文化的传承会衰败下去,他们自发地捍卫汉民族文化,复兴传统文化艺术。元欧阳玄《法书考·序》中说:“小学废,书学几绝……宋人临拓价逾千金,刻之秘阁,法书兴矣。”指出了小学是书法研究的基础,基础要是荒废会造成书法失传的危险。在元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书家们开始大量书写《急就章》,增加对章草的研究,承担起传承汉文化的责任,因此无人问津的章草在元代书家群成为一种风尚。

元代在思想上并没有重大的钳制,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延续了宋代程朱理学。元朝最初,蒙古贵族和军功吏没有意识到科举取士制度的重要性,34年后才恢复科举考试制度,且推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以掌握蒙古贵族的专制权利,使得汉人、南人入朝为官变得难上加难。文人在政治上仕途无望,于是在思想上转向文学、艺术方面,使得书、画、元杂剧在元代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无人问津的章草也重新活跃在书家之中。

二、赵孟頫的影响力

赵孟頫出身于赵宋宗室,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12岁时丧父,生母丘夫人对其要求甚严并勉励他刻苦发愤。赵孟頫25岁时宋亡,而立之年生不逢时,此时正值动荡之际,遭逢事变。他作为元代第四等“南人”隐于故里,发奋努力,潜心读书,常与当地的文人逸士相往来,成为吴兴八俊之一。

赵孟頫学习书法初学宋高宗赵构,之后转学二王、智永,以《兰亭序》《圣教序》《真草千字文》等为古帖为宗,在晚年又融入李北海的笔法,勤奋学书,集众家之所长。在书体上全面展开,对篆、隶、草、行、真书无所不工。赵孟頫众多书法成就中以行草书最多,传世《兰亭十三跋》《赤壁赋》《归去来辞卷》等代表作,继承二王一脉不激不厉的平和之风,形聚而神逸,从容端庄,追溯晋人之风。

帝王对书法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及书家的个人影响力。元初,元世祖为了缓和蒙、汉之间的民族冲突,加快元朝的发展,派遣程钜夫到江南搜访闲居、隐逸的士人。1286年,赵孟頫第三次被推荐上京,因为他才气英迈,且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所以元世祖见到赵孟頫很喜欢,给予很高的礼遇。赵孟頫有一次重要的机缘,在大德二年春,成宗召赵孟頫入大都书金字《藏经》,他举荐二十多位善书者跟随他进京抄经,后来都被皇上赐予官职。这一南方儒士凭文艺以使其升的事情,在当时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赵孟頫也借此机会成为南北两方共同认同的书坛领袖。这二十人中一大部分在之后都为推动赵孟頫书学思想做出了一定贡献。

历经世祖、武宗、成宗、仁宗四位皇帝,每一位皇帝对赵孟頫都备加宠爱,元仁宗执政时期赵孟頫最受宠遇,使赵孟頫的仕元官宦生涯达到顶峰。元仁宗将赵孟頫比作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轼,盛赞他出身高贵、博学多闻、书画绝伦等,可见其对赵孟頫的喜爱程度。元仁宗平日里对赵孟頫以友相待,直呼字不称名,把皇子亲自交给赵孟頫学习书法,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对赵孟頫书法的肯定。

由于元仁宗的青睐,再加上赵孟頫自身的艺术成就,赵孟頫晚年时候的名声变得更加显赫,这些对他在当朝的影响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一些学生,如虞集、朱德润等,也都接踵进京做官。在北方一些政治地位较高的书画家,包括蒙古人书画家如康里巎巎,也经常与其来往,取法也受到赵氏的影响,一些较年轻的画家,如黄公望等,也纷纷拜其门下。许多外国使臣、僧人以得其墨宝为荣。元代帝王对赵孟頫的信任和提拔,极大地增加了赵孟頫在朝廷权贵与士人圈内的影响力,在大都书画圈乃至全国范围对赵氏书法及书学思想的接受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

三、“篆隶为本”的复古理念

刘有定《衍极注》里面说道,钟、王与蔡邕、籀文是一脉相承的,虽然钟、王变新奇,却不失古意,到唐宋时期距离秦汉已久,特别是唐楷的法度严谨,秦汉古意丧失严重。宋代金石学兴起,对文字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篆隶等古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使篆隶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到元代向篆隶推源、崇复古,不光是从文字学角度,同时篆隶的古朴自然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象,追求篆隶本意以求高古的理念。这也是赵孟頫复古理念所倡导的恢复魏晋时期“新体”中所遗留的篆隶古法古意。

赵孟頫在《松雪画论》中说,“古意”是对古人创作法则的遵循与思想情趣的追求。“篆隶为本”书法理念的核心就是篆隶笔意的古朴气息。章草是在战国晚期秦文隶变的过程中形成的,不是由汉代成熟隶书转变的,而是来自隶书早期阶段的古隶,遗留有篆隶古意。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意思是说今草是章草逐渐演变而来的。草书的许多笔法来自章草,想写好今草还是要追根溯源。

以元代书法复古风潮和“篆隶为本”书法观为基础,元代行草书从章草入手,追溯魏晋古意。把篆隶、章草的古法笔意融入行草书的创作当中,使其焕发新气象。

四、元代章草形式的创新

人们对章草的喜爱,不局限于《急就章》这种单一的形式,元代许多书家擅长书法各体,出现了章草与其他书体“合卷”形式、多体“千字文”流行在元代书坛,并成为元代书法的一个鲜明特点。

元代文人题跋,有自己在字画后面题的,有朋友或子弟题的,有雅集时众人同题的形成“合卷”的形式,合诸家书法作品汇成一卷。他们喜欢用各种书体,章草常常被使用。如上海博物馆藏《游仙唱和诗卷》就是杨维桢、陆大本、郭翼等人在玉山草堂雅集聚会时多人唱和,多家之作汇成一卷,这在元代中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新的鉴赏方式,文人墨客之间浓厚的题咏风气,品评每人文采的同时又能欣赏书法,相互交流、学习、娱乐。

除诸家“多体合卷”外,用章草题署的跋语在元代画作上也有许多。其书家题跋内容的体量之大完全可以成一幅独立的作品,如上海博物馆藏饶介在《(赵孟頫)百尺梧桐轩图》上题一篇长诗,增添了章草与今草的造型变化,使整体的形式节奏明快。这些都彰显了章草新的表现形式,使得唐宋无人问津的章草重新得到重视并得到新的发展。

元代草书是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枢纽,在宋代崇尚鲜明的个人风格书风的时代,矫正了宋末草书书写的流弊,在异族统治的社会环境中还能够使书法艺术规范前进,将共同法则锁定在复古。章草能够从石堆中被捡起,抹去浮尘焕发光芒,离不开元代历代书家共同的努力。元代章草复苏一方面为后世学习草书探索了正确方法,章草是草书的源头不能忽视;另一方面,章草与其他各种书体糅合并开拓新的表现形式,在书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篆隶章草古意
从《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考察民国章草由盛转衰的原因
“发幽造秘”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作品集
寻找古意的配色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傅山“碑学先声”的源起之说
傅山《杂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