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时值清明,各地民众纷纷加入了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的行列。然而,一座城市与清明有关的管治措施所引发的争议,依然余波未散。
此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市管理局宣布将严查生产经营冥币,其官方微信称:“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哈市全链条治理生产经营焚烧冥纸冥币行为。”这一消息旋即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一些人对此表示理解,认为祭奠先人可以用更环保的方式代替。但不少人则质疑这是“一刀切”的做法,认为“一种精神寄托,没必要完全禁止”。有媒体亦对此发表评论称:要少念“一字诀”“懒字经”,不妨多些人性化、包容性、创造性举措,让文明祭扫成为新风尚。
这样的争议,事实上凸现了传统习俗与公共管理之间的矛盾。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有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因子。然而,在这个寄托哀思、慎终追远的时节,一些陈规陋习也常常大煞风景。以焚烧冥纸冥币为例,如果过度焚烧,不仅污染空气,而且还会带来火灾隐患。近年来,因焚烧冥纸冥币而引发的火灾事故,在各地时有发生,屡屡冲击公众的安全感。从这个意义而言,哈尔滨严查冥纸冥币,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公共管理的需求。
然而,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这种一刀切式的执法思维,恐怕也难免执法过度之嫌。虽然焚烧冥纸冥币的行为存在污染和安全隐患,但是大多数民众进行此类祭奠活动时,还是相当克制和规范的,并没有太大的安全隐患风险。如果因为少数人的不守规范,将所有焚烧冥纸冥币的行为都打上违法标签,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取缔,未免因噎废食。
哈尔滨市严管冥纸冥币焚烧行为,可以看出当地政府推动文明祭祀、移风易俗的决心。不过,移风易俗所涉及的,不仅是民众行为方式的改变,还牵涉到民众的情感、文化的延续。相对于现代文明观念,焚烧冥纸冥币固然称得上是一种陋习,但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风俗文化,表达着对亲人的珍重和缅怀。其中所蕴含的朴素情感和文化依托,不应被忽视。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现代生活规则发生了冲突。比如近年来,因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民俗有违治理空气污染的目标,原本一些已经开禁烟花爆竹燃放的地方,又重新收紧了管控措施,但围绕禁与放的争议,并未因此平息。再比如,“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导致坟地侵占农田土地的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地方因此采取了大规模平坟、全面收缴棺木等措施,由此也引发了不小的社会矛盾。
应当说,一些地方通过各种强制手段,推动移风易俗,有着良好的初衷。但是在公共管理领域,不能只有正确的目标,达成目标所采用的手段、程序等等,更是衡量公共管理是否良善的重要标尺。以管制冥纸冥币焚烧行为为例,完全可以通过限制焚烧区域、明确责任规范、加强现场监督、查处违规行为等措施,将安全和环保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如果漠视公众情感和传统习俗,简单粗暴地采取一刀切式的做法,甚至越过法律红线和权利底线,那么最终不仅不能获得预期效果,反而会激起民怨、招致非议,甚至伤害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更深的层面而言,移风易俗、改良传统文化是长期而渐进的工程,不能依赖于打“阻击战”,更不能迷信简单的禁止手段。与其硬性的管制,不如做好软性的服务,慢慢引导民众,打消民众的种种后顾之忧。换言之,移风易俗应当回归公共服务,以人性、包容的手段,为民众的行为自觉创造更好的环境,最终赢得民众对于新风尚、新习惯发自内心的认同。
总之,让民间习俗走向文明,公共管理首先要走向文明。移风易俗的推进,文明观念的养成,并不能依靠强制手段来实现,完善公共服务永远比行政强制更有效,这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