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21-11-12 10:44
长江丛刊 2021年2期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已然过时,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应当摒弃;亦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应当继承。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有其精华的部分,亦存在不足之处。人们在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批判,也不能全盘接收。应该汲取其中的精髓,融入现代因素。古为今用,批判吸收,才能在继承华夏古代哲学文化的同时,不与现代哲学脱节。

中国古代哲学是相互斗争,相互继承,共同发展的。在此过程中,“儒、道、墨”三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墨、法、玄、心”等亦是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历史的洗礼,形成了富有价值的哲学思想。而我们要做的是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并赋予其在新时代的意义,使之成为有利于当今时代发展的思想要素。而且,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家重“是什么”而不重“有什么”,所以,中国仅仅只有科学萌芽并无正式科学。中国哲学家所注重的共同点,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而其中,又包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一)就为人而言——内在性、道德性

1、内在性

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视自身内在的修养,重视对心、性的研究。《礼记·大学》中提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由此可见,儒家哲学把修身放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亦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说,两种说法都强调了自身修养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足以显示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哲学家对人性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儒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性恶学说,道家老庄则提出人性自然,墨家主张性自利自爱,法家提出性好利学说,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无论哪一种学说或主张,皆是对人性内在的研究。由此可见,重视对人自身内在的修养与研究,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道德性

中国古代哲学对道德的研究占据了很大部分,所以,亦可称中国古代哲学为道德哲学。儒家哲学提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道德秩序相当严格。道家提出“失道然后德,失德然后仁,失仁然后义,失义然后礼”,足以彰显修道积德的重要性。以道德秩序规范达到修身之目的,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进而维护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主张“以德服人”他人方能心悦诚服;北宋时,司马光称赞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而现代用“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溯古论今,道德感在华夏民族心中已打上深深的烙印,所以古人自称华夏为礼仪之邦。

(二)就处世而言——实践性、和谐性

1、实践性

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内容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非常重视对知与行的研究。儒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是相统一的。墨家最能代表平民的利益,提倡“非攻”,主张身体力行,参与其中。心学中,王阳明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首次将知行合一进行阐述。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可见,想要透彻地理解,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中国古代哲学不仅仅注重理论研究,更注重主张和行动一致,理论和实践统一。

2、和谐性

中国人崇尚中庸,一直影响至今。而中国古代哲学的和谐性和中庸的精髓具有一致性。儒家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则将“人和”作为“天时地利人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极其高明的中庸之道。

二、中国古代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随着新时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娱乐文化盛行导致人们的精力不断消耗在娱乐性的内容上,而失去对其他文化的关注与学习。而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博大精深,接受其精髓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学会为人处世,对大学生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可谓意义非凡。

(一)就为人而言

(1)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性,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塑造完美的人格。对刚踏入校门的学生来说,大学时代是塑造良好人格和提升内在修养的关键时期。走出校园后的路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走,如何走,往往取决于大学期间自身的内在修养和人格。

中国古代哲学十分重视对人内在修养的研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中之重就是“修身”。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修身”做起,提高自身的素养,将来走进社会,才能更好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大学生不管金钱、贫苦、权势、武力情况如何,皆不能改变自身内心的原则,足见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里应当扫除迷茫,清除障碍,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复盘总结,再吸取教训,规划自己的未来,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地朝着目标奋进,充实自己的内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塑造完美人格,为迈出校园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道德性,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如今的大学校园内,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上课时睡觉、玩手机,乱丢垃圾,随意毁坏公物等,这些不文明现象表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改正。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未来的精英群体,若不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踏入社会后,依然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了许多的道德规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廉洁自律,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诚实守信,舍生取义,等等。这些美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自省的标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传承这些优良的道德传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就处世而言

(1)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实践性,培养自身言行一致的个性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当前社会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所表现。有的大学生考试作弊,在与人交往中不讲诚信,言行不一。有的大学生对理论学习极为轻视,在实践中十分盲从。表里不一,盲目跟风,会让大学生在处世时面临失败。

中国古代哲学重视对理论的研究,更加重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主张知行合一。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深度,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在生活中答应做到的事情,就尽力去做到,人不能言而无信,诚信是立身之本。

(2)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和谐性,培养自身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长辈视为珍宝,他们缺乏同辈群体的陪伴,导致分享、忍耐意识淡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处理问题,所以,人际关系上也总是矛盾重重,而表现出来的则是人际关系不和谐。例如,在大学生的宿舍生活中,因为长时间在一起,待在一个房间里面,大家都会因为自己的喜好,去处理一些事情,这样就会造成不一样的意见,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让室友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免造成紧张的宿舍关系,就需要培养自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没有学会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很难适应大学生活,步入社会后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

中国古代哲学注重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构建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者爱人”,学会关心爱护身边的人,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功利主义,学会相互尊重、友爱。和谐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大学时光,学会与室友相处,与同学相处,与教师相处,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三、结语

庄子曾说“外化而内不化”,在人的内心深处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这是一种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颓废和迷茫,认不清自己所在的世界,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大学生活浑浑噩噩,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加强自身的内在道德建设,认清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