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设计

2021-11-12 10:44
长江丛刊 2021年2期

随着全球化发展,外语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学英语课的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听说课,“哑巴英语”之类的批评声不绝于耳。针对这一状况,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和改善这一现状。但是,由于课时、课堂规模、传统的教学观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大多数大学英语听说课还远未能达到培养出能够用流畅的英语与国内外同行交流观点的人才这一目标。

以南通理工学院大一的大学英语课为例,每周四节课,其中三节读写,一节听说;每学期64节课,听说16课时,实际上课听说一次两节课,两周一次。听说课使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并配套有线上学习平台:U校园听说平台。目前听说课基本实现翻转课堂,通常的流程为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在线上完成一个单元的练习,记下错题,课上老师答疑。课前老师会根据单元内容准备一个讨论话题,课堂上会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讨论后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口语练习如情境对话、辩论等。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首先,课堂上仍然过于重视单词和句式的讲授,对学生思辨能力、逻辑思维的训练不够重视,学生口语练习模式不够多变,学生的口语表达词汇匮乏,中式英语严重,逻辑思维差,表达不够流畅;其次,学生听力习惯不好,过于重视单个词或单个句子意思的含义,一旦听不懂会影响整体听力效果;第三,学生语音基础不扎实,特别是涉及连读、爆破、升降调等时,不会读的同时也导致听不懂;第四,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大学英语的学习等同于语言本身的学习,但是实际上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程度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五,听说课时少,课后练习较难监控。

一、“产出导向法”

文秋芳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学用分离”,即“输入输出分离”(文秋芳,2018)。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秋芳团队提出了“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主张“学用结合”,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相互联动(文秋芳,2015)。概括而言,“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是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组成的循环链,每个小的教学任务按照这个流程完成后继续进行下一个教学任务,最终完成总体教学目标。首先,驱动环节应当是通过布置一个个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任务与任务之间有着相互联系,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任务。就听说课而言,每个任务最好是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并且不但要能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此外,这些任务要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不要太难以至于学生认为无法完成直接放弃,也不能太简单以至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促成环节教师需要想尽办法帮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教师要先给学生提供真实交际情境中使用的语料。接下来还要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将这些输入的知识消化、理解之后能够根据要求进行产出。就听说课而言,输入的方式可以是读、听和视,产出包括说、译等,形式可以是新闻、对话、讨论、辩论、访谈、情境对话、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活动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第三,在评价环节,“产出导向法”提倡师生合作评价,具体操作为:教师事先布置任务并从学生完成了的任务重选择一个典型样本,课前对典型样本进行详批,课堂上在教师专业引领下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评价典型样本;学生课后自评或互评他人的产品,然后采用机器评价;最后,教师通过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学生的评价表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文秋芳,2016)。因此,无疑“产出导向法”给当前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改革指出了一条道路,本文将在“产出导向法”的基础上尝试讨论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改革。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听说课课堂模式设计

(一)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模式

根据“产出导向法”的理论,通过一个个教学子任务的设计、完成和评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样化的输入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布置拓展了课堂,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动性。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流程设计

我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二册)》第二单元Unit Two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为例具体解释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环节和流程的设计。

本单元课文分Listening to the world、Speaking for communication和More practice in listening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想去的地方”这一话题的几个听力材料;第二部分是谈论“梦想的旅行”;第三部分是一些有关旅行的长短对话和短文。在我们设想中本单元课堂教学共4个课时,可分为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1、驱动环节

该环节主要利用课前时间。课前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单元任务。首先课前一周要求学生完成U校园学习平台上本单元所有视听练习,并纪录下所有有疑问的部分。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视听说训练均以“旅行”为主题展开,在完成这些练习后学生应当对talk about your own traveling experiences、underst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ask for and give directions以及make a plan for a dream journey这四个方面有所了解并掌握相关词汇。其次要求学生在完成以上视听说练习的基础上以“Talking about My Traveling Plan”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旅行前的准备;(2)旅行行程安排。讨论完成后应每人完成旅行计划一份。

2、促成环节

促成环节计划安排课内2课时及课外时间。首先教师答疑,主要回答学生在完成本单元线上学习平台和课前小组讨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以课堂线上测试、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课前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完成情况。具体而言,检测内容可以是从网络学习平台上抽取的练习,也可以是根据平台练习改编的习题。接着,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带领学生梳理暑期旅行计划的重难点,并根据以上所学修改课前完成的旅行计划。课后要求学生对旅行计划进行录音,并将口语录音发给教师。

3、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计划安排课内2课时及课外时间。首先,课前教师听完所有录音后选择质量中等的录音两份作为样本。其次,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第一份录音样本并就语音语调、主题、内容、流畅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接着,以小组评价、全班讨论、教师点评的方式评论第二份录音样本。课后,要求学生按照学到的评价方法对自己的录音进行整改,并开展组内互评,并推选组内最好的一份录音参加全班竞选,学生网络投票选出最佳录音两份。最终,教师评判出最好的一份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向全班展示。

(三)课后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听说课课堂模式改革的效果,我们还计划在完成这一单元的实验教学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测试。

初步计划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将包括新的教学模式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否促进学生相互交流、能否锻炼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能否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意愿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教学效果测试内容则初步定为听力测试+口语测试的方式,听力测试题与本单元内容相关,口语测试则采用二人随机对话的方式,谈论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话题。

(四)课程考核情况

根据“产出导向法”理论,我们设想中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将打破原先的模式,学用一体,因此配套的考核方式也将从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在线平台完成情况、随堂测试、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自评和互评、小组参与情况、小组评论等都将纳入学期考核体系中,以保证课堂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本次教学设计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依托,目的是探索出高效、合适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当然,此次教学设计还需要实践教学来检验。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实验教学中检验、修改和完善本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