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黔南州乡村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2021-11-12 10:51刘又溦中共黔南州委党校
长江丛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基层建设文化

■刘又溦/中共黔南州委党校

党的十九大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目标是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领域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乡村,文化不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本课题旨在不断挖掘、提升我州乡村的文化价值,尝试从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层面涵养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

一、黔南州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乡村文化阵地网络基本实现四级全覆盖

全州州、县两级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及各类博物馆、主题陈展馆)基本健全,共建成1475个农家书屋点,配送图书18万册;建有广播电视发射站16个,图书馆13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10个,乡愁馆2个,陈列馆3个;乡镇、社区一级文化站150余个,文化服务点107个;建有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1473个。截至目前,全州行政村基本完成了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文体广场的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设备、设施较为齐全,基本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州、县、乡(镇)、村四级全覆盖。

(二)广播电视电影工程全面深入推进

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化水平,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截至目前,3.86万户目标任务已完成过半。同时,我州充分利用广电光纤网络资源,持续实施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广播器材配置工作,2017以来完成262个村广播器材配置工作,2020年5县229个村广播器材配置工作紧张施工中,基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三)全州乡村文艺组织发展迅速

黔南州现有县级文艺院团种类37个,分布于音乐、美术、舞蹈、戏曲、民间文艺、书法等领域。全州文化站(馆)现有专职工作人员192人,兼职工作人员214人,文化志愿组织129个,志愿者2484人,积极开办戏曲、声乐、乐器、舞蹈、书画等文艺培训班,引导群众组建“带不走”的民间文艺队伍,通过专业引领方式,培养文艺带头人。全州共发展民间文艺团队873支,其中注册的142支。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自2006年,我州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及名录项目申报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400余项,建立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级以上项目110项,州级以上项目178项,县(市)级项目203项。我州共有传承人1024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9人,省级传承人37人,州级传承人187人,县(市)级传承人792人。基本形成比较规范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与传承体系。

二、黔南州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

现实中,上级单位、部门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一个软指标,在基层各项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虽然在年初的计划安排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被列入计划,但在实际落实中,却往往在经费、人员以及制度的落实上都得不到保障。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

近年来,我州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服务设施还不完善。部分县(市)的现有图书馆、文化馆因地处高楼,无室外活动场地,馆舍面积狭小。二是部分镇、村级文化服务站(中心)设施设备配备还不完善,部分镇场地小,尤其是室内场地紧张,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部分县(市)体育场地受到地盘限制,一些镇级体育球场、村级篮球场等活动场墙示其面积没有达到规划要求的标准。四是部分县(市)尚未建有博物馆,有些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落实好的展示平台。

(三)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机制不健全

目前,一方面是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矛盾突出,既存在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存在资金分散、衔接不够、效率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工作机制不健全,无论在程序上、规则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留存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尤为突出的是文化资源缺失与现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甚至闲置浪费或被占作它用的状况,导致部分已建成和配置的服务设施、设备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四)专业人才匮乏,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目前,我州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优秀的文化管理人才。全州文艺创作、文艺展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干部数量不足,现有的文化干部大部分文化素质低、整体能力素得不高。二是缺少演出队伍和专业人才。演出队伍方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打造的文化精品无法保留,不能满足长期演出、不断扩大影响力的需要。专业人才方面,大多数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化队伍且待遇偏低,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三是相当一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存在人手不足问题。四是受外出务工、经商的影响,青年人能主动参加基层文化活动的少,致使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出现断层。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我州的改革发展稳定。要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州级统筹、县(市)抓推进、乡镇(街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建设任务,制定乡村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方案。县、乡两级党委、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规定第一责任人是地方党政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推进工作。

(二)形成乡村文化建设与城镇文化发展联动机制

鉴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这一问题,要加大相关部门财政投入、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更要问道“城乡文化联动机制”。城乡二元文化格局长期存在,原因就在于城乡的文化配置不均衡,因此首先必须要平衡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分配,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告文化供给与服务方面做到城乡兼顾,并且适当的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其次,扩大城市文明的影响范围,发挥城市文化的辐射效应,使城市中的娱乐传媒、文化设施以及文化产品逐渐向乡村覆盖,使广大乡村地区实现互联网的覆盖,让村民感受到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文明。最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乡村文化治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乡文化交流的传递者,农民工的素质提升也能直接带动乡村文化的提升,因此要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再教育,一方面提升他们自身对城市文明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发挥他们的传播功能,从而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

财政上,要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建立合理公共预算增长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机制上,一是着力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统筹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制村可结合实际建设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二是着力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工程,抓好“三农”题材图书、广播、电影、电视和剧目的创作、生产与演出,开展文艺汇演等活动,积极推出群众喜闻乐见、反映乡村振兴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增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推进群众自治。利用本村自身拥有的资源资金,充分发挥村民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四是倡导帮扶推进。对于贫困村和基础较差的村,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借用外力,推进文化单位、部门和社区建立相关的利益合作机制。五是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和返乡农民工等提供适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打造素质过硬的乡村文化队伍

一是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针对新进干部一方面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向社会、学校等多渠道进行招募,遵循“因岗配人”原则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对于拥有才艺的民间艺人,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化管理的事务中,并对他们的管理能力进行培训和规范,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二是提升专业队伍的业务能力。首先要给予民间艺人充分的自主权,鼓励他们以农村的生产生活为创作背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乡村文艺。其次要予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让他们有动力和能力创作出更多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最后要给予正向的引导,鼓励当地百姓自发形成民间文化组织,让文化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最终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三是为乡村文化工作注入新鲜活力。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热爱文艺文化工作的人才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改变现行的乡村工作者年龄较大的现状。

猜你喜欢
基层建设文化
多部门:建设农村公共厕所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过度建设
基层巡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