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教育思想体系略论

2021-11-12 10:44
长江丛刊 2021年2期

荀子(约公元前325—公元前238年间),名况,字卿,战国时赵国人,稷下学宫代表性的学术领袖人物之一。他汇通百家之学,立足儒家之说,在长期游学和传播学术的过程中,他身体力行,注重教育,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荀子关于教育和学习问题的论述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他对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对社会层面影响等大都做出了精辟的论证,探索荀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内涵,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一、荀子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先期儒家对人性本质问题早有争议。荀子在总结人性的特点后,提出了自己的认知,他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并把自身感悟引申为“人性本恶”。“人性恶论”成为荀子教化人性、提倡教育的理论基础。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这是人先天所在,“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荀子·性恶》)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恶的,表现的善的一方面是虚伪的、伪装的。荀子认为“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恶》),人的眼、耳、口、心甚至身体对外界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人喜欢享受的本能是生而就有的,这一切都是人自然生成,不以人的后天因素而转移的。荀子在进一步揭示恶的本性基础之上,对本性生成的物质和享受的追求,是自然的、本能的,由此就必然造成“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照此思路,人天生的本能产生的妒忌、趋利避害甚至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相互争名逐利等必会导致“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面对人性自身“恶”引发利益冲突造成的破坏礼义、违反法治势必导致社会动荡和动乱。人性中的先天不足必须加以教育和限制,必须借助礼义教化,使“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

二、荀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教育的目标和对象

虽然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认知比较消极,但是荀子同时认为可以通过教化、礼义改善人的本性,“化性起伪”成为荀子教育思想体系的目标和对象。孟子认为“人之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认为通过教化可以使人的“伪”变为“真”,“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正名》)荀子认为虽然先天的人欲无度,但是可以经过“礼”后天的培育和教化,从而限制人恶的私欲膨胀。经过“礼”的学习和灌输,人性得到教育和洗涤,进而得到改善。荀子继承了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认为可以通过教化,以“成圣”为最终的教育目的,学习知识和礼义可以使人人得到教化,且每一个人都是教育的对象。

(二)教育的主要内容

1、德才兼备,德育至上

荀子强调“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以儒家经典的“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为主要学习内容。荀子认为学习的顺序应该从《诗》《书》《乐》《春秋》入手,再深入学习《礼》,学习的要义在于《礼》,“礼”的教育意义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儒家经典,最终实现《礼》的要求,达到道德的至高境地。荀子提出的学习内容和课程的顺序安排,除了让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之外,还要将德育放在至上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荀子也提出学习不能生搬硬套原著,经典原著记录不一定适合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应该有选择性地学习,取其精义,删除不足,也就是“隆礼义而杀诗书”。(《荀子·儒效》)

2、尊师重教,寓教于乐

儒家一贯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教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荀子将教师的作用提升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的境地,荀子将教师的地位放在天、地、君、亲并列的层次,“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荀子·礼论》)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荀子·修身》),绝对服从教师的指导。荀子认为学生“尊师”的同时,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除了教师的作用和诗书、礼义的教化之外,荀子也十分看重音乐的教育功能。荀子认为音乐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荀子·乐论》)荀子将音乐分为“邪乐”和“正音”,只有“中平”和“庄肃”的音乐才能起到教化学生的作用。

(三)教育实现的途径

1、知行合一,持之以恒

关于学习的方法和原则,荀子也做出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荀子对“学”“思”“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荀子提倡学生首先是学习以往的知识,然后在学、闻见的基础之上,再“思之”,进入“知”的步骤,最终进入“行”的阶段,以“行”检验认知的接受程度,“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效》)荀子强调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最终的归属——付诸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荀子强调“虚一而静”的学习状态,认为学生学习知识要持之以恒,专心如一。荀子将这种学习的过程比喻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学习必须是一种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状态。通过这种学习的心态,假以时日,才能达到“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

2、因材施教,环境影响

荀子与先期儒家的教学认知一脉相承,在教学实践中也十分强调“因材施教”。荀子提出“治气养心之术”,注重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特质,进行有侧重点的教育和培养。荀子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荀子认为“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囋(赞)。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荀子·劝学》)的学习状态对师生双方都是无益的。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教师能有的放矢,先问后告,才能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荀子认为学习的环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荀子·性恶》)良师益友可以促进人的全面进步,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人性,提升学识修养。

三、荀子教育思想体系的现代启示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荀子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荀子认为“师有四术”,教师必须“博习”“身为正仪”“师道尊严”“知微而论”,才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教书育人必须以身作则,注重学识和道德的积累,重视表里如一,真正做学生的表率。现代教育首要强调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主体,学生为本。新形势下,我们要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管理,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提倡教育专家办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打下教育基础。

(二)德育与美育相结合

荀子将道德育人放在突出位置,用礼义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现代教育中也必须将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强化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培育。现代教育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和武装学生的头脑,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和影响学生,发挥现代社会英雄和榜样的作用,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高尚的人生品格。美育也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认为礼与乐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现代教育中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

荀子强调学生学习“用心一也”和“虚一而静”,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和专心致志。现代教育过程中,学生依然要保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学习方法和精神。学生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本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日积月累,不断进取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现代教育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四)塑造环境,学以致用

荀子认为,良师益友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教育环境对人的学习也至关重要。现代教育必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教育教学环境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荀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提出“行重于知”的教育家。荀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现代教育必须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为前提,学生学习的根本结果是将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

荀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体系基础,以礼义教化强调约束个人和社会的欲求,通过“化性起伪”实施道德和文化的教育,以及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强化学习修为的良好环境及良师益友的积极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充满了中国古代教育文明的精髓,当代教育应该充分发掘传统教育思想瑰宝的内核,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