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均华
1911年,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次运动虽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却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正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和超越。中国共产党所继承的,就是辛亥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就是为争取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下,继续高举革命旗帜,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中国人民首先致力于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结束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又不失时机地把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之际,本文选取辛亥革命及其前后时期若干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诗词作品加以评析,以回顾和了解那一段历史以及辛亥革命前驱们为“振兴中华”所做出的艰难探索及其心路历程。同时,从中华诗词创作的角度看,因为长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这些人物大都学贯中西,博闻强识,具备深厚的国学修养,他们的诗词作品章法谨严,情景交融,绝少政论腔、概念化、口号式的表达,对于当今的中华诗词鉴赏与创作,都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挽刘道一
孙中山(广东)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屡经挫折、备尝艰辛,但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他从不因失败而灰心,也从不因困难而退缩,坚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种精神,从《挽刘道一》这首诗中可见一斑。刘道一(1884—1906),湖南湘潭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在领导萍浏醴起义时被清军逮捕,同年12月31日在长沙浏阳门外从容就义,年仅22岁。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是故孙中山以沉重的笔触写下了这首挽诗。诗的首联和颔联表达了对起义失败和志士牺牲极其痛惜和哀悼之情,也道出了革命道路的曲折艰难和人才难得的心声。尾联笔锋一转,“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壮怀激烈,掷地有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守和对革命必然成功的坚定信念。
谒九女墩
宋庆龄(广东)
鄂中巾帼九英雄,壮烈牺牲后世风。
辛亥太平前后起,推翻帝制古今崇。
宋庆龄(1893—198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作为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革命伴侣和战友,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九女墩,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的西北岸。相传太平天国义军占领武昌后,不少获得解放的妇女纷纷加入起义军。后清军反扑,于城郊大肆屠杀;有女兵九人英勇抗敌,威武不屈,壮烈牺牲。后被民众集中收殓,所葬之处当地人称“九女墩”。这首《谒九女墩》是宋庆龄先生五十年代在武汉东湖拜谒九女墩后写下的。诗作高屋建瓴,高度评价了九位太平天国女烈士,尤其是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前后”相继的联系,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对历史的深远洞察和卓越见识。
致谭人凤
黄 兴(湖南)
怀椎不遇粤途终,露布飞传蜀道通。
吴楚英雄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
能争汉士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愧我年来多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黄兴(1874—1916),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以“孙黄”并称。武昌首义时,黄兴从国外赶到武汉,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6年10月31日病故于上海。谭人凤(1860—1920),湖南新化人,民主主义革命家,也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在武昌起义中担任军事指挥。这首诗是黄兴在领导广州起义失败后写给谭人凤的。这首诗之所以广为人道,是因为它以诗的语言,深刻总结了广州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时革命的形势以及粤蜀吴楚湘鄂等各地的战略态势,敏锐地指出在长江流域特别是湖北武汉一带发动武装起义,具有极大的成功可能性,并可能趁势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胜利。“能争汉士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后来辛亥革命以武昌首义而达成功,历史证明黄兴的战略判断和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晚泊梁子湖
宋教仁(湖南)
日落浦风急,天低野树昏。
孤舟依浅渚,秋月照征人。
家国嗟何在,乾坤渺一身。
夜阑不成寐,抚剑独怆神。
宋教仁(1882—1913),湖南常德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中华民国缔造者之一,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1913年在上海被刺身亡。1904年春,宋教仁与黄兴等在长沙建立华兴会,决定于慈禧生日当天在长沙发动起义。但因泄密而失败,宋教仁经水路潜离长沙。船过湖北境内梁子湖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以“日落”“风急”“天低”“树昏”“孤舟”“秋月”等意象,渲染出一片低沉孤寂的气氛,颈联“家国嗟何在,乾坤渺一身”,心忧家国,而力量单薄;尾联“夜阑不成寐,抚剑独怆神”,更给人以忧思重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全诗沉郁苍凉,意象摇落,虽可见家国之思,报国之志,但更多的是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艰难,表现了民主革命先驱们在探索出路和寻求方向时的心路历程和一种孤独、徘徊与茫然的心境。
伤 时
谭人凤(湖南)
其一
大地无宁宇,龙蛇斗未央。
宋因和局误,唐以镇兵亡。
救世无雄杰,乘时悉虎狼。
劝君权偃息,冷眼看沧桑。
其二
茫茫今世界,举国亦堪哀。
救国无长策,乘时尽莽才。
山河伤破碎,精力叹龙颓。
独立苍茫望,英雄安在哉?
这两首诗是作为辛亥革命元勋、武昌首义的组织者和军事指挥者的谭人凤,对辛亥革命深刻教训的沉痛总结。前一首开篇就直指辛亥革命后国无宁日、军阀混战的乱象,接着在颔联以“宋因和局误,唐以镇兵亡”借古讽今,实际上批评了孙中山、黄兴等在辛亥革命后对袁世凯为代表的复辟势力软弱妥协求和退让的方略,造成民主共和名存实亡,形成帝制复辟和军阀混战的局面。后一首则是以悲观的笔调,慨叹“举国亦堪哀”“救国无长策”“山河伤破碎”,希望发生变局,但所见皆是“龙蛇”“虎狼”“莽才”,希望在哪里?“英雄安在哉?”诗人很清醒地感觉到危机,很清楚地看到了弊端,忧心如焚,但开不出“药方”。这也是那个时代一批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们遭遇和心态的真实写照。
军中杂诗(二首)
蔡 锷(湖南)
其一
蜀道崎岖也可行,人心艰险最难平。
挥刀杀贼男儿事,值日官兵白帝城。
其二
绝壁荒山二月寒,风尖如刃月如丸。
军中夜半披衣起,热血填胸睡不安。
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近代军事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是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领袖人物之一。《军中杂诗》是蔡锷将军于1916年2月,率领云南护国第一军自云南入四川,于纳溪、泸州一带与北洋军阀激战的战场上写的。第一首以“蜀道崎岖”直刺窃国大盗袁世凯的险恶用心,表明“挥刀杀贼”,重建共和的决心。第二首意在描写战场形势险峻,环境恶劣,“风尖如刃月如丸”,意象新奇,刻画入骨。“夜半披衣”“热血填胸”,刻画出一位爱国将领一腔热血,为国驰驱,心情焦灼,夜不能安的形象和情态,令人动容。可惜其后不久,一代名将因军务过劳,喉疾恶发,当年11月病逝于日本。壮志未酬身先去,令人扼腕而叹。
武昌狱中书感
宁调元(湖南)
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
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鬓已添霜。
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
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
宁调元(1883—1913),湖南醴陵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华兴会、同盟会。回国后创办杂志,鼓吹反清革命,遭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回国策应,在岳州被捕,入狱3年。出狱后赴北京,主编《帝国日报》。1912年初在上海参加民社,创办《民声日报》。先后赴上海、武汉参加讨袁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不幸被捕,1913年9月25日在武昌英勇就义,年仅30岁。其诗篇激昂悲壮,风格沉郁,作品多写于狱中,著有《太一遗书》。作为一位资深民主革命党人,未倒在清王朝屠刀之下,却于民国建立后,死于打着革命党旗号的军阀之手,实为一大悲剧。故而宁调元在《武昌狱中书感》这首诗中,痛心疾首地直书辛亥革命“拒狼进虎”的残酷结局,也深深为自己为革命“奔走十年”却遭此厄运而悲叹。但诗人仍保持着一个民主革命者的气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明为大义而献身的心迹,要接受软弱妥协的教训,即使死了也要做一个嫉恶如仇的厉鬼。尾联诗人倚窗“凝睇”的形象,山水凄凉,摄人心魄。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软弱性、妥协性,革命者付出了血的代价、血的教训。宁调元看到了。他也让无数的人们看到了。
鹧鸪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 瑾(浙江)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没有活到辛亥这一年。但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这首《鹧鸪天》词,是秋瑾1904年东渡日本时所作,是一个献身民主革命的奇女子发出的革命宣言。上阕直言“祖国沉沦”“金瓯已缺”,直抒“为国牺牲敢惜身”的豪情。下阕言东渡扶桑,万里雄行,虽曰“险阻”,虽曰“飘零”,然终是心系神州;虽为女子,也要做一个堂堂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随时准备战斗,当然也就意味着随时准备牺牲。秋瑾做到了。秋瑾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斗、伟大复兴的历史。
引颈待看统一花
王兆培(福建)
自古闽台不分家,而今咫尺竟天涯。
年虽九二颠如雪,引颈待看统一花。
王兆培(1890—1989),福建漳浦人。1906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次年被派往台湾工作,在台四年。曾任“民革”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还担任民革中央顾问、监委等职。王兆培享年一百岁,是一位见证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代全部历史的世纪老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兆培已经92岁了,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遥寄台湾老同学而作的。这首七绝,语言质朴,而用情至深。本是“不分家”的海峡两岸,而今仍是咫尺天涯,令人叹惋!而老人年届九十二,白发如雪,仍怀一片痴情:“引颈待看统一花”。“引颈”二字,实乃神来之笔!老人终究还是没有等到、看到这一天。但这一天终将会来到。王兆培老人在天有灵,当会在那一天来临之时,和两岸同胞一同迎接那“统一花”的开放。让我们一起“引颈而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