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学的中国化与本土化

2021-11-12 07:08吴嘉琳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1期

吴嘉琳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1 教育学中国化与本土化概念辨析

1.1教育学中国化

关于“中国化”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除了它要适应中国的经济、政治等发展外,还必须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做到民族化与中国化。从语义上来说,“化”具有“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之意,是一种由此到彼的转变过程。因此,“中国化”实际上意味着外来思想文化在中国被接纳、吸收进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过程,这是一种渐进的、探索的动态过程。

关于“教育学的中国化”概念的理解,学界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定论,在内容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与中国教育实践凝结的成果。从形式上来看,中国特色教育学要“采用我国的语言风格”,应是“有中国传统特点的教育学”。从目标上来说,教育学中国化是将外来的教育学转化为能够在中国应用,并能满足中国需要的学问,主要目的就在于使教育学的民族特性得到凸现。虽然教育学中国化的概念并未得到精确的界定,但关于教育学中国化的含义理解中都包含着如何利用外域知识、理论来指导和促进中国的教育实践、发展中国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本文将“教育学中国化”界定为促使教育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适应并提升中国的教育实践发展水平的动态生长过程。

1.2教育学本土化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未收录“本土化”一词,只有关于“本土”的解释,其有两种含义: 一是乡土,原来的生长地;二是指殖民国家本国的领土(对所掠夺的殖民地而言)。同时,“化”具有“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之意。因此,从语义上说,本土化就是使某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学本土化与教育学中国化具有相同的意义,所以国内学者常对教育学中国化、教育学本土化混同使用。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学中国化与本土化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20 世纪80 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教育学本土化是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下提出的命题,是弱势文化为了抵抗强势文化的入侵,防止被殖民化而提出的一个词语,它含有保持本土特色的意义。

可见,从时代背景来看,教育学本土化是“自内向外”的本土化,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根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我国教育学民族性、自主性的教育学,此种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内涵。当国外的教育学在中国教育学发展进程中被逐步吸收、转化成为本土教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时候,教育学本土化是一种“从外及内”的渐进状态。从这个层面来看,教育学本土化与中国化的本质涵义又是一致的。因此,“教育学本土化”可作两种理解,它承载着两种教育学的成分: 一是教育学中国化成分; 二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成分。

1.3教育学中国化与本土化关系探析

论教育学中国化与本土化的具体关系,有学者将教育学中国化称为教育学本土化研究萌动前的“胎音”,为教育“本土化” 研究的深入埋下重要的思想线索。还有学者从教育学本土化的两种含义来理解,提出本土化理应包含着中国化和中国教育学,教育学本土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教育学发展的最终期待。综上,本文认为教育学本土化赋予了中国化新的时代精神内涵,教育学的本土化不仅是“从外及内”地接受、吸收和有机转化国外的教育学,成熟之处更体现在“自内向外”的过程,教育学的本土化是在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践自主性、民族性的教育学,强调和注重自主建构的同时也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

实际上,无论是教育学“中国化”还是“本土化”,都统一反映了教育学在我国“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体现了汲取中西古今教育智慧,创生符合本国、本民族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具有扎根本土、体现中国自身特色教育学的一种理论自信与自觉。

2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学本土化的发展

自2000 年起,国内许多教育学期刊杂志的理论讨论专题开始呈现出显著的话语转向,比如在2000 年《教育研究》杂志中,为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所设的理论研究专题——“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教育发展”专题版面逐渐被2001 年“加入WTO 与我国教育改革”专题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所取代。可见,时代背景的变化对理论研究的领域和话语风格的特点有着关键的影响。究其根本,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挑战的结果,是经济全球化蔓延到教育领域的体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的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增进了世界各国教育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教育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作为大国,不仅要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力量、总结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更要担负起大国责任和时代的使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性教育议题的讨论当中去,向全球传播中国的教育改革成果和经验,为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因此,在全球化时代的特殊背景下,中国“教育学本土化”问题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更加紧急和迫切。

那么在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与协调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发展与外国教育学的影响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叙述。

2.1坚持扬弃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中国教育学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彰显时代的色彩,如何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底蕴?面对教育学本土化问题,学者郑金洲认为坚持“扬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独到、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西方教育理论思想与实践经验,扬弃其不符合我国发展目标和要求的部分,挖掘西方教育中持续、深远的内涵价值。在此基础上,要求我国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完善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具有区域性的,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发展要看到具体问题、文化背景等有差异,对国外的教育思想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内化,结合中国自身的教育实践问题再进行创新性地外化,将中国成功教育实践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在更好地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向世界贡献中国的教育智慧。

2.2立足中国教育发展需要,把握本土问题

教育是发生在特定社会背景之下的活动,受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不存在完全独立的教育。因此,教育的本土化要立足于国情,坚持从中国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在教育学的话语体系里,西方的理论话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教育学研究以西方思维方式和方法为核心,中国教育学理论、概念总是跳脱不出西方的影子。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的教育思想更是从各个方面渗透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认清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本土的教育问题。那么,如何把握本土的教育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应该要厘清教育问题的属性,根据问题的指向性将别国的教育理论本土化研究成果分为理论问题研究型、实践问题认识型与实践问题解决型。本土的问题应该是来自于自身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认识再解决,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其次,把握本土的教育问题要关注本国的国情。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已经有了显著的转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创新、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此外,还应该关注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只有着眼于教育实践过程,关注本土教育情境,我们才能避免西方化了的概念和理论误导。

2.3在互动交流中合理借鉴外来理论

教育学本土化的发展并非否定别国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期望在交流中合理借鉴,形成彰显时代精神、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中国教育学体系。尽管各国、各地区存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背景上存在的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的,在教育活动及其教育规律上也可以找到许多共同点,这是各国、各民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的前提。“如果将外国的教育传统弃之不顾,一方面,我们失去的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文化参照,在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我们将无法确认教育学的‘文化身份’;另外一方面,我们失去的还是一个刺激我们理论构建活力的重要动力,形成中国化教育学的力量必将大打折扣。”因此,教育学本土化不能全盘否认外国理论,要以开放、辩证的眼光去吸收和内化,绝不是照搬国外的教育理论,而是与中国教育实践产生融合与发展。

合理借鉴外来理论首先要求我们充分理解西方的理论主张,不仅仅是看到西方的教育理论在西方产生的成效,更应该深入地考察教育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将之与中国的实情相比较,汲取其推动教育发展的进步经验。其次,要明确西方教育理论所存在的不足,结合理论所产生的时空背景分析其存在不足是否可以有效改进甚至避免。

2.4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教育资源

学者陈元晖曾系统地回顾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教育学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中国教育学在引进和借鉴国外教育思想的过程中,难免落入窠臼,在实质上变成了他国教育思想的试验场。因此,在对待中国教育学的“古今中外”问题上,他提出教育学首先是中国的教育学,认为构建自己的教育学摆在首位的是必须植根于本国深厚的教育遗产。

中国拥有非常丰厚的优秀教育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如何把握好珍贵的教育遗产,从中汲取民族力量形成民族特色是发展教育学本土化的重要话题。这既需要研究者树立足够的文化自信,也同样需要研究者具有扎实深厚的中西理论素养。比研究者树立文化自信更紧迫的是从政策和体制上把握好优秀传统教育资源,指引施教者和受教育对象深入了解文化根源和精髓,以及这些根源在当代存在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尊重和认同本土文化,树立本土文化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有了更加广泛和更高程度的交流,教育学本土化是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时代命题,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基于本土的文化力量,运用本土的概念、理论、方法去理解根植于本土情境中的教育问题,形成本土思想、本土理论和本土经验才会贡献于世界教育学术的发展,也才会成为世界教育学理论中必须为所有国家的人所学习和共享的基础性资源。只有这样,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教育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