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馨,龙玥竹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吉林 长春 308)
吉林省湿地分布广阔,类型丰富,占湿地类型总数的4/5,拥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等类型。已建立湿地保护区27个,湿地公园32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5%,吉林省湿地面积较大,扣除水田之后的湿地面积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5.5%,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生存保障。
近年来,吉林省湿地相比城市发展速度而言进度缓慢,受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动植物失去栖息地等现象。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受到威胁。湿地退化和消亡速度增快,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城市在前期基础建设与后期使用时会占用一部分湿地资源,并且对湿地生态产生不良影响。吉林是产粮大省,农民耕种意愿强烈,盲目围湖造田,开垦农地。湿地资源的开发使用缺乏科学性,导致湿地面积逐渐锐减,功能也随之退化,微生物生长开始受限。不仅如此,大量的生活、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也使水生动、植物受到威胁。出现土壤沙化、盐碱化等问题,使环境产生变化。这些问题难以人为修复和改善,只能通过水资源来自我修复与逐步缓解。
从古至今,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极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吉林省各个湿地的自然特征相近,未能体现所属地域的文化特征。而没有历史文化、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支撑的湿地缺乏灵魂和特色,这是我们研究需要持续关注的一个节点。
科学数据表明,虽然动植物自身调节与修复对湿地生态环境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其修复速度缓慢,恢复程度不够深入,想要修复生态环境还是要借助科技的力量。目前针对吉林省湿地的问题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部署,但南方和国外成功案例与成熟的技术与并不适用于吉林省湿地。然而,湿地方面的科研经费和技术人员短缺,在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修复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研究不够深入,科研缺乏深度,缺乏理论指导与经验推广。
要充分考虑湿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地形及地貌特征,从而就地取材,选择适用于吉林省的植被、生物及材料等。若选用外来物种,注重与阳光、水、土壤的有机结合,适当用于湿地生态环境中。由于吉林省气候特征等自然因素影响,所以要严格监测水资源质量与体量的变化。
多样性原则分为景观配置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景观配置多样性是指根据湿地各个区域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植被,进行植被组合,如乔木、灌木、绿篱等,形成类型丰富的景观斑块,如经济型植被群、观赏型植被群、水生植被群等。
物种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要求种植的植被不仅数量多,种类也要丰富。在达到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增加观赏性和美感。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季相性植被,在冬季时湿地依旧具有观赏性,从而体现生态美学价值。只有在植被健康生长的条件下,微生物不仅能够附着生长,也能够为动物营造栖息地。
从城市整体出发,要充分考虑湿地在城市中的定位、湿地塑造的城市形象及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等问题。重塑建设时,不仅考虑湿地水体、植被等内因条件,还需分析外因条件,如周边环境、地势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条件、城市发展条件及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景观重塑给予新的景观生态特色。
湿地是一座城市极具吸引力与凝聚力的空间,除了优化环境提供生活补给外,湿地也是传播地域文化的媒介。在湿地重塑设计中要加入城市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元素,增加群众的历史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同时,也要依靠吉林省寒地气候的特征,融入冰雪运动及冰雪文化,在体现寒地区域性文化的同时,增强趣味性。
吉林省生境类型多样,在湿地植物的几大类型中,适用于水向带的植被类型主要有禾草型湿地植被型、杂类草型湿地植被型、漂浮植物型、浮叶植物型和沉水植物型。水中的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等种类丰富,各自在制约和竞争中生长。吉林湿地常见水生植物有芦苇、三菱草、星星草、金鱼藻、菖蒲和芡实等。水域生物的生长环境是有限的,利用好水向带区域,合理搭配各型水生植物,使各型水生植物合理有序地生长,受光均匀,吸收营养,分解有毒元素,维稳水域生态平衡,为鱼群和鸟类提供了营养物质。
缓冲带在水向带和陆向带中起到阻断人为干预和生态拦截的作用。在生态高度保护区域设置封闭隔离带,有效限制游客活动范围,只可远观不可近游,既保护了生态区的动植物栖息地又满足游客观赏的需求。夏季雨季到来,地表雨水带着大量泥土和污染物流进湿地水域,既增加水体水位线又污染水资源,同时增加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被破坏的风险,水域承载量受到考验。在缓冲带设置绿篱、乔木、灌木等植被,面对地表雨水冲刷,植被起到分散径流方向、拦截并吸收雨水、减缓流速、吸附有毒污染物、阻碍陆地污染排入水中。
陆向带空间布局包括横向空间布局与纵向空间布局。将湿地陆向带从横向到竖向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有序的设计,合理运用景观原生性元素,如水体、植被、土壤等等,并结合地域文化及季相条件注入新鲜元素,从而达到湿地景观重塑目的。
3.3.1 横向空间设计
横向空间要根据湿地的位置、形态、功能、周边环境、地势等条件进行考量,划分不同的功能空间。如:科普教育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生态观赏区、亲水体验区、休息服务区等。根据湿地场地的生态条件进行布局,最大程度保护湿地形态。优秀的景观设计应是在继承中发展,在科普教育区和文化展示区要大力弘扬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通过景观设计手法,融入景观小品,让城市内涵印刻在湿地环境中。创新不代表摒弃历史文化,要不断优化,将文化与设计融为一体。休闲娱乐区、生态观赏区需考虑季节变化,阳光朝向,设计挡风防寒的设施及防冻防滑的铺装,增加冬季外出活动频率。亲水体验区、休息服务区要以人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景合一为目标进行重塑设计。
2020年对室外公共空间的考验非常大。疫情影响,限制群众在公共场合集聚交流,湿地公园是疫情期间群众首选的活动区域。在空间布局设计中,结合热点问题,考虑群众的心理需求,满足群众的必要性活动,科学划分公共区域,预留防疫聚集空间。湿地道路流线串联起各个功能分区,除了必要的主路和支路外,增加游步道、滨水木栈道等小路,考虑群众需要提供捷径小路,引导游览的同时,将人流进行分散,降低聚集频率。
3.3.2 竖向空间设计
湿地景观竖向设计构成了湿地立体空间,增强视觉效果。竖向空间设计包含植被种植搭配、地势改造、场地排水等。在吉林省湿地中,陆向带植被多为单株乔木、乔木群、单株灌木、灌木群、草木植物等,通过树身高度不同以此来分隔空间,此外植被还可以隔绝周边道路噪声、建筑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灯光设施的干扰。通过地势改造让湿地分区更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削低过陡地形、规整路面形状,增加湿地的稳定性[5]。考虑到降水量大的情况,组织湿地区域“有序排水”,有序地流入指定排水区域,有序地走指定流域,最后有序地排水。根据湿地不同地形,选择适用形式坡度,如水平型、单坡型、双坡型、多坡型。
综上,城市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及时止损、持续发展才是湿地与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吉林省湿地景观重塑研究结合恢复生态学、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从破坏湿地生态到湿地修复重建、从湿地从众性到注入地域文化特色,从区域封闭性到实现人景结合,将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整个设计中。本文通过景观重塑设计策略,探讨水域生境的营造、缓冲带功能布局及陆向带横向、竖向空间营造,对吉林省湿地景观重塑提出建设性和创新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