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分析
——以《呼啸山庄》为例

2021-11-12 05:34张晓楠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期

张晓楠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作品,它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20 世纪30 年代开始被翻译成中文,并在当时受到小说爱好者的喜爱。《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是希斯克里夫因爱恨而复仇的故事。希斯克里夫是山庄主人欧肖收养的弃儿,与主人儿女辛德雷、凯瑟琳朝夕相处,对凯瑟琳产生了爱意,受到辛德雷的虐待和侮辱,并且凯瑟琳将要嫁给富家子弟林顿,致使他出走,多年后衣锦还乡展开了复仇,对凯瑟琳的丈夫林顿和他们的孩子进行了报复。由于故事的起伏,让这个故事充满了艺术魅力。自1980 年以来,不同版本的《呼啸山庄》相继出现。自从翻译成中文以来,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喜爱。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它的语言表达,这使小说的内容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比较丰富。

作为翻译领域的阿维特兰,方平对《呼啸山庄》有深刻的理解,他的翻译版本是最好的译本之一,可与杨苡的翻译媲美。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不同版本的《呼啸山庄》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将翻译与美学相结合。对《呼啸山庄》的翻译美学和艺术特征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音色之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从翻译的角度对《呼啸山庄》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侧重其语言特点,以期将《呼啸山庄》所要表达的内在意蕴挖掘出来。

1 基于翻译美学视角探究《呼啸山庄》的美学价值

方平和杨苡两个译本音色是美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承载着大量的审美信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小说语言充满了与诗歌一样的音色美,在勃朗特的小说中,她反复运用了声音的美,两位译者在译本中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本文主要从拟声词、头韵、押韵等方面来分析音色美。

1.1 “拟声词”表现出的音色美

“拟声词”是指一个词或一个词的组合,它模仿、描绘、再现人的声音和自然的声音,使人产生听觉的联想。例如:Merely, the branch of a fir tree that touched my lattice, as the blast wailed by, andrattled its dry cones against the panes! (Bronte, 2013: 26)

方译:原来只是呜呜的狂风刮过,枞树的权枝碰到了格子窗,它那坚硬的球果嗒嗒嗒地打在玻璃窗上!(Fang Ping, 2009: 23)

杨译:只不过是在狂风悲叹而过时,一棵枞树的枝子触到了我的窗格,它的干果在玻璃窗面上碰得嘎嘎作响而已!(Yang Yi, 2010: 18)

这两位译者在翻译中用拟声词来传达声音的原始美。比如用“呜呜”和“嘎嘎”模仿声音,产生了生动的效果。“呜呜”最初是指长时间的高声呼喊,特别是因为一个人悲伤或痛苦。所以这里用“呜呜”来形容风,在翻译上,方平选择了一个拟声词“嘎嘎”,这个词不仅很好听,而且也传达了原文的确切含义。从这一点上看,方平的版本更好地体现了原作的美学价值。“嘎嘎”最初是指在碰到硬物时发出一系列短促而响亮的声音,方平将“嘎嘎”译为“嗒嗒”,表现的是干果不断地撞击着窗户,杨苡译为“嘎嘎”,它显示的不仅是干果撞到了窗户上,而且还猛烈地与窗户相撞,试想一下,当一阵风吹来时,窗户上的声音一定是嘎嘎嘎这样,表现了风的节奏感和力度,保持了声音的美感,从这一点来看,杨苡的版本更能体现原作的审美价值。

1.2 “头韵”表现出的音色美

头韵是相同发音的重复,通常是单词或重音音节的首辅音。例如:Don't stand muttering and mumbling there. Come,I'm not going to nurse him.(Bronté, 2013: 199)

方译:别只管站在这儿叽里咕噜了。来吧,我才不去照顾他呢。(Fang Ping,2009: 172)

杨译:不要在那儿嘟嘟囔囔的,来,我可不要看护他。(Yang Yi, 2010: 149)

翻译中“咕噜咕噜”就是头韵的应用。在方平的翻译中,他把“咕噜咕噜”变成了 “叽里咕噜”,在汉语是四个字的单词。杨苡把它变成了“嘟嘟囔囔”,属于和合音。虽然在汉语中没有头韵,但使用重叠来弥补这个损失。因此,“嘟嘟囔囔”吸引了我们的耳朵,也达到了音色美的效果,杨苡的版本保持了美的感觉。

1.3 押韵表现出的音色美

押韵是指词尾发音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也就是说,它是发音的重复,通常是在行尾。例如:l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 (Bronte,2013: 379)。在描述他再次造访荒原时对洛克伍德一系列动作时。“逗留”“观看”“倾听”“好奇”和“飘动”和“呼吸”都是押韵的,所有这些翻译过来都创造了原始音乐的美。方平把“徘徊”“观看”“倾听”“疑惑”分别译为“徘徊”“望着”“倾听着”“感到奇怪”,而杨苡将其译成“留着”“听着”“纳闷”,方平的版本准确,但稍有失韵律感,杨苡的版本把“悦耳”视为原作,成功地实现了原诗的审美价值。

1.4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原文中“as a lord”译为“醉得像个王爷”,“他”是主语,“as”是明喻标记,在翻译上,方平和杨苡都用“酩醉”来表达亨德利的醉意。“酩醉”是一个传统的成语另外,在方平的译本中,把他比喻像个王爷一样,而杨苡没有翻译,方平的版本不仅传达了亨德利的醉意,也反映了他在那种情况下的超群表现,可见这样的描写揭示了他的意图。方平的版本既保留了明喻,又恰当地体现了原文的审美价值。

2 从翻译美学角度解读《呼啸山庄》的艺术特征

2.1 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特色

呼啸山庄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主要语言表达方式之一是口语和书面语杂合表达,通过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个性特征。例如文中的希斯克利夫的极其善于口语表达,体现出他冷酷性格,甚至达到了凶残的地步。

在不同版本的汉语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一定的语言特色,保留《呼啸山庄》作品中原有的语言韵味,并保留其言语美学价值。在《呼啸山庄》的翻译过程中,例如在第十章中,有这么一句话:“and his manner was even dignified: quite divested of roughness, though too stem for grace.”“他的举止庄重,没有粗鲁的痕迹,但更为严厉,却不那么优雅。”从奈丽的角度来看,是希思克里夫在失踪数年后的第一次相遇,我们可以发现英语的字面意思和该句子的结构之间存在一些差异。然而,翻译者与关联词紧密地连接以形成具有转折意义的句子,并且意料之外地将其分开。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希斯克里夫表现出形态非常的庄重,在他的言行中却没有粗鲁的痕迹。通过这种转折,突显了希斯克利夫的冷酷和不人道的一面。这种表达方式更接近汉语的语言阅读习惯,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从这句语言表达可以看出,句型的灵活转折和口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呼啸山庄》中人物性格的详细描述,尤其是一些关键节点中主要人物所表达的语言,可以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进一步衬托了这部作品语言特色的典型特征。

2.2 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原始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应尽可能地保持原始文本内容。结合特定的翻译语境,准确地表达作品中每个人的个性特征,这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呼啸山庄》。如小说的第一章中:“Still, if looks have language, the merest idiot might have guessed I was over head and ears: she understood me at last, and looked a return—the sweetest of all imaginable looks.”,“如果外表可以传达情感,即使是傻瓜也可以猜出我渴望爱她。最后,她知道我的意思了。寄给我一个秋波,真是太好了。”在此翻译的语言风格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表达,这也就是汉语中眉目传情的意思。在翻译中保留这个抽象概念,可以使读者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外国文化,从而更好地提升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在以后的翻译中,选择“秋波”作为翻译运用了汉语暗送秋波的语言表达,委婉地反映了女性的含蓄和害羞的特点,使翻译语言的风格更加独特。

此外,在传统语法中,词性分为名词和动词。它们都有固定的语法规则。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语言之间自然翻译的特点。例如,小说的第十五章中:“There was a start and a troubled gleam of recollection, and a struggle to arrange her idea.”她因为记忆而感到震惊并表现出苦恼,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凯瑟琳没有从严重的疾病中恢复过来,让她的仆人写信给希斯克利夫,表明他的表情有所变化。从英语词性的角度来看,可以用作名词和动词。如果将这三个词用作名词,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其含义可能不会直接传递到汉语中,在对这句话进行翻译和处理时,应深入考虑这些语言在翻译中的特点。因此,在这句话中,翻译者采用加主语的方式将所有面部变化翻译成一些动词和形容词。这样语言表达可以更清晰,从而使读者可以感觉到人物情绪表达方式的变化。

3 结语

《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是一个不断理解和认可的过程,它“总是在根据我们当前的历史意识进行改变和塑造的过程中”。文学作品的历史也一样。它不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且是读者接受的历史,因此接受的历史成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精神发展的历史,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永久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者对作品的语言特征和风格,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性格特征。展示翻译美学在翻译中的有效解释力,我们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便在翻译美学的指导下更好地研究翻译作品。发掘自己诠释在文学史发展中的作用,并积极重构对文学翻译的诠释,赋予经典作品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