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革新探究

2021-11-12 04:39武贝博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5期

武贝博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摇篮的高职院校,更应认真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1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特点

1.1 对社会主流思想认同感缺失或认同广度、深度不够

现今高职院校教师大多仍旧采用课堂式教授方法,将专业知识交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较为抵触,且学生多为00 后,思想活跃、行为独立,即使教师将正确的社会主流思想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因教学手段老套、理论知识晦涩难懂等多方面原因使之并未产生良好效果。高职院校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有其独立人格与思想,有自身已形成的某些思想观念,应将社会主流思想与学生个体相融合,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摒弃错误的思想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长成才。

同时网络的隐蔽虚拟性也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要求。大多数学生在关注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热点话题的基础上,比较喜欢道听途说的各种信息,直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来选择性的相信信息,甚至一度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各种非主流信息中容易混入一些消极思想,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扭曲,降低其对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2 学习素质普遍较低,学习手段、方法欠缺,学习效率低下

高职院校学生录取分数普遍较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后,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了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未能从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向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转化过渡,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倦怠和厌恶,对学习失去兴趣。高职院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对于自身不良行为难以戒除,易受社会上的负面信息影响,养成痴迷网络、爱打游戏等不良恶习,浪费大好时光。

1.3 学生个性意识强,难以知行统一

高职院校学生多为00 后,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论。学生虽然在学校接触与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其思想、行为易受外界影响而出现偏移,导致知行不一致。Wilson、Lindsey 的双重态度模型理论指出,人有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分,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内显态度,只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正确的内隐态度作用于自身行为,才能使学生知行统一,避免知行脱节出现。

高职院校学生善于标榜个性、自由,喜爱独处,对集体活动参与度不高,对通识课尤其是思政课不感兴趣,认为其与自身无关。一方面这与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学生心理、行为认知的差异性。高职学生对专业课认识程度较高,对谋生手段较为重视,对于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与操守认识不到位。

2 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2.1 部分教师对爱国主义内涵把控不足、认识片面,未能赋予爱国主义精神时代特性

部分教师一提到爱国主义就讲抗战、红军等解放、革命内容,这说明对爱国主义内涵把握精准度不够。当然,爱国主义应包含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历程,也应包含结合时代特点的新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如抗疫精神、戍边英雄王灼冉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等,应将爱国主义结合世界大势赋予其新的内涵,增强学生民族使命感和自豪感。

教师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主体。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解与把握的程度对爱国主义的传递与继承会产生直接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把控仍旧存在些许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只需在思政课前期涉及即可,并不需在专业课及课程中后期讲解,这说明对爱国主义理解的不深入和持续,有的教师教学手段、方法不得当,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都会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2.2 教学方法落后,导致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脱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今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虽然大数据、慕课等高科技教学方法日益兴起,但由于受到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制约,新兴教学方法的推广未能起到良好作用。高职院校重课堂教授轻课外实践、重传统教法轻新兴技术的弊端日益显现,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站位不高,只强调专业知识、技术,未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课程始终。

2.3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传承度不够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多以培养学生生存技能、手艺为第一目标,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并不十分凸显,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对爱国主义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和理解就更为缺乏。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仅仅在课堂中被动听老师讲授相关爱国主义思政课程,并未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之于自身的重要意义在于构建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构建,大学生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纽带,如何将爱国主义“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学生心中,使之知行合一是高校思政教育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3 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路径

3.1 将爱国主义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专任教师、学生服务工作人员、学生干部是提升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力量。培养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突出、师德师风优秀的教师队伍极为重要,社会和学校应大力支持教师队伍建设,为其创设良好的平台,使红色文化资源走进教师心底,走入学生心中。学生服务工作人员是学生大学生涯的“引路人”,利用好这块思政主阵地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学校应制定相关细则将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形成健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学生干部是青年大学生的排头兵,学校应利用排头兵作用进行思想宣传与教育,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奉献精神,使学生树立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信念。

3.2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强化爱国主义育人效果

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应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进行教学,将理论平铺直叙的部分以ppt、线上形式予以展示,将串讲、提问交流变为线下,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便于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复习和提问,提升课堂质量。

应将校内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结合,挖掘爱国鲜活教育素材。课本终究是课本,不如实际生活鲜明、立体,应将课堂教授与实践相结合,挖掘本地独有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与特色,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高职院校还要把握时代潮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向同学们实时传播精神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最大化。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请一些优秀的人物到校展开交流活动,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来引导同学们,既而在发挥爱国榜样的同时,让同学们更加向往爱国主义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真正的表现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这是一代奋斗者的精神写照。社会主义事业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的高校大学生应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内在爱国情、强国志化为报国行,唱响新时代爱国团结跟党走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