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

2021-11-12 04:39王海舰高兴宇钟舒婷赵雪梅刘海浪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5期

王海舰 高兴宇 钟舒婷 赵雪梅 刘海浪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有着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但是高精端技术产业稀缺,制造业离实现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才是促进产业升级转换的关键,制造业要想实现升级换代,实现智能化发展,首当其冲要培养相适应的人才,才能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将智能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结合,释放生产活力,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传统制造领域挖掘和运用好数字化与智能化潜能成为发展制造业的关键。

1 产学研融合的本质及意义

产学研融合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将自身资源优势相互结合,实现生产、研发一体化,是生产技术上、中、下游的对接。产学研融合能形成集生产、研究和开发一体化体系,能体现科研创新各环节的优势。产学研融合促进了供需平衡,有利于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高效流动。产学研融合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需要,同时也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一大推力。产学研融合的意义在于:

1.1 促进科研创新

在战略性科技领域有所突破,实现科技的独立自主创新,关系到科技强国的建设。建设一支创新进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有利于科技创新,助力科技振兴。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在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时,不但能获取科研资金,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当今企业的生产需求和技术难题,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

1.2 促进发展生产

部分产业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并把产业发展得更好,因此会和教育、研究机构达成共识,建立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把由教育和研究机构研发的产品经过多次不停的测试后进行批量生产,从而让科研成果变成更有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成果。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获得了效益。

1.3 促进优势互补

教育和研发机构的专长是进行创新和研发,而企业的专长就是生产及推广。产学研合作项目则是将双方的资源进行整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取长补短把各合作方的优势达到了最佳状态,实现了合作双方最大的经济效益。

以上这几个方面就是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主要作用。通过合理的实施合作项目,能够促使教育研究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为紧密,从而能够让更多更好的研究课题成为能够为大家提供优良服务的日常商品,同时也通过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让教研机构获得更多的研发资金,企业获得更有生命力的产品。

2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2.1 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

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制造业打造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学科和专业如何融入新技术进行转型升级、技术革新,尤其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培养新时代智能制造人才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系统的思考和布局,根据新时代制造业对人才的新要求系统性地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相结合,培养多元化人才。

2.2 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存在障碍

智能制造涉及范围很广,是一个集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复杂的流程。智能制造涉及自动化和智能化,包含专业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多种专业。当前各个学科专业之间联系不深,存在着壁垒,相互分割,暂且无法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各学科专业人才拥有知识的深度,却可能会因为各学科专业的教学资源缺少流动和共享、学科和专业没有交叉,不利于跨学科人才知识广度的发展。新时代智能工程专业人才应该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统一。

2.3 师资队伍能力有待加强

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新一代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当前,部分工科教师会存在缺少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不足并且缺少实践能力的情况,由此导致培养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人才的过程中会出现重重困难。因此,改进现有的教师管理模式和教师培养体系迫在眉睫。建立全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师是否具备跨学科知识、完成的企业难题等加入到考核基础中,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深入了解制造业的生产程序, 积累实战经验,加强教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参考跨学科的教师的意见,探讨关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3 产学研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3.1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智能时代我们的教学方案、教材都需要更新,以适应制造强国的发展需求。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方案中,现有的培养体系、现有的培养课程和教材等都是从传统的角度出发。然而,当今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重新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3.2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制造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多,已经颠覆传统生产制造过程中人、设备与工厂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制造业对人的要求不仅仅是生产、还要求人们对生产设备有全面的了解,能对设备进行安装、使用、维护等操作。同时也要求生产人员了解销售、市场等问题、抓住客户心理、生产合乎预期、有市场的产品。由此可见,产学研深入发展的时代,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更加复杂,要求更加多元。多元化人才培养,就要架构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桥梁,促使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交叉融合,同时具有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共同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相融合的课程并实施,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3.3 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各自的优势,三者之间相互合作,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对高校而言,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可以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生产一线,在实践中提高科技素质与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建立交叉式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科研机构而言,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深入生产一线,协助企业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也可直接接触到企业的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有利于科研人员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案。并且,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在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同时,也可获得企业资助的科研资金,缓解科研压力。对企业而言,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更新产品和理念。通过产学研项目,企业可以得到高科技人才的支持,了解到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有利于企业的新品开发和技术的创新。

4 结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融入我们的生活,让科技融入制造业也是未来大势所趋。传统的制造业已经不适应现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找转型途径,而智能制造就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中,智能制造战略的推进的最大阻碍便是观念和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当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以满足制造业新的发展需求。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