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苑
(河南省平顶山市委党校,河南平顶山 467000)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庆祝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彪炳史册历史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深刻怀念毛泽东同志,他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创立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克服了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指明了方向。
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植根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战以后,特别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发展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政治力量的博弈,在思想上表现为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长期对抗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封锁和遏制政策。而当时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先后实行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的苏联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到1941 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苏联模式也因此成为了全世界受压迫民族和无产者争相学习的样板。1956 年2 月苏共召开二十大,大会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苏共内部全盘否定斯大林,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让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意识到,这是一个探寻适合本国情况建设道路的好机会。
国内大规模建设的序幕在1953 年拉开。当时的建设是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到1956 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建设经验的同时发现了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比如中央管得过多、统得太死,地方和企业缺乏工作的积极性、灵活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不协调,老百姓生活提高缓慢等。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研断,他提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对苏联的经验要“引以为戒”,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强调“我们应该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迷信了。”开启了全面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征程。
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毛泽东同志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奉为旗帜,始终坚持“以苏为戒”的思想,尽管探索的征途充满艰辛,但却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思想成果和重大实践成就。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主要任务是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时,就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上。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他毅然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苏联的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在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如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样是毛泽东同志思考的重要问题。
1957 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毛泽东同志认为有两条路径:(1)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他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同志关于发展生产力途径的论断超越了斯大林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认知,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解决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共同富裕”概念。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他把共同富裕思想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契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均贫富”思想,迎合了人民的愿望。1992 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首提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共同富裕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毛泽东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有血脉根源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测,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公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那么在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专门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生存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现实环境的局限使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缺乏深入、科学的思考,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没有矛盾?毛泽东同志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入思考,突破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束缚,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对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性质不同。他提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办法,就是寻找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对上层建筑进行适时调整或变革。寻找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毛泽东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哪种形式的生产关系能够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能够合理协调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进行了多次尝试,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艰辛的实践探索。毛泽东同志开创的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重大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方向,对我国当前踏上新征程、进入新阶段、构建新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波匈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说:“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不同的社会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他指出,在人民民主专政的下面,专政的方法用来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使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提出的用民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为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健康长远发展,贡献了指导性原则。今天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领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毛泽东创立的矛盾学说和处理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世界工业强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当时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条是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另一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优先发展轻工业走的是战争和掠夺道路,社会主义优先发展重工业走的是和平和自强道路。鉴于我国与苏联国情相似,且苏联工业化建设用时较短,毛泽东同志就采用苏联的办法开始“一五”计划建设。后来毛泽东在谈到对这一时期照抄苏联的办法搞建设时,他说当时懵懵懂懂,是不满意的,心情也不舒畅。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毛泽东同志逐渐认识到苏联工业化模式存在的弊端:重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很难得到改善,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出这一严重问题后,他提出要“以苏为戒”,要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他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对国计民生影响极大,要加大对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使农业、轻工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用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最后实现国家工业化。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在1962 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得到体现,中央正式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工业化发展方针。毛泽东开创的中国式工业化道路,有效解决了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不仅发展了重工业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得到了较为均衡的发展,为后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等现象随之消亡。因此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消除商品经济”。列宁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针对本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现实,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
“大跃进”挫折中的教训,使毛泽东同志对商品经济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认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商品经济不仅不能废除,还要大力发展,让它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第一,商品生产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大国, 但中国的国情是“一穷二白”,政策的制定都要基于这个实际。针对1958 年农村刮起的“共产风”,他认为,有些人缺乏对商品生产的正确认识,认为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就出社会主义。“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个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里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他认为,我国生产力水平低,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第二,发挥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繁荣经济的作用。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二者的优势叠加,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加产品供给,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如何利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繁荣经济呢?毛泽东认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只要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面对地下工厂、地下商店的存在,他指出,可以“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还可以开夫妻店。他还认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动力,避免了“斯大林模式”缺乏发展动力的弊端。尽管这些正确思想未能持续坚持,却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直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实践经验。
由于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作风,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逐步甩掉苏联的拐棍,冲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束缚,开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毛泽东关于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挽救了社会主义中国,再次印证了毛泽东是我们的大救星。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功不可没,他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在我们意气风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尤其要学习和继承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探索勇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