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1-11-12 02:03滕清岭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22期

滕清岭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山东日照 276800)

0 引言

舞蹈课的教学在于舞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学前的专业舞蹈艺术教育在于,将舞蹈教学和学前教育相互结合。立足学前教育的基础,重新架构专业舞蹈教学体系。从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1 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是最基础的启蒙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求知旺盛的阶段,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舞蹈、音乐的美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语言、艺术、动作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舞蹈是肢体动作和音乐律动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学前教育中推行舞蹈教学,符合学生活泼好动,习惯模仿的特性。通过舞蹈动作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育,结合音乐的律动,也锻炼了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同时,音乐和舞蹈结合的艺术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塑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创新。

2 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对于舞蹈教学,往往是注重于舞蹈动作的输出,动作是否标准和规范,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指导。过度标准化的舞蹈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以及缺乏理论实践的相互结合,让教师在舞蹈教学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学生对于标准化动作的学习,而限制了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必要性的积极引导,限制了学生参加舞蹈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在学前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的职能在于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个性化的创造。

3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3.1 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和传统课程的教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的教育趋势。传统课堂的舞蹈教学是教师的口传身授,学生跟着模仿动作即可。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动作指导,而且学生一味地跟着老师学动作,缺乏对于舞蹈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影、音、图、画的形式呈现电子课件。对于学生而言,将枯燥性动作分解,转变为直观形象的视觉感知,更能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发挥信息教学的优势,让理论知识以视频影音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视频学习中感受舞蹈动作和身体律动的统一结合,深化对于舞蹈的直观理解。在对舞蹈动作的难点、重点讲解的时候,教师在图片和画面中对这些重点动作进行标注,让学生直白地了解专项动作的注意事项,方便学生掌握舞蹈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枯燥的课堂讲解,转变为丰富的影视画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也拓展了课堂教学资料,将舞蹈课程不再局限在课本之上,而是立足于课本,进行资料拓展。通过形象化的舞蹈课件的欣赏、对比,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3.2 分组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存在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强,有些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较差,对于学生群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推行分组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带领组内成员进行互相学习,引导学生在组内互帮互助,打造集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分组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的能力,综合各个学习小组的舞蹈技术问题,教师也便于对各个小组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升教学效率。在分组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加强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加强在动作指导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专业技能薄弱的学生,教师拆解连贯动作,重点讲解舞蹈动作的重要点,完成对于学生的以学促练,在练习中逐渐熟悉连贯性的舞蹈动作。教师不再一味地传授,而是在巡回指导中,发现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常见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的自我学习,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升教师对学生的专项指导。

3.3 游戏化教学,强化专业技能

教师在创新教学中,可以将游戏和舞蹈动作相互结合,让学生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的趣味性教学。教师把舞蹈课程教学和游戏教学互相结合,将舞蹈专业技能动作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教学不再枯燥的讲解,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通过规则学习来完成舞蹈标准动作学习。教师在进行民族舞蹈讲解的时候,设置相应的抢答游戏,针对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民族特色进行互动问答,通过抢答得分的游戏,提升理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拓展延伸,讲解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理论文化的链接记忆。其次,对于舞蹈动作的专业技能,教师设置,根据音乐节奏做出相应动作,学生的动作越规范、越标准,则获得更多得分。丰富的游戏形式和舞蹈动作的结合,拓展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游戏形式,提升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成效。

3.4 自我编创,促进创新能力

为了促进舞蹈教学的成效,教师需要加强舞蹈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中深化对技能的学习,在实践中印证理论知识,理论实践的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舞蹈课程的理解和深入。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布置自由命题作业。让小组成员互相合作,根据自身的理论知识、舞蹈动作,以及奇思妙想进行创意舞蹈的编排。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舞蹈主题,选择相应的音乐。跟随音乐节奏的律动,创编舞蹈动作,最后将舞蹈动作和音乐律动相互融合,形成自我创编的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创意思路,给与学生相应的个人指导建议。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创编动作的过程中,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将这些自己熟悉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创作过程中。在学生的实践创作中,充分给与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各个小组相互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成为倾听者,在创意思路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最后小组成员,将自己的舞蹈创意成果进行展示表演,实现理论知识向技能实践的转变。在审美艺术的创新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3.5 构建评价体系,提升个性化发展

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好与不好,标准或者是不标准。这样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舞蹈动作有着标准化的行为准则,审美情趣和艺术创新则没有固定答案。对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的体系,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创新等多个方面纳入到考核标准中,针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指导,而不是以单纯的结果进行导向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进步或者失误,给与评价性的鼓励和针对性的指导,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对学生的问题错误做到合理引导。通过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以积极鼓励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同时也可以开展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的评价鼓励,完成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4 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