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视域下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索

2021-11-12 02:03董友建邵方益康立富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22期

董友建 邵方益 康立富

(1.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2.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08)

0 引言

2020 年农历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一切社会活动都被按下了暂停键,为防止疫情蔓延和维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党和政府果断、迅速采取了包括所有企业停工停产、全面整合医疗资源、大中小学生暂缓返校等在内的措施,为我国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而且也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的教学提供了最新、最好的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首次全面阐述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即“生命之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谱系之一,它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责任与担当,它是我们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它也深深折射出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此次抗击疫情战争取得胜利的战略法宝。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要面对和回答时代的问卷。因此,弘扬和培育伟大抗疫精神自然也就成为培育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重要途径。

混合式教学,即笔者认为教师通过线上和线下课堂(实体课堂、网络直播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各课程进行讲授教学。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新秀”,因其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相对较长时间的发展,技术保障层面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使用覆盖面却很局限,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依然坚持以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为主,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其院校开展不符合教学实际、所需教育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课程,其理论性较强,理实难以实现统一,往往更多的需要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性思维要强于理性思维,自学能力较弱,他们更偏爱实践性的课程,他们认为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体验感较低,试想完全依靠线上教学,我们将面临这样的一个大问题,即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得以保证。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教育部提出各个大中小院校要充分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以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目标,这样就使得“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基础》课得以大规模开展与实施提供了可能。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使得《基础》课迎来了生机,学生的认可度、满意度得以提升,他们开始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会积极参加一些围绕《基础》课所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与发展为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机遇,并对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1 高职院校《基础》课进行课堂革命的原因分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00 后大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元化,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广,但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信息来源渠道有些是未经审视的,而他们的猎奇心较重,认为这些小道消息真实性高,并且愿意转发和评论这些新闻。我们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就有可能使得他们的判别力出现偏差,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众所周知,有关疫情的新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如何讲好、讲清这些新闻,这自然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所无法回避的教学问题,我们将伟大战疫精神有机融入到《基础》课中,目的就是为他们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指引,突破现有精神枷锁,引导学生科学评判中国抗疫成就,科学认识全世界抗疫工作实际。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由被动学习《基础》课转向主动学习《基础》课的重要教学方式就是案例式教学,而抗疫素材自然也就成为最好的教学案例。因此,基于混合式教和学,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教学,这一做法找到了应对高质量学习体验挑战的有效方法。

正如笔者前面所述,混合式教学有机融合了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实体课堂、网络直播课堂)两个方面,它具有任何单一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具体来说:第一,它有利于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掘现有课程资源,即它能够集合一个教研室或课程组之力共同打造一门精品《基础》课,可根据每位老师的研究特长、领域确定录制不同章节的线上教学理论内容;在线下课程,各思政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线上学习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释疑解惑,让学生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学练,并对提前组织的实践项目进行评价与研讨,因此,混合式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有效同步教学,学生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能够主动投入到《基础》课教学中来以实现“动起来”的课程目标。第二,它有利于实现多元化考核目标,规避了因“隔屏相望”不能对学生学习进行有力监督况的出现,从而可以保证《基础》课考核结果的公信力。主要因其在线上课程会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生学习记录,每个老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设置形成性考核比例,线下(手机或固定考场)考试也有监督手段,不再“一考定成绩”,基于此,它实现了《基础》课过程性与个性化考核相结合,形成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第三,它可以充分实现线上课程教学的优点,即高职院校每一个学子都可以体验到校内外不同教师教学风格,学生对于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可以反复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利用手机和电脑等多客户端学习;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环节不拘于时空环境的学习空间和庞大优质的学习资源,充分关照了学生主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另外,它也利用了线下课程教学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实现了面对面交流,学生也可对于保存的网络直播资源进行反复学习,达到讲授与研讨教学的混合。因此,正如著名学者所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让在线课堂成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重要渠道,又强化面对面线下的实体课堂互动、提升内化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融合“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还有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以充分发挥《基础》课在意识形态关键领域的主阵地作用。高职院校学生主要以高职学生为主,但其生源又可分为普高、中职一体化、单考单招等,此教学模式将有力推进《基础》课教学改革以适应多元化学生和立德树人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笔者所重新构建的《基础》课将对伟大抗疫精神内核有着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学生也可在思想、道德和法律层面实现升华,即学生可在思想层面领悟抗疫英雄人生真谛,理解和提升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在道德层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我国抗疫成就的正确道德认知,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类型与运行,在疫情等大灾面前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严格遵守个人私德,坚持以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在法律层面,师生对网上所爆出的一些扰乱防疫工作的新闻进行梳理与评述,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要自觉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自觉养成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2 基于高职院校《基础》课O-PIRTAS 混合教学模式实施分析

综上所述,笔者已对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进行总体性的分析,接下来,笔者将对其实施路径方案进行分析与概括,即采取O-PIRTAS 教学模式。第一,基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和学生特质、《基础》课以培养时代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己任、以及《基础》课课时安排等统筹考虑将原有教材重新组合确定包括解密时代新人永葆“C”位之谜在内的十四个专题教学目录。第二,根据学院集体备课研讨确定总体性专题教学目标(Objective),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在知识目标层面,通过全球抗疫视角以充分肯定中国抗疫成就,从而高职院校学生在抗疫中如何实现出彩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抗疫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面对疫情如何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面对新冠疫情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实现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等;在能力目标层面,通过各个专题讲解让高职院校学生明白:在新冠疫情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我们只有自觉将自己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科学规划人生,也才能自觉做包括伟大抗疫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的传承者,也才能拥有判断新冠病毒溯源是非对错的道德判断力,每一个个体只有在尊法守法用法基础上才能实现全球疫情阻击战的全面胜利;在情感目标层面,教师通过相关疫情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与知识点详解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逐步培养其高职院校学生成为“四有”时代新人、具有家国担当和良好政治素养的时代青年、以及坚持道德情操和法律底线相统一的社会主义追梦人。在确定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基础》课专题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基础上,进入线上线下教学的准备(Preparation)阶段,即有关《基础》课课程内容的完整教学详案。

首先,为实现《基础》课能够成为混合式“金课”目标,这就需要在准备阶段必须要做到严谨、符合学校和《基础》课课程规范、每个教学环节必须保持清晰和完整。第一,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时代新人应该如何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其确立的主要依据有:一方面,我们要遵循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指南》(2018 年版)所给出的教学建议,另一方面,还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教学理念和思路,在教学理念方面,要立足于全球抗疫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时代背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的新要求,以及运用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接地气的思政话语;同时,在教学思路方面,笔者认为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分别要以理论教学和实践互动为主,秉承立德树人和职业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课前、课内和课后大思政的要求。第二,教学方法的确立,包括交互式学习法、问题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浸入式情境法等,其确立依据除了笔者以上所提的教学重难点外,还要考虑到调动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和《基础》课“金课”的本地化改造目标等。其次,为了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度、提升《基础》课学习挑战度以及让所有学生都有学习成就感,这就需要在教学视频(Instruction Video)录制阶段下足功夫。基于此,教研室或课程组所有老师都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集体观念,以更好适应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每个老师精心准备一到两个专题进行教学设计、研讨、演示和打磨,充分运用智慧教学工具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基础》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争取让《基础》课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好思政课。建好线上视频资源库后,还需要思政教师在每一个视频教学中穿插相应的讨论互动和即时快速、少量的练习,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即时回复以实现同步互动。再次,回顾(Review)阶段主要体现在线下教学过程,任课教师要将各专题的教学重难点、关键知识点并结合抗疫素材进行回顾串讲和再测试(Test)以确保教学效果;同时,在线下课堂还要组织与各专题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辩论可以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以科学认识西方少数政客有关疫情的甩锅问题、案例作业汇报点评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课相关知识的运用和提升学习的幸福度以及团队协作探索实践能力。最后,就是关于总结(Summary)阶段,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更是对《基础》课思政教师教学的检验,对于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下一步的改进措施是什么,以及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等,以期将《基础》课打造成为高职院校混合式“金课”目标。

3 结语

笔者认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基础》课混合式教学还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基础》课线上线下课程多元化考核要着眼于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只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概念性或知识性的回答与表述,因此,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倡导和构建有关疫情场景的实践教学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对重难点问题以组织项目研究的方式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团队协作与探索实践能力,线上线下课程中以边做边练的形式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度。第二,线上教学作为《基础》课混合式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注意每一个专题的设计与思考都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建立即时消息群能够实现师生互动的交互式样式,整个授课环节既能体现思政教师教学亮点又能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然这就需要增大形成性考核的比重以实现教学评价的最优化目标。第三,此次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色,同时还要遵循现行通用的教学理念,以实现高职院校《基础》课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接地气又不失教学高度的特色。第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能体现思政教师的教学特色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都可以找到师生互动的身影。综上,笔者认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不仅要体现在形式上更要体现在思政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思路清晰并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思考。虽然在这个实施过程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探索,只有坚持才能获得高职院校《基础》课乃至整个思政课的创新,以及我们不能忽视:它在促进我们对于思政课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熟悉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