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洁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反驳是否定听话人意见,表明说话人立场的一种交际活动。目前学界关于反驳的研究已有一定规模,但多集中于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很少有研究涉及反驳的非言语行为,关于反驳的中日非言语行为之对比研究更为少见。而著名语言学家Samovar(2007)曾指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是言语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因此非常有必要从非言语行为的角度对反驳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中日辩论节目中发话人进行反驳时伴随的非言语行为进行对比,探讨中日反驳之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特点与功能,加深对反驳行为的理解,促进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参考赵华敏(2003)将纳入考察范围的日语反驳形式规定为“否定+命题”的“标志型”、“命题中含有与被反驳者命题中词或句子相照应成分”的“呼应型”、以及需要根据语境推理的“无标型”三大“模型”。根据杨爽(2009)将纳入考察范围的中文反驳形式规定为“否定项+后续成分”,其中否定项指用来否定对方理论或意见的言语与非言语表达形式,后续成分指说出自己理由的显性与非显性表达形式。在明确了反驳语言形式的基础之上,本文参考毕继万(1998)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分类,将辩论节目中出现的反驳之非言语行为分体态语、副语言两大类进行考察。具体而言,体态语主要关注手势、身势及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副语言主要关注音量高低、语调缓急等非语言声音。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日两国辩论节目中发话人进行反驳时伴随的非言语行为。中文研究资料选用世界话语辩论锦标赛2011 年至2019 年共九届比赛总决赛的正反双方各两分三十秒驳论环节、各四分钟自由辩论环节,总计117 分钟的赛程录像。日语研究资料选用『全国中学·高校ディベート選手権(ディベート甲子園)』2011 年至2019 年共九届比赛高中部总决赛的正反双方各四分钟的第一、二反驳环节,总计144分钟的赛程录像。
首先,为比较中日两国反驳之非言语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各自使用特点,参考赵刚、贾琦(2013)归纳的会话语料转写规则与标记对中日含有典型反驳之非言语行为的片段进行了文字化。文字化语料中,J为日语发话人,C 为中文发话人。由于日语与中文研究资料都采用了2011 年至2019 年的九届辩论赛录像,用编号01 至09 依次表示2011 年至2019 年的九届比赛。文字化时正反双方辩手以正一、正二、反一、反二等表示,例如日文研究资料第2013 届比赛中反方三辩表示为:J03 反三;中文研究资料第2019 届比赛中正方四辩表示为:C09 正四。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为反驳之非言语行为,所以会话转写重点为非言语行为,非重点部分用省略号省略。
其次,为更直观地从整体上比较中日两国反驳之非言语行为的频率,将文字化阶段中出现的中日两国反驳之非言语行为分类别进行了计数统计。
以下将中日进行反驳时使用的体态语按手势、身势、头部动作、目光交流、面部表情的顺序依次分别通过文字化后的相关示例进行具体对比分析。
2.1.1 手势
语料显示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的手势单一且基本无变化,多保持单手或双手敲击桌面或随语速于空中作有节奏地上下打节拍状。
示例(1):
J02 正四:……実際に、否定側第一反駁で、いろいろな問題が体系されてるって言ってもだめだと思います{挥手}
示例(1)是针对“死刑该不该被废除”一题J02正四针对反方的将一些问题体系化即可保留死刑制度观点的反驳。在这段时长16 秒的反驳中,发话人持续将左手于空中随说话节奏上下“打节拍”,基本无过多变化。此动作是本次日语资料中观察对象使用最频繁的手势动作。但“基本无过多变化”并不代表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手势完全无变化,如示例(2)所示,伴随随反驳话语所涉及的内容,也会出现一些变化。
示例(2):
J04 正三:……その上の世代{将右手作“C”形放于右肩正前方}っているわけですよ、でこの上の世代がなくなるのはけっこう20 年ぐらいのギャップ{右手“C”形变为手掌自然弯曲,以下滑趋势滑至胸前}がffる、この間{右手重新作“C”状}で……
示例(2)是针对“国家该不该扩大招收外国人劳动力”一题J04 正三的反驳。发话人先将右手放于身体前方相对较高的地方以表示“年长者”之意,之后将右手顺势下滑到身体前方相对低的地方以表示“人才会消失”之意,最后用右手大概比量出刚才手部下滑的高度,同时说明“在这之间”意指“在这二十年间”。这一串手势变化虽然幅度不大,但充分体现了非言语行为对言语行为的重复与补充作用。
示例(3):
C07 正二:{挥手}您方讲、年轻人喜欢什么、在您方的定义下年轻人本来就特别专注于自己的小日子、就是喜欢自己的小日子……那西部谁要去呢?
C07 反四:……同年人在做这个大目标、如果这个时候我选择过我的小日子……我会觉得人家鄙夷的目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做的原因{挥手}
与日语发话人有所不同,中文发话人手势动作较为丰富多变,不拘限于某种手势。示例(3)是针对“当代青年应该着眼于实现大目标/当代青年更应该着眼过好小日子”这一问题正反双方的自由辩论。两位发话人发话过程中始终保持挥手动作,但与示例(1)中日语发话人的挥手不同,两位发话人手部没有打节拍,而是不局限于单一手势,富于变化且动作幅度较大,同时还伴随着如身体转动、视线转移、声音高低变化等的其他非言语行为。
示例(4):
C05 反四:所以今天您方论证的是出现了利益冲突风会摧它{手敲击桌面}、而没有论证这个人有才能风会摧它{挥手}、归因不当{手指向对方辩手}
此外,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较日语发话人更加注重发挥体态语对有声语言的补充与强调等辅助作用。示例(4)是针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木秀于林,风必助之”一题C05 反四反驳对方时的发话。发话人认为对方论证不足,在说到“归因不当”的时候,如果发话人不做手势动作,则话语缺失主语部分,观众将不知道是谁“归因不当”。发话的同时指向对方辩友这一个手势是对有声语言的补充,说明了动作主语的同时强调对对方论证的否定。
以上示例可见中日进行反驳时的手部动作存在一定差异。但双方在进行反驳时也有相似的手势动作。例如,中日发话人反驳对方观点时都会分条陈述,日语发话人在说「一点目」「二点目」「三点目」等时,中文发话人在说到“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等时,都会用手势表示相应的数字,这一共性说明手势动作发挥了对有声语言的辅助作用。
2.1.2 身势
身势指身体运动。语料显示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很少有大幅度的身体转动,多为身体随语速有节奏地小幅度纵向或横向晃动,动作形式单一、速度快。例如J03 正二在进行第二反驳时,整个发话的四分钟发话人的身体一直保持有节奏地小幅度横向摇摆。相较于日语发话人含蓄、内敛的身势动作表达,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的身势动作形式更加丰富多变且幅度更大。如示例(3)中C07 反四在反驳对方时,当说到“同年人在做这个大目标”的时候,整个身体转向己方队友,同时将左臂挥向己方队友,以辅助说明“同年人”。这一身体转动角度约90 度,结合手臂动作,整个动作的空间跨度范围相对较大。
2.1.3 头部动作
语料显示中文发话人与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都会伴随头部动作,日语发话人陈述观点时倾向头部伴随身体小幅度高频率有节奏点头,中文发话人除了点头外,还倾向于歪头表示疑问、横向转头看全场观众等。此外,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否定对方观点时会伴随摇头动作。
示例(5):
C06 正二:那另外一点是、您方其实混淆了一个概念{低头看资料}{挥手}您方觉得科学不涉及精神世界、其实不是{摇头}、科学是涉及精神世界的
示例(5)是针对“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一问题,C06 正二对对方认为科学不涉及精神世界这一观点的反驳。摇头这一动作既是对语言内容“不是”的重复,也起到了强调否定对方观点的作用。而本次研究尚未收集到日语发话人使用类似摇头表示否定的语料。中文发话人头部动作较为丰富,幅度更大,而日语发话人头部动作单一,且幅度小。由此也可以看出相比于日语发话人,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对对方观点的否定更具直观性。
2.1.4 目光交流
语料显示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倾向于低头看资料,偶尔短暂地抬头看在场的观众,且视线移动的范围较小,多只看正前方的观众,与观众长时间眼神交流少。此外,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的过程中即使提及对方辩手也不会将视线移向对方辩手。而中文发话人视线范围较广,视线在观众与对方辩手间频繁移动。虽然不排除座位安排对发话人视线的影响,但与观众之间的眼神交流频率可反映出中文发话人进行反驳时眼神交流更为直接。
2.1.5 面部表情
面部是身体表达情感最直接的部位。语料显示日语发话人即使在进行反驳,表情也很平淡、含蓄,基本无明显表情变化。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日本以抑制情感流露为美德的文化特点。而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表情较为丰富且相对多变,偶尔会出现微笑、皱眉等表情。
示例(6):
C07 正二:……为什么是别人{看向对方辩手}而不是我们呢这就很奇怪了{笑}
示例(6)是针对“当代青年应该着眼于实现大目标/当代青年更应该着眼过好小日子”这一问题C07正二对反方观点的反驳。发话人的观点为应该青年去实现大目标,让老人或者小孩去实现是不妥当的。说到“这就很奇怪了”时发话人露出了讥笑的表情,体现了发话人的不解以及对对方观点的讽刺。由此可见在进行反驳时,中文发话人较少压抑自己的情感,情感表露较日语发话人更为直接。
副语言是指伴随话语发出的没有固定语义的声音,如语音语调、说话音量等。语料显示中日在进行反驳时使用的副语言形式在整体上差别不大,都有音量的提高以及语调的变化。但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语速较快,只有在换气的时候有短暂停顿,中文发话人更注重抑扬顿挫,语调的波动频次较日语发话人更多。
示例(7):
J08 反四:……今っていうのはそれこそ我々が言ってる参議院がffるから<歯止め効いてる>じゃないかここをそりffiれてないです
示例(8):
C04 正三:……<拜金主义的横行让我们现在唯利是图>、请问、这是不是一个道德滑坡的事情、如果在这个道德严重危机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儒家思想没有解决道德问题还能成为你的一个价值依托呢?>>
C04 反三:对方辩友不要这么大声
示例(7)是针对“日本该不该实行国会一院制”这一辩题J08 反四反驳正方观点的陈词。J08 反四在说到“有参议院可以抑制问题的产生”的时候,明显将音量提高。提高音量这一副语言在这里主要是起到了强调“参议院同样重要”这一语言信息。
示例(8)是针对“儒家思想能/不能成为转型期中国的价值依托”这一问题正反双方的自由辩论片段。片段中C04 正三在反问对方为什么儒家思想没有解决这些道德问题还能成为价值依托时声音大到让C04 反三示意其“不要这么大声”。反问的时候提高音量,同时伴随语调的上升体现发话人激动状态的同时,加强了对对方观点的否定作用。
除以上中日双方在进行反驳时大致相似的副语言外,中文资料出现了如示例(9)所示巧妙使用副语言以达到相应语言效果的情况。
示例(9)
C06 正二:{挥手}今天谈论这个辩题不是谈人类帮世界解决什么问题、世界说大哥、我没问题。{用手指敲击桌子}
示例(9)是针对“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一问题C06 正二反驳对方观点的陈词。在说到“大哥,我没问题”时,发话人故意用低沉的嗓音模仿世界的“说话”声音。这种对发音的巧妙运用增强幽默效果的同时,提高话语感染力,表达了对对方观点的讽刺态度,加强了反驳效果。相同的用法在收集到的日语资料中并未发现。
为更加直观地从整体上比较中日两国进行反驳时使用的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形式以及使用特点,将文字化阶段中出现的中日两国进行反驳时使用的主要非言语行为进行了计数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
通过表1 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表1 中日反驳之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形式及使用比例
首先,体态语方面,中文发话人使用最多的反驳之非言语行为是手势动作,占比达57.24%,其中挥手比例达52.24%。而日语发话人手势动作为12.88%,挥手比例为11.91%。表明中文发话人与日语发话人进行反驳时手势动作都以挥手为主,但中文发话人的挥手形式较日语发话人更为丰富多变。有关“补充语言”的数据显示出中日双方都注重发挥体态语对有声语言的补充与强调作用。
其次,日语发话人使用最多的反驳之非言语行为是身势动作,占比53.26%,其中横向与纵向晃动的身势占比可达52.08%,转动身体的比例仅为1.18%。与此相对,中文发话人身势动作的占比虽仅为15.81%,但横向、纵向晃动身体以及转动身体的比例差距不明显。表明日语发话人进行反驳时身势动作形式较为单一,中文发话人身势动作较为丰富。而且观察显示反驳时日语发话人身势动作幅度小、速度快,中文发话人身势动作幅度较大。
再次,虽然中文发话人与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都会伴随头部动作,但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会伴随表示否定的摇头动作,而日语发话人摇头否定的次数为0;而且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会伴随讥笑及皱眉等表情,日语发话人没有使用这类表情;此外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的视线范围相对较广,视线在观众与对方辩手之间频繁移动,但日语发话人倾向于低头看资料,偶尔短暂抬头看观众,且视线移动范围较小,多只看正前方观众,与观众长时间眼神交流少。数据表明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对对方观点的否定更加含蓄,更加抑制情感的表露,而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对对方观点的否定更具直观性,表情更加丰富,情感表露以及眼神交流较日语发话人更为直接。
最后,在副语言方面,中日发话人总体差别不大,都有音量的提高以及语调的变化。但日语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语速较快,音调变化不明显,只有在换气的时候有短暂的停顿,停顿处多有音量的提高;而中文发话人语速较缓和,更注重抑扬顿挫,语调的波动起伏更明显。此外,中文发话人在进行反驳时还会利用非语言声音,如使用模仿来达到相应的反驳效果,副语言使用形式更加趋于变化。
本文主要考察了中日反驳之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使用特点及其功能。结果显示中日反驳之非言语行为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总体来看反驳之非言语行为对言语行为都起到了重复、补充与强调的功能,中文发话人还注重面部表情的情感表露功能以及巧妙利用副语言达到幽默效果功能。此外,中文发话人较日语发话人非言语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富于变化,动作幅度更大,更具直观性,情感表露更为直接。因此,我们在用日语进行反驳时应充分认识并理解因中日文化差异形成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差异,尽量避免使用过多体态动作,降低动作幅度,注意克制情感表露,从而减少伤害对方面子等不礼貌行为的出现,以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是非常复杂的,本文仅对中日之间伴随反驳的非言语行为做了比较浅显的对比分析,很多问题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