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

2021-11-12 01:21余冬云
赤水源 2021年4期

文/余冬云

2020年,负重已久的镇雄擂鼓扬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空维度里敢拼敢干敢担当,与千年贫困短兵相接,展开最后较量。结局没有悬念。建档立卡贫困户561622 人,这个庞大的数字归零。一个个散落在深山褶皱间、曾经如草般卑微到泥土里的生命被新时代曙光灿然照亮,终于乐观坚强,依旧朝着梦想之树的方向奋力生长。

1

从镇雄县城到西半县最边远的杉树乡细沙村,不知要过几十几个弯,要爬几十几道坡。

9月下旬,细沙村的秋笋采收已接近尾声。当天交售完鲜笋的卡户万顺祥在电话那头声音洪亮地说,“现在的日子好过了!你放心,我们不会再穷了!”相隔160 多公里的距离,他话语里的自信与喜悦,通过电波清晰无损地传递了过来。

万顺祥今年六十多岁,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只有他和儿子万从洪两人。他一向勤劳,做事干净利索,本来已经略有积蓄,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在平静的时光里,我们难以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也不愿意相信简单朴素的生活美好会像肥皂泡那样轻易破碎。受彝良“9·07”地震波及,老万家住房受损,成了危房。所幸一家人都安然无恙,还能如平常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正让全家猝不及防的是儿媳妇患上了重病。一家人心急如焚,赶紧停下手中活计远走昆明、重庆等大医院求医问药。短短几年时间内,他们花光了积蓄、欠下了外债,努力的结果是儿媳妇不治而亡。人财两空,他们家成了村子里不折不扣的困难户。

那时候的万顺祥,诸事不顺不祥。每每抬头,视野里的天空都是灰色的。厚厚的云层压在头顶,让人感觉呼吸都有点困难。

2016年,镇雄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向全县人民庄严承诺,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美好生活”。这给每一个久困于贫的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转折。

经过细沙村民主评议,万顺祥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了大力帮扶。“国家帮我把房子修好了;生活上解决了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替我们交了……”想到自己享受到的脱贫政策,老万的脸上有了笑容。

让老万家经济困难大幅度改善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家门口建起了生产规模很大的云笋厂,种在山上的竹笋不仅不愁卖,而且价钱还比从前高了不少。“一年可以收两季笋子,每季笋子最少都能挣上万块钱,两季笋子下来也有不少收入了。”采完竹笋,儿子万从洪还可以外出打工。老万说,“现在比以前好得太多了。国家政策这样好,种在山上的竹笋每年都会长出来。只要人勤快,还是能挣到不少钱的。你放心,我们不会再穷的了!”

后来听说,每到村上工作繁忙、人手紧缺的时候,老万就会主动上前帮忙,不计报酬。见他认真卖力,有人就问他领了多少工资,他反倒会用教训的语气说,“多做点无所谓啊!临时帮忙还要啥钱?如果啥都要用钱来衡量,那我们家不晓得要给国家多少钱啊……”

就这样,心怀希望、心存感恩,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去浇灌命运的嫩芽,梦想之树终将参天而起。

2

从县城往西行,出了关口隧道就能看到宋正斌的家。

这是一座低矮的石头房子。内墙没有抿糊过,黑黝黝的石块上积了些灰尘,参参差差的,有点像宋正斌人生开头。宋正斌今年11 岁,是洗白小学六年级学生。班主任岳老师说,这孩子跟别的学生不一样,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而且还是孤儿。生长十多年,替他顶风遮雨的没有爸爸妈妈,只有隔了辈的爷爷奶奶,其实奶奶也并不是亲生奶奶。

宋正斌刚出生不久,妈妈就扔下他和爸爸“跑”了。半年多后,爸爸也丢下他离开人世。只剩下爷爷,成了这个饿了就哭、困了就睡的小小婴孩唯一依靠。

又或者天可怜见,千年古邦的厚土赐他以坚韧,赤水源头的清流赋他以灵性,在爷爷奶奶的悉心喂养下,宋正斌就长到了上学的年纪。

那时镇雄尚未脱贫。但“教育兴县”的战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扶贫理念,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正有力推进。从2014年到2020年间,全县像宋正斌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对象子女多达100265 人。扶贫先扶智。镇雄县不仅完全保障了这些学生统统有学上,还建立社会帮扶教育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全县贫困学生进行救助帮扶,实现了学生资助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全覆盖。

于是,宋正斌不愁上学。热闹活泼的洗白小学校园里,班上个子最小的他,在老师们的照顾、同学们的友爱以及爱心人士的资助下,一天天茁壮成长。他乖巧地勤奋学习,也喜欢下象棋,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打算着长大后要当大书法家……

2020年12月17日,爱德基金会、云南省扶贫基金会一行人来到宋家探访。探访老师们离开后,庭院里,大树下,小宋正斌抬头,目光追着老师们身影一直走到很远。转过身,他对爷爷老宋说:爷爷,请你帮我记住那些好心人的名字吧,等我长大了去看他们,去报答他们……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份稚嫩的初心如此珍贵,因为它有一份执着的感恩之念充盈着,有一个奋斗的使命守候着。

3

林口乡木黑村香葱基地,大片大片的葱绿在山岗上蔓延。

坐在凳子上工间休息的贫困户张文武一提到自己的务工积蓄,就笑得合不拢嘴,他长长地伸出手,展开沾满泥巴的三根手指头,骄傲地说:“我现在包包里已经有这个数了!”

“这是多少?”

“三千!”

这个三千块钱,是有腿部残疾的张文武近四十岁人生中迄今为止最巨大的积蓄。在村干部陆建明把他带到香葱基地上务工之前,他穷得叮当响。因为腿带残疾行动不便,他没有劳动力,种不了地、打不了工,政府给的最低生活保障经不住花销,很快就没了。很多时候,他哪怕只是想借十块钱去理发,邻居中也没人愿意借,都担心他没有能力偿还。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可张文武真没少让村干部陆建明头疼,他无技术无劳动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被他破罐子破摔,过得一团糟。陆建明曾经想方设法地介绍他到附近的一家服装厂上班,结果由于张文武当时看上去实在脏兮兮的,到底被厂家婉转拒绝了。

此时,林口乡党委政府正致力于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探寻助推脱贫攻坚好路子,因地制宜地引进一家企业在木黑村大规模种植香葱。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栽葱的时候需要人,育种的时候需要人,洗选的时候需要人……木黑村的许多人都去香葱基地务工了。

急需挣钱的张文武终于没有例外,也参加到香葱种植队伍里。他只要坐在特定的小木凳上,就可以完成栽葱苗的活计。

第一天上工,陆建明开车张文武送到香葱基地。从来没有下地干过活的张文武有些慌乱,不小心摔了一跟头。基地老板杨总见他拖着双腿挣扎着干活,有些于心不忍,建议陆建明把人带回去,并答应给张文武一些现金捐助。

陆建明清楚地知道,好心捐助的钱很快就会用完,不能自己挣钱的张文武也很快又继续一穷二白。于是他坚持请基地再给些时间和机会,一定要让张文武用自己的双手挣到钱。摔倒了坐起来,再摔倒再坐起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张文武适应了这份其实很简单的工作。每天上班前,陆建明就开车来接他;下了班,陆建明又来送他回家。如果有事冲突来不了,香葱基地也会安排人送他回家。

50 块,100 块,张文武口袋里的钱一点一点地多起来了。“自己挣钱好硬气啊!现在不用跟谁借,也不用看人家的脸色了!不骗你,我现在有这么多钱了!”

他长长地伸出手,展开三根手指头,自豪地炫耀着他的财富,继续说,“我要使劲干活,这么多人帮我,我一定要做出点样子来报答他们哪!”

山风拂过,站在张文武的笑容里举目四望,你能看见,林口乡木黑村的山岗上,大片大片的葱绿生机在喜人流淌。

4

云南中润服饰有限公司丰岩扶贫车间里,四十多岁的张大育弓着身子,正在上班。清亮的灯光照在宽大厂房铺垫着的浅灰色地胶上,看上去干净整洁。几十台缝纫机在断断续续地发出“嗒嗒嗒”的响声,车衣工们专注地盯着针脚,双手翻飞,熟练地忙碌着,不时用锋利的剪子修理下些线头布屑。

这些细微的垃圾掉在地上没多久,就会被张大育发现并清理干净。

“她负责车间的保洁,工作认真得很。车间里里外外不用谁喊,她自己就会清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都很喜欢她。”

话语不多、不偷懒、干活勤快下细,这是大家喜欢张大育的原因。

她是林口乡干秋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和丈夫是近亲结婚,生下的六个孩子就有三个不健康,用她的话说,都是“带症疾”(残疾)的。自己身体也并不强健,加之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孩子经常生病,让张大育的家庭陷入贫困。虽然她跟近亲的丈夫感情很好,举步维艰的经济条件却让她在村子里感到自卑,跟别人聊天之前总是习惯性地说一句“我们家庭条件不好”,然后神色暗淡。

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她可以进厂务工,每个月都能领到2000 多块钱的工资,是张大育根本没想到的。

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带来了镇雄交通大发展。加快推进的高速路、高铁建设以及庞大的人力资源等条件,让离乡多年在浙江从事服装生产加工的镇雄青年彭冲和李俊决定响应县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投身家乡脱贫攻坚。两人放弃沿海地带优渥的发展条件,关停工厂、变卖房产,回到镇雄开办云南中润服饰有限公司,继续从事服装加工生产。为了方便特殊困难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中润在林口、以勒、塘房等多个乡镇建起了就业扶贫车间。

2019年7月,不识文化、无法外出务工的张大育由当地村干部介绍,进入风岩车间做清洁工作。不仅收入稳定了,有时候家里孩子看病钱不够,厂里还会提前预支工资给她应急。张大育一心装满对彭总、李总还有公司的感恩,却不知道怎么开口说出来,实实在在能做到的就是干活卖力卖力再卖力。

她的简单回报,大家都心中有数。2019年年底,公司评选优秀员工时,全车间一致推选张大育。简单的颁奖仪式上,张大育人生第一次走上领奖台,从公司领导手里接过红彤彤的优秀证书、奖金,第一次站在别人面前忘记自卑只剩开心。

回忆起上台领奖的场景,一向话少的张大育总是笑颜如花,有种幸福在她的脸上尽情绽放。

让老百姓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是镇雄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向全县百万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张大育作证,它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