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真知 践真行 做真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高校“教”与“学”中的几点思考

2021-11-12 01:00刘影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8期

刘影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追求真理做真人是先生的人生目标,也是他治学的终极目标,他的一生就是“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一生。“教人求真”是他的教育目标,“学做真人”则是他自身的追求。他用毕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自主地学会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同时用每天的一举一动将自己引向最高尚、最完备、最有精神的自己。教师也好,学生也罢,都需要不断地去丰富自己,去追求、去获得真理,并用行动去践行真理,学会用真理去改造社会,正所谓“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新时期新阶段高校师生学真知、践真行、做真人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民族振兴的需要,更是国家昌盛的使命。

1 教师要在千教万教中学做真人

高校教师追求的“真人”,重在“育人”,正所谓“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初心,将学生的一切放在心上,对学生拥有发自内心的爱,同时用信仰去感化、用责任去转化、用创造去点化、用求进去深化这颗“真心”,这样才能悟真教育、有真教育,才能在千教万教中做真人、育真人。

1.1 用信仰之心做真人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有信仰的国家需要有信仰的教育,有信仰的教育需要有信仰的教师。信仰对于教师来说,如同阳光之于万物、甘露之于禾苗。它能让教师以爱为基、以生为本,不断追求和探索,用智慧去锻造学生的灵气,用正气去沐浴学生的心灵,用善良去培育学生的品质,指引学生向上向善向前,争当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教师应当饱含教育信仰,坚守教育情怀,这种信仰和情怀要以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为前提,以发扬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为使命,以家国之大爱为基础,投身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事业,以高尚的情操、优良的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人格魅力和卓越贡献不断超越自我。

1.2 用责任之心做真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我们才会具有教育的使命感,才会敬业、乐业,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特别是在学校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广大教师的责任心,不仅体现在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更体现在对学校的负责。作为学校的一员,个人的荣辱早已与学校紧密相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出教师的责任心,体现出教师对学校的爱。这种爱能让教师在平凡、普通、细微的教育事业中,不断升华自己的责任心,让责任与爱转化同行。

1.3 用创造之心做真人

陶行知说,一流的教育家“一是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另一个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新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拓精神”。[创新和开拓,历来是培养“真人”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教师,应当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争做有创新能力的人,从而去创造新自己、创造新世界。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停教不停学,让我们明白,当今的社会在变,未来的教育在变,教师面临的挑战也在变。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教师应当将创新的技术与创新的思维结合起来,由标准化教学走向差异化教学,由批量教学模式走向私人定制模式,努力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连接世界的策划师。

1.4 用求进之心做真人

扎实的知识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成为好老师的底气。我国自古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强调的是教师应当在学识上高人一筹。陶行知先生有言“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何“授人以渔”,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深层反思。这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执着治学的精神,一面教一面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虚心承认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努力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要不断汲取新兴思想、重塑知识体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持续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和教学能力,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化学习的发展需求。

2 学生要在千学万学中学做真人

大学生追求的“真人”,重在“做人”,正所谓“做人中人”,就是要学会人生之道,“从老百姓中来”,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不卑不亢、热爱生活,能够改造社会、造福人民。学会适应环境、了解自我、与人为善、内心坦荡;学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学会放弃优越生活,到乡村去、边区去,积极投身大众事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给老百姓,这样才能拥有“做人”的“真心”和本质,才能在千学万学中真正的学真知、践真行。

2.1 在崇尚道德、健全人格中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要求学生做到《每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便是其中一问。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构建人格长城的基础。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自我成长的必备素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当包含自治之道、包容之道与共存之道。学生应当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言行、学习和生活;学会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思想、隐私、习惯和地域文化;学会荣辱与共,共同生活、博弈、取长和进步,不断在道德的框架里去塑造健全的人格。力争做到自主而不自大、自尊而不自傲、自决而不自毁、自省而不自卑,努力实现自我修养、自我教育与集体荣辱、集体教育的融合。

2.2 在追求真理、献身真理中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有言“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他认为,学问不论新旧,只要是追求真理,便与革命之精神相符合。[真理,是客观事物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真科学、真本领、真知识,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我们穷尽一生的追求,就是探寻真理、坚守真理、践行真理的过程。大学是高等教育学府,是心无旁骛追求真理的地方,这种追求需要毫无保留的付出、持之以恒的坚守和甘于奉献的勇气。学生应当永葆一颗赤诚追求之心,在做学问、求真理的道路上,用不懈的努力、过人的勇气和高尚的情操去披荆斩棘、体验收获、锻造自己,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2.3 在思想独立、勇于创造中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在《自泣歌》中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培养思想独立、善于创造的人,是先生真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思想独立,创造力就会尽量地释放出来,所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要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判断和选择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真知、兴趣和职业选择。同时学会用创造力去搭建个性与才能的桥梁,学会把所学、所思、所悟应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创造能力,打造出创新成果,不断创造新自己、创造新集体、创造新世界。

2.4 在心怀感恩、回馈社会中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有感恩之心,方有真善美。”感恩,是为人最起码的修养,是从业、治学难能可贵的品质,是美德、是习惯,更是一种“爱满天下”的情怀。它是爱的精髓与转化。深层的感恩,能让人笃定梦想、勇担责任;广博的感恩,能让人心系家国、施展仁爱。新冠疫情抗击一线的逆行者、防汛抗洪一线的守护者,还有大山里支教的坚守者……都是来自最普通、最平凡和最可爱人们的感恩与爱。学生应该以感恩之心,育大爱之情;用所学真知,践自身真行;用自身方式,创造价值,回馈社会,传递温暖。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财富,不管是教师也好,还是学生也罢,都应当将“追求真理做真人”作为我们人生的追求,在千教万教中笃定信仰、坚定责任、勇于创造、不断求进,在千学万学中健全人格、储备知识、历练本领、回馈社会。在学真知、践真行、做真人的道路上,努力做到一往无前、乘风破浪,勇担使命、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