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哈氏风筝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11-12 00:56王天天
对联 2021年11期

文 |王天天

一、北京哈氏风筝的历史、技艺及文化内涵

哈氏风筝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北京哈氏风筝从创始人哈国梁开始制作和销售风筝,第二代传承人哈长英将哈氏风筝作为“南派风筝”代表发扬光大,第三代传承人哈魁明在制作技艺上又提出了“线”和“风”的创新技艺,与原有制作风筝技艺“扎、糊、绘、放”四艺合称“六技”,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第四代传承人哈亦琦创作新型风筝、微型风筝和异型风筝,填补哈氏风筝的空白并推动其发展。

“扎、糊、绘、放、线、风”六艺中“扎、糊、绘”是风筝的制作技艺,通过制作以及材料的选择,并与“线和风”相结合让风筝更好地“放”。哈氏风筝经过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拥有独有的造型、色彩和绘画特点。在造型方面,哈氏风筝在制作风筝时主要注重四个方面——做平骨架、掌握好“上中下”三个比例关系、备好背条、做好提线。哈氏风筝不仅有普遍常见的沙燕风筝,也有造型新奇的异形风筝,不仅有二维平面的也有三维立体的,随着不断地更新换代,哈氏风筝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色彩方面,哈氏风筝的用色搭配与其他民间艺术用色的不同之处在于哈氏风筝基本上采用对称的形式,色彩比重均匀分布,在变化中又有统一。在构图和布局方面也分为独立构图和整体构图两种,运用不同的手法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

二、北京哈氏风筝的保护与传承

北京哈氏风筝的保护与传承涉及国家、团体和个人权益方面的各类问题,能否有效高质量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北京哈氏风筝的保护和发展。

第一,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国务院于2017年发布并实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家政策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第二,同类型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国家加大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宣传力度,哈亦琦作为哈氏风筝传承人接受了许多采访和节目录制,通过这些机会,哈氏风筝也得到了大力的宣传。但是在风筝制作技艺中除了哈氏风筝外,北京还有曹氏风筝、扎燕风筝,概念上容易混淆和分辨不清。目前,曹氏风筝面向各大高校和中小学开设工作坊,长期举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与各大非遗活动联名产出产品等。第三,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北京哈氏风筝从第一代创始人哈国梁到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哈氏风筝的制作技艺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目前第四代传人哈亦琦虽有门下弟子,但可以将哈氏风筝的文化内涵和骨架制作技艺均能生动表达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因时代的变化,学习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而是需要更灵活变通,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和开拓,以适应现代潮流。

三、北京哈氏风筝的发展现状

哈氏风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在不断追求创新,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新的生命,不仅丰富了哈氏风筝,而且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目前,北京哈氏风筝制作技艺这项宝贵的民间手工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与曹氏风筝相比较而言,哈氏风筝缺少现在常用的推广宣传手段。因此,不断在自我创新的哈氏风筝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热度”和“流量”都在大众的视野中逐渐淡化,市场也便越来越单一化。民间手工艺技艺无法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生存的保障也是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问题之一,照搬传统学习方式会增加传承人的负担和压力,但是不按照传统学习方式就只能利用业余的时间进行学习,会延长学习周期。

民间艺术的传承无法要求每一代人都有创新和提升,但是仅保留目前哈氏风筝的技艺水平和质量,使其不断代都变得十分严峻。在物质水平提高后,消费者也从单一注重外在的形式美转变为关注内在文化,对于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需进行足够的市场分析和调研,选择更适合于哈氏风筝的创新之路,填补哈氏风筝的市场空白。

四、北京哈氏风筝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北京哈氏风筝可持续发展要通过自主创新的途径来实现。如何通过提炼哈氏风筝的文化内涵实施创新和保留技艺原有形式并重,宣传北京哈氏风筝,让更多人了解哈氏风筝的特点,推陈出新并解决市场不对等的问题,是目前哈氏风筝在发展道路上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点。

第一,应进一步加强对北京哈氏风筝制作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具有“难开发、易复制”特点的手工艺产业大环境而言,北京哈氏风筝制作技艺“扎、糊、绘、放、线、风”六技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并且在风筝的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专属于哈氏风筝的独有风格。原创和原生态是手工艺的生命,知识产权是民间手工艺产业的核心资产。需要针对独有的“六技”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完善技艺保护的平台措施。加强新一代传承人和学生对于哈氏风筝基础骨架结构的了解,注重外观传统图案的保留和图案纹样绘画技艺制作方法的传承与保护。

第二,加快促进哈氏风筝的传统文化及制作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大力宣传将风筝作为运动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强化风筝自身的传统文化及意义导向。在加强设计转化方面,将哈氏风筝独有的骨架造型、色彩搭配、创新图案融入目前文创产品的各大品类中,例如书签、箱包、挂饰、首饰等。在促进产业市场消费方面,目前市场上的文创产品及工艺美术产品中将微小型风筝当作纪念品或送礼好物,但是局限于送礼场景及消费人群,哈氏风筝需要加强社会市场保护的同时,也要多渠道流通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振兴手工艺品牌方面,加大力度鼓励原创,完善手工艺制作项目的质量和平台优化,推出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设计的产品,加强商标注册,推动品牌发展。

第三,重视教育传承工作,学校和消费体验者并驾齐驱。在非遗与学校合作方面,2005年,国务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非遗进校园”一词便逐渐开始普遍出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校园,加强各大高校和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懂得保护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在非遗与消费者传承方面,可通过让消费者从DIY制作到放风筝的完整体验,感受风筝制作的魅力,从而实现非遗传承保护。大众消费者皆是非遗传承的一份子,他们在感受传统技艺内涵的过程中能够使风筝制作技艺流传下去。

第四,进一步加强哈氏风筝的宣传工作,尝试联名跨界等方式。将哈氏风筝转换为优质的知识产权符号,以各种流行的方式吸引大众消费者的喜爱。首先,非遗与博物馆进行联名合作已被大众所熟知,哈氏风筝可以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与各大博物馆进行合作,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积极体验和了解哈氏风筝的文化内涵。其次,可与大众所熟知的服装、美妆、首饰等企业或店面进行IP联名合作,将原本两个差异化较大的品牌相结合,通过创新联名的途径,增加消费者兴趣。最后,可以与各大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明星、演员、网红可以为产品作导流,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也可以在电商平台上进行直播,传播哈氏风筝的制作技艺和传统文化,增加品牌创新动力。

五、结语

目前,北京哈氏风筝遭遇的最大瓶颈是保护和传承与创新和发展不协调。一方面,北京哈氏风筝拥有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传统文化,但宣传力度较小,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另一方面,由于要保护和传承哈氏风筝,创新力度和结合点没有明确,单纯依靠外力会破坏非遗传承的原生性。因此,在保护和传承哈氏风筝的传统制作技艺和传统文化时,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先了解北京哈氏风筝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再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和可接受程度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承,以符合其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