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百副传世楹联(十七)

2021-11-12 00:56徐熙彦
对联 2021年11期

文 |徐熙彦

言论大苏,性情小谢;

襟怀北海,风度西涯。

作者:钱泳(1759—1844),字立群,号梅花溪居士,清代学者,工诗词、善书画,精镌碑版,江苏无锡人。所著《履园丛话》,乃清人笔记代表著作之一。

这是钱泳题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居室诗龛联,法式善家筑三间小阁,清史稿载“法书名画盈栋几,得海内名流咏赠,即投诗龛中”。室名诗龛,世称“诗龛先生”。此联钱泳以隶书书之,题款“可做先生像赞。”

上联以古代名士大苏(北宋大文豪苏轼与弟苏辙并称大、小苏)、小谢(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谢朓与前辈同族文学家谢灵运分称小谢、大谢)为衬,烘托法式善才情。苏轼谈吐文章的纵横恣肆,清新豪健,世所共仰。明陆深有诗句“芝山许子今钜儒,虬髯逸论如大苏”称其言论之超逸。谢朓诗风清新秀丽,为人风流倜傥,唐李白情有独钟,一生低首,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赞之“清发”,明叶春及“若到东山一回首,须知小谢最风流。”仰慕其性情之“风流”。大苏与小谢皆一代文坛领袖,对法式善的文坛声望不言而喻。下联复以古代名士北海(唐书法家李邕曾任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西涯(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号西涯)作衬,烘托法式善的器识。李邕不仅精于翰墨,更以乐交名士,以文养士闻名天下,与李白杜甫之交成千古佳话,李白有诗赞其胸襟“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元郝经有句“尊中正有李北海,坐上宁无杜少陵”,可见其在文人雅士中的人气。李东阳天资英迈,诗风典雅流丽,飘然出世,清阮元有句“知是野云深意在,城东欲学李西涯”可见其人逸气。

整副联语构思巧妙,用四个古代卓有成就,俊逸拔俗的文坛名士,烘云托月,全篇虽未着一个动词和形容词,法式善其人栩栩如生,其文清丽在耳。同时可状诗龛书画荟萃,诗文交辉,名士济济之盛。大苏、小谢,北海、西涯,自对之工巧,人物选取之雅切,令人回味无穷。

青少年学习这副楹联,贵在用心领会八言联平行并列当句自对的妙处,以及衬托修辞在人物主题楹联中的作用。同时不妨留心该联所涉名士的诗文、书画作品以及轶事,以获取更多的文化滋养。

公羊传经,司马记史;

白虎论德,雕龙文心。

作者: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乾隆进士,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著作家,时称九省疆臣,谥文达。著有《十三经校勘记》等。

这是阮元题杭州诂经精舍学海堂联,诂经精舍乃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创立的书院,旨在培植经史人才。

上联紧切学海堂,以当句自对列举自己特别推崇的公羊高注《春秋》即《公羊传》,与司马迁《史记》两部重要的文化典籍。下联同样紧切学海堂,以当句自对列举自己特别推崇的班固《白虎通德论》,以及刘勰《文心雕龙》》两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全联以脍炙人口的四部典籍组成,既雅切学海堂,又宣示了自己的学术思想。而且嵌进羊、马、虎、龙四种动物,殊是工巧,四种动物虽在表意上无实质意义,却为智慧洋溢又腐气沉沉的典藏之所平添活泼生机,是此联尤为可贵之处!

青少年学习这副对联,不仅要领会这种列举式全联自对,形成包举万象、囊括一切效果的八言联典型体式,更要从此联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典籍,如联中所举《春秋》《史记》《文心雕龙》等,每一部都是不可不涉的文化宝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作者: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闽侯人。清嘉庆进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楹联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史学界称其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这是林则徐赴虎门查禁鸦片期间,题两广总督府衙政事堂的楹联,既有为政者自勉的用意,亦有施政宣言作用。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宣言,上联说自己会以大海广纳百川的胸怀,广开言路。以“海纳”之气象,养“有容乃大”之精神。下联说自己会以峭壁般无私独立、刚直不阿,坚持操守。以“壁立”之气概,养“无欲则刚”之精神。

至今,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珍藏着这副楹联的林则徐手迹清代拓本,上款题着“以格言书楹帖”,那么我们探究一下这副楹联包涵着哪些格言用典。上联“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有容乃大”出自汉《尚书》:“有容,德乃大”;下联“壁立千仞”出自宋《朱子语类》:“孔门弟子,如子贡后来见识煞高,然终不及曾子。如一唯之传,此是大体。毕竟他落脚下手立得定,壁立万仞!”以及明海瑞《兴革条例》:“昔人云:‘此世止除君父外,不受他人半点恩。’是诗壁立万仞,诸士子可日诵之。”“无欲则刚”出自《论语》,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而最具匠心之处乃上下联最后一字“大”与“刚”,显然所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探寻至此,联想林则徐奉旨查禁鸦片的历史背景,在林则徐之前,清政府己深感鸦片其害,四十年间三令五申,却屡禁不止,日益泛滥,长此以往“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语),中华民族的灭亡危险已十分迫近,再联想作者用典所本《孟子》公孙丑章是在讨论“养勇”,还有一句更有名的话“虽千万人吾往矣!”而这正是林则徐这份楹联施政宣言的潜台词,表明了自己为官之肚量,为民之心迹,禁烟报国之勇气,涵养成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另一位民族英雄文天祥《正气歌》开篇的几句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而这天地正气的河岳意象,不正是“海纳百川”“壁立千仞”么?

青少年学习这副楹联,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联语本身的理解背诵,更要透过这副楹联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浩然之气”的民族精神。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者: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双峰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谥文正,有《曾文正公全集》等著作传世。

这是曾国藩推崇一生,谨遵一生的自箴联。上联写立志做“顶天”的人,学为圣贤,以选择复句当句自对,增加紧凑感,形成斩钉截铁的果决效果,而禽兽与圣贤强烈对比,更增添一份义无反顾的气概;下联写决心要做“立地”的人,脚踏实地,心无旁骛,以转折复句当句自对,增加紧凑感的同时,强调耕耘是成功之基。勉励自己做一个上能顶天(能立奇志,学为圣贤),下能立地(肯下苦功,日就月将)的人。

其实这份勉励最先来自于曾国藩的恩师兼知己、清代理学大师唐鉴。道光二十一年,唐鉴将自己的著作《畿辅水利》赠给曾时,并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并赠与。曾国藩大为喜欢,后来略加调整,将下句“耕耘”“收获”倒置,一则使其符合楹联格律,二则将转折复句的保主舍次作用发挥得更好,两个副词的改动,也从语气上增添感召力。

事实上,曾国藩用他的一生践履了自己的楹联箴铭,修身律己,以忠谋政,勤俭谦劳,取得极大成功,道德事功言论,皆堪称不朽。后世有“半圣”“完人”之誉,这个当年“不问收获”的小人物,其最终的收获,又有几人能及呢?

青少年学习这副楹联,就要像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自己的子弟时说的,“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从小做起,做一个上能顶天,下能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