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研究

2021-11-12 00:50訾宏悦丁龙
对联 2021年10期

文 | 訾宏悦 丁龙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非遗是人们历史的见证。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传播是弘扬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抓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且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黑龙江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分析

自2004 年起黑龙江省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搜索关键词“黑龙江非遗”,查阅知网文献可知,有关黑龙江地区非遗的研究文献从2008 年开始出现。从2012 年开始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从整体非遗研究来看,2012 年,中国非遗研究进入一个理性的阶段,非遗研究蓬勃发展,更加注重生产性保护、商业非遗与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二、黑龙江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SWOT分析

(一)优势(O)分析

1.地理位置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北端,与俄罗斯只相隔一条江,气候相对寒冷,从远古时期便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后来形成了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满族文化和亚欧文化。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冬季时黑龙江地区可以吸引大批游客。而黑龙江的非遗项目所在地大部分都毗邻黑龙江省内旅游景点区域,非常适合开展文旅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

2.政策优势 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是1992年获批的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开放的政策也为多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更加促进了黑龙江地区亚欧文化的交融。2006年,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成立,确定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这期间对省内非遗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并进行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自200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黑龙江省不断深入推进,保护模式由项目个案式保护逐渐发展为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性保护,逐渐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黑龙江省经验。

3.非遗项目种类数量优势 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截至2021 年,共有世界级非遗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4 项,省级非遗项目407 项。涵盖了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其中以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为主。囊括传统音乐、曲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民俗等全部10 个非遗类型。其中满族刺绣、剪纸、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知名度较高。

(二)劣势(W)分析

1.经济不发达 黑龙江省近些年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排名在全国相对偏低。之前有学者研究表明,GDP总量同非遗相关性为显著中度正相关。这说明一个地区的GDP越高,非遗传承、发展得就越好,百姓的经济实力越雄厚就越对非遗等文化感兴趣。同样的,越缺少经济实力,政府对于非遗的关注度和保护发展就越力不从心。

2.非遗传承人较少 2021 年5 月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 年间黑龙江地区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共减少了646 万人。大量的人口流失同样影响着黑龙江地区非遗传承人的发展,目前在世的非遗传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急需年轻人加入传承人的队伍中。由于非遗文化传承中产生的收入较少,多数年轻人选择了其他行业,只能依靠原有的传承人来维持。这种传承人的断层、缺失势必会影响非遗文化的发展。

3.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太弱 虽然黑龙江省的非遗项目众多,但大部分都独立存在,在省内以及全国范围的影响力较弱。非遗文化的宣传传播途径相对单一,以传统媒体和网站宣传为主,缺少新媒体宣传渠道。只有在旅游景区有少量的文创产品,且种类固定缺少创新,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由于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较弱,大众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等没有清晰的认知。

(三)机遇(S)分析

1.“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互联网+非遗”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网络直播、VR在线体验等新手段也融入非遗传播,模糊了线上线下的边界感,让大众可以“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同样云计算环境也为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且长期的平台。

2.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 由于非遗文化大部分都不是本时代出现的产物,相对于现代人类的日常生活过于遥远,大众对非遗的印象都仅存于博物馆。通过文创可以缩短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距离感,既对非遗文化进行了传承保护,也给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创意与活力。

3.群众对文化旅游的新需求 社会经济进步之后,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2018 年,国家新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竞争压力的扩大,文化旅游在精神层面能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在文化方面,要科学利用文物遗迹及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活动,推动剧场、游乐等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

(四)威胁(T)分析

1.非遗项目同质性问题凸显 黑龙江地区东北文化浓厚,非遗项目众多,但伴随着非遗项目的不断申请认证,项目同质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比如2013 年绥化市申请的省级非遗东北大秧歌与2011 年大庆市申请的省级非遗东北传统大秧歌,这两个非遗项目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同质性。

2.多种文化的冲击 非遗文化基本都是手工业时期的智慧结晶,但由于效率和精准度以及成本等多方原因,现代化工业早已取代了传统手工业,这使得非遗文化消亡速度加快。伴随着世界的融合发展,年轻人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种文化信息,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人们视野,挤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无形中加大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难度。

三、黑龙江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一)S-O战略

S-O 战略就是发展型战略,力求发挥优势抓住机遇。第一,通过政府、政策来实现组织协同统筹推进省内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第二,利用“互联网+非遗”的方式保护非遗项目,将众多非遗项目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云端上;第三,通过多种新媒体来扩大非遗宣传渠道;第四,文旅结合利用黑龙江的地理优势将非遗文化与冰雪旅游相结合。

(二)S-T战略

S-T 战略就是多元化战略,力求发挥优势减小威胁。第一,统筹规划众多非遗项目,将同质性项目整合起来集中分散开的力量,发挥各地区组织的特长;第二,利用数量众多的非遗文化,找到非遗文化中的吸引点,通过网络来吸引更多的群体,扩大受众。

(三)W-O战略

W-O 战略就是转型战略,力求补足劣势抓住机会。第一,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来寻找和培养非遗传承人;第二,整合多种非遗文化,创设适合现代人喜好的非遗节目,例如将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搬上舞台来表演,利用传统美术来打造文创产品,利用民间文学来制作动画、视频或者绘本。

(四)W-T战略

W-T 战略就是防御战略,力求抛开劣势减小威胁。第一,打造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独特的文创品牌,引起更多游客的兴趣;第二,让非遗进校园,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与认识。通过对黑龙江省达族学生双语水平及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黑龙江省达族语言将濒危灭绝,政府重视,统一认识,加强双语教学试验研究,加速双语师资培训工作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