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国际传播人才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021-11-11 00:44范奎耀
对外传播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际传播人才是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国家重要战略储备性人力资源,建设梯次结构合理、能力结构完备、衔接有序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并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对国际传播人才进行持续培养培训,努力构建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完善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系统性教育培训体系。

【关键词】国际传播 终身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

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际传播人才具有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的基本属性,在能力结构和专业成长上具有特殊性和长期性,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一定梯队层次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发挥出应有作用。而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与国家国际传播事业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实践经验不足、高水平国际传播人才数量短缺、缺乏科学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国际人才队伍培养效果,亟须构建在国家指导下的国际传播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发展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提出“终身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于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人在一生中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提高劳动和生活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技术的变革。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理念。此后,终身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应用和发展,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选择。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均制定了终身学习的相关政策法规,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终身教育理念成为国际普遍认可并践行的国际教育理念之一。

我国也逐步接受并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国家一项基本教育政策。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二、新时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须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理念既符合现代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国际传播人才自身特性的客观要求。

第一,国际传播人才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储备性人力资源,只有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高度看待其培养问题,并将其作为长期、系统、战略性工作,从教育资源安排、学科设置、持续培训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把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梯次结构合理、能力结构完备、各级各类人才衔接有序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培养理念贯穿于院校教育、在职培训、个人专业成长的各个阶段持续推进,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时代要求,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第二,国际传播工作具有高度专业化要求。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受众变化、时代变化、对外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变化,国际传播从业人员承担的任务更重、难度更高,面对的压力更大,这对其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既督促该群体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在工作中加强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紧跟时代步伐,保持知识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履职能力,同时又促使各用人单位和培养主体针对人才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特点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培训,帮助国际传播从业人员实现从在校学习到工作实践、从一般从业人員到高水平国际传播人才的转变,真正实现国际传播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国际传播工作实践性、应用性强,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实操经验,进而实现专业能力的跃升。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源头性作用,但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强化学习,转化理论成果,因此需要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强化培养的针对性和持续性。在这一过程中,要突破“学习-工作”的传统观念,将目前各自独立的高校教育、在职继续教育视为终身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加强国际传播领域院校、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学用一致的应用型、技能型教育培养机制和“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终身教育模式。①

三、国际传播人才终身教育体系设计

(一)构建协同培养模式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将国家、高校、在职继续教育、工作岗位实践等方面科学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环节。因此,急需建立国家主导、各方协同联动的国际传播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从宏观层面来看,要对国际传播人才规划、能力培养、考核评价、配置使用、差别激励、有效保障等进行顶层设计,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国家的主导作用,建立全国性、系统性、行业性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制,成立专门机构或建立全国性的示范基地,以便在体制机制上加强统筹管理。同时将国家指导、教育培训、行业规范等方面工作相互结合进行制度设计,统筹国家和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源头培养作用、突出行业培训机构的定向培养作用、提升用人单位的实践培养作用,在国家统一指导和政策保障下,各培养主体之间有机衔接、加强合作,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资源共享、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国际传播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从微观层面来看,则要协调、共享培训资源,共同开发相关课程、进行师资建设、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完善能力导向教学模式

1.在课程体系方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及国际传播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一要强化思想理念类课程。要着眼强化政治素养,加强思想引领,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人才培养和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解读和全面阐释,从全局高度提升学员把握形势、分析问题、谋划工作,提升复杂形势下的工作能力。二要动态建设课程体系,随国家战略任务和发展需求而调整,与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国际形势、国际传播工作的重点热点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持续更新,避免僵化。三要突出特色。各培养机构(包括用人单位)应打破课程设置固定化、教学内容无差异化的传统模式,在符合指导思想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自特色、优势和实际需要开发课程,各有侧重。四要开放交流。各培养主体应加强精品课程的交流与互换,共同构建既包括终身教育不同阶段的垂直课程,也包括高校、行业性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互为补充的横向课程体系。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是专门从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工作的专业机构。经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目前已形成以学习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提升国际传播政治理论水平为核心的思想理念类、以高素质专业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专业能力类、以普及国际传播基本知识为核心的国际传播基础知识类、以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国情与国家战略传播类等四类课程。

2.在师资队伍方面,打造讲政治、高水平、复合型、具备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权威师资队伍。既要用好名师大家,廣泛遴选邀请政产学研各领域国际传播专家参与教学,组建政策型、实践型、研究型师资团队,更要加大中青年国际传播师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授课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和实践锻炼制度,通过参加交流研讨、参与国际传播项目、挂职锻炼等方式,实现国际传播理论教育人才和实践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

3.在教材开发方面,针对不同地区、岗位、职业培养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分类设计思想理念开发类、知识普及类、专业能力培养类国际传播知识教材。充分结合国际传播规律和成人学习规律,突出实践性、适配性、专业指导性,保证教学质量。

4.在教学方法方面,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除课堂讲授外,加大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辩论式等互动式、启发性教学方法的比重,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现场教学、翻转课堂、工作坊、行动学习等。同时,扩充实践基地和渠道,选拔输送优秀人才参与国家大型国际传播活动、国际人际交流项目、国际新闻报道等,为培养对象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尽早进项目、进团队,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

(三)建立系统性培训体系

1.开展常规专业化培训。在岗位锻炼的同时,开展集中、系统的常规专业化培训。将国际传播人才纳入全国统一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选学调训轮训机制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机制,对调训率、参训率、培训学时数等进行明确规定。有计划地选调国际传播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后备人才、海外人才等参加脱产培训,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语种、不同岗位的培训对象设计培训内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层次有重点、系统化、专业化地分级分类施训,持续提升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国际传播人才梯队配备,充分满足国家国际传播战略需要。

2.组织专题专项培训。根据新时期国际传播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结合国际传播重点、热点开展专题培训,突出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实践性。如,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外宣工作简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实践、提升“四力”讲好中国故事、国别与区域形象传播、国际舆情分析研判、外宣干部媒介素养、议题设置与舆论引导、外宣选题策划、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等重点主题开展研修活动,加强政策宣讲、知识更新和经验分享。

3.提供网络学习培训。充分发挥网络培训规模大、开放性强、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快网络课程建设,持续提供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重要著作、重要政策性文件解读、主题讲座、人物访谈、纪录片、优秀案例、研究成果、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传播研修资源,完善在线交流学习、远程教学、教学资源共享等功能,提供可供随时随地学习的平台。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培训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国际传播教学资源库、人才数据库建设。

4.实施境外研修培训。采取组织国际研修交流活动、选派人员到重点受众区域和国家访问或业务合作、到国外知名国际传播或新闻院校进行学习等多种形式,为培养对象提供海外实践或与海外受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深入了解对象国国情和文化,提升国际传播综合能力。同时,扩大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机构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力,吸引国外相关学者和行业人士来华访问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取长补短,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

范奎耀系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注释」

①宋保兰:《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职业与教育》2018年第12期,第110-112页。

责编:荆江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