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继平
摘 要:“体教融合”的新发展理念,是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体育教育社会共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助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实现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旨在探索“体教融合”的有效途径,为实现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关键词:体教融合;有效途径;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10-0085-04
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此项决议具有鲜明的政治站位,意义深远。为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开出了“药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竞技体育往日的辉煌和现如今后备人才匮乏的矛盾
竞技体育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国际赛场金牌的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金牌战略”“奥运争光计划”让新中国的竞技体育快速发展。“举国体制”办国家队让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如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排球、射击、举重等项目,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脱颖而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彰显大国形象,让中国的竞技体育跃居世界前列。“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进取,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工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各项目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凸顯,严重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只重视运动成绩、忽视文化课学习的单一、封闭式的培养模式受到质疑,导致运动员升学困难,退役后就业、生存面临很大压力。早期的专项化、职业化训练及激烈的比赛夺冠压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挑战,因伤病过早退役的运动员大有人在,种种问题都影响着青少年对竞技体育的选择,招生难的问题困扰着每一名教练员,中国竞技体育怎么办才能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值得深思。
2 学校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
2.1 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
从我国当前的升学制度来看,分数依然对升学考试产生巨大影响,文化课学习依然是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在升学压力下,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也无法保证,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文化课学习和体育锻炼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校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被补习文化课所替代,“小眼镜”“小胖子”在校园里不断增多,学生体育达标率不容乐观。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体育教学时间的保证,对学校体育教学有一定帮助,但真正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改变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 体育育人的理念淡薄
学校体育还沿用传统的竞技运动为主的训练理念,注重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忽视体育育人的知识、理念、方法和策略。体育课上老师喊喊口令,吹吹哨,让学生简单地跑一跑、跳一跳,结束部分简单放松一下,一堂体育课就这样结束了,没有新意,没有足够的运动量,没有个性化的体现,谈不上体育育人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青少年阳刚之气和勇敢、果断的优秀品质。人们常说,现在的学生抗挫能力差,竞争意识差,遇到困难就退缩,男孩女性化,等不如意的表现值得学校教育深思。
2.3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不协调
长期传统体育教学简单、枯燥、没有新意,学生不愿意学,老师没兴趣教,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不高,青少年体质呈下降趋势。学校为了参赛,只注重学校体育队的训练,抓少数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了争取优异成绩,为校争光,学校把资源用在了少数运动员身上,忽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广大学生的体质受到影响。
2.4 课外体育活动困难重重
家长的不支持,担心孩子玩得时间太长影响当天作业的完成。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每天的体育课工作量很大,再组织课外活动,老师的精力负担较重。学校缺少激励机制,应该鼓励有能力的老师去干,多劳多得;在进职评优方面给予倾斜。校外社会体育力量进校园还有很多困难。
2.5 体育教师传统观念成为体育发展阻碍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主,忽视创造性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育课上学生被动接受,认为体育课就是带孩子“玩玩乐乐,简单地舒展筋骨”等落后观念,教学内容简单枯燥,有的老师怕学生磕碰,不负责任、应付的观念都将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更难达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的。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得不到真正体现。
3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3.1 纠正传统体育观念,树立全新体育发展观
“体教融合”的提出是对过去“体教分离”传统观念的纠正,体教分离曾经带给中国竞技体育突飞猛进的发展,树立起体育大国的形象。但是真正走向体育强国靠几个世界冠军是实现不了的,必须实现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像金字塔一样要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只有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塔尖上的竞技体育人才,才能不断涌现。只有体育教育及社会形成共识,树立体教融合的发展观,摒弃传统体教分离的旧观念,才能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全国人民的身体好了,青少年的身体强了,体育强国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3.2 强化体育育人思想,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学校的体育功能不仅仅是强健其体魄,更需要文明其精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盛。体育人要始终坚持体育育人的重要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精心设计,处处体现。通过体育运动这一育人载体,培养青少年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长大报效祖国。同时通过体育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学生从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这是新时代对体育教学的重要要求。
3.3 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为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机械跟随,导致体育课上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个性的发挥,也没有体育竞技的挑战。体教融合就是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最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体育运动就像每天必须吃饭一样,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强健筋骨,磨炼自己的意志,让学生不再应付体育课,而是积极主动地冲向体育场,用强健的身体、丰富的知识报效祖国,实现自我价值。
3.4 激励广大教练员和教师积极参与校园课外体育活动
体教结合就是鼓励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专业队的教练兼职,指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解决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通过政府来服务的形式,打通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受限的最后一公里,极大地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保障,大批优秀的运动人才脱颖而出,将会极大地助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现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4.1 体育课要丰富多彩,大课间要花样翻新,做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个性化学校体育运动模式
体育就是让每个人动起来,活动内容不要限制太多、要求太高,体育课内容设计要大胆创新,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拓展体育运动的形式,应该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尽情释放激情,同时在运动中增长智慧,开动脑筋,科学合理地设计体育课运动量,让学生出出汗,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去掉娇气、惰性、任性的不良习惯,正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大课间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带领,在体育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大家奇思妙想,开动脑筋,做各种游戏,跑、跳的花样训练,如接力跑、折返跑、跳绳跑、拍球跑等等。做到“一班一品”,充分调动班级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师生在快乐中尽享运动的乐趣,老师也在运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亲和力。同学之间通过互动,增进友谊,加深理解,学生的情绪也得到充分地释放。
4.2 体育运动要面向全校师生,校长亲自挂帅,形成人人爱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
只有校长亲自指挥参与,学校体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关键是青少年学生都在为升学、高考、找一份好工作而拼命,最后身体垮了,就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体教融合”的出台就是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足体育课,增加训练时间,保证青少年体质健康为最终目标。所以学校体育工作是全校师生的头等大事,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质,还有老师、校长的体质,都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只要学校体育工作这一根本任务抓好抓实,学生的学习质量、德育表现等各项工作都会随之提升。
4.3 建立学校体育学、训、赛的长效机制
学校体育要求教会学生1-2项技能,勤学多练,更要常赛。采取“班内常赛”“校内常赛”“校际常赛”等系列赛,激励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如“校园足球”运动赛事的推广,就是很好的范例,比赛场地可大可小,比赛人数可多可少,如“5人制比赛”“7人制比赛”等等,那么“校园篮球”“校园排球”等等都值得借鉴,参加人数多,关注度高,学生喜好的项目都开展起来,这样也会极大促进竞技体育中篮球、足球、排球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选拔,这就是“体教融合”的核心内涵,先有普及,再有提高。
学校在开展校内竞赛活动的基础上,组建高水平学校代表队,参加各种区域性、全国性比赛,对优秀的运动队和优秀的运动员给予奖励和升学加分政策支持,保送到高等院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或国家队接受更高水平训练,为国争光。
4.4 弘扬中华传统武术运动
让中华传统体育运动如武术、摔跤、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让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幼小心灵,让中华传统体育运动助力青少年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载体,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如中华武术运动如今已经走向世界,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武术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塑造优秀的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每个时代对传统历史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和做出新的解释”。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体育教学也需要不断地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体育精神”,让体育精神更好地激励青少年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继承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5 改革竞技体育培养模式
5.1 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抽调文化课老师到运动队辅导学习,全面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鼓励优秀的初中、高中、大学接受优秀运动员来校学习,享受与普通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运动员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社会、学校、家庭对竞技体育的片面认识,国家针对运动员出台“绿色通道”和升学、就业制度保障,吸引更多优秀的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投身竞技体育运动,实现为国争光的梦想。
5.2 在大学建立高水平运动队
高校有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成立高水平体育训练的科研团队,助力我国竞技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发挥人才培养的智库作用。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来校执教,助力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大学生有更多机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型赛事,锻炼队伍,总结经验,打造一支准国家队,对取得优异成绩的队伍和个人给予奖励及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样的体教融合体制,便于形成合力,将把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提到更高的水平,助力实现体育强国目标。
5.3 扩宽运动员就业渠道,服务全民健身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优秀的运动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退役运动员、教练员、體育工作者的参与和奉献,在保证运动员升学畅通的同时,对退役运动员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好地服务全民健身计划。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然存在体育教练和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极大地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体教融合就是借助竞技体育的优势资源,让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加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解决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6 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
6.1 发挥体育协会组织作用
体育协会协调社会各方资源,组织社会有爱心、有资金、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办体育。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助力民营体育力量的发展,如减免税收、资金扶持、办证便利、场地协调等,更好地发挥社会体育协会对政策宣导、资源整合、赛事组织等自身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让体育协会真正发挥联系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俱乐部的桥梁纽带的作用。更好地发展社会体育力量,必将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也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
6.2 鼓励社会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服务全民健康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利用业余时间为青少年及社会群众提供体育训练的场所。为了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对健康、健身、运动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运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喜爱参加体育锻炼或身体不够健康的青少年运动需求,到社会开办的体育俱乐部中,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弥补学校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情况。如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更趋于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有更多人来到俱乐部里锻炼,尽情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体教融合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和壮大,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将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的俱乐部,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运动项目,只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一定得到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好保障。
6.3 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形式,培养青少年运动乐趣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出资向社会体育组织、俱乐部购买服务的形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提供优质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服务,帮助中小学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如武术、跆拳道、足球等。同时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选派优秀的教练员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的执教水平。对学校开展不了的项目,如游泳、滑冰、冰球、扩展训练等运动,对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学生开展更丰富的体育运动,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技能。既有助于学生体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未来社会生存能力的提高。
7 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
7.1 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力度
教育、体育部門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发挥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的力量,组成专家组到各地讲学、搞培训,请有实战经验的国家队教练员讲课,传授体育训练中的最新的方法、手段,甚至请国外知名专家来国内讲学,制作光盘、书籍广泛下发学习,尽快提高基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7.2 开展教练员进校园工程,传经送宝带动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体教融合”政策的出台,鼓励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到学校带队、上课,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带到学校,既能拓展学校体育老师的知识面,带动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能丰富学校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内容,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乐趣,又能很快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8 体育场馆、校园场地全面向社会开放
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制定文件,要求有条件的运动场地、场馆,无条件或低收费面向青少年、社会群众开放,确保广大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为了确保青少年“课外一小时”的锻炼目标的实现,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压实地方责任,确保各地区体育场馆、学校场地的开放,把闲置的场地、场馆利用好,为全民健身服务,为全面小康助力。
综上所述,“体教融合”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意义深远,“体教融合”的提出,解决了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中想解决但又没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措施的出台,有助于学校体育高质量的发展,更有助于中国竞技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体教融合”的指导纲领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只要体育、教育两部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我国的体育事业一定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