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彤
迎战暴风雪
站在新疆塔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的工地上,李大军内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焦灼和烦躁。报批、送审、施工,工人克服了那么多困难,埋头苦干三个多月,基础部分刚刚完成,终于能回趟老家了,厚重的乌云却突然在天空翻滚汇聚,一场即将袭来的大暴雪很可能毁了大家几个月的心血。
2016年9月,李大军接到集团任务,带领由20多人组成的“援疆施工突击队”,赴新疆塔城,承建当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这个项目是辽宁援疆“交钥匙”工程之一,也是辽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在塔城的第一个“交钥匙”工程,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项目于10月20日正式开工,11月5日基础部分完成。考虑到塔城入冬早,工地无法在冬季施工,项目便安排大部分工人撤离工地飞回沈阳,管理团队只剩李大军等三人,铲车和钩机也只留了两台,只等着把基础回填到“正负零”(主体工程的一个基准面),阶段性的工作就完成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一年的工作目标即将如期完成时,6日一早,前一秒还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阴沉得可怕,李大军预感不妙,赶紧向相关部门了解天气情况,得知一场暴雪即将到来。以当地人的经验,如果不能在下雪前完成回填,之前打好的近3000平方米的单体基础极可能就全白废了。
李大军和同事顾不得吃早饭,像疯了一样地跑到工地争分夺秒地回填基础。
这时,有人提议打电话让就近的工地派人和设备给予支援。可长年户外作业的经验告诉他,塔城的盆地结构决定了这里的天气就是“翻脸不认人”,外援来了也会被暴风雪堵在半道儿上。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救——用三个人、有限的机械设备,与步步逼近的暴风雪决一死战。
凌晨时刻,狂风肆虐,暴雪如期而至。颗颗雪粒仿佛复仇一般,在狂风的助力下,如饿狼般撕咬着大家的脸,汗水混着雪水,蜇得满脸生疼。然而谁也顾不得擦把汗、抹把脸,所有人都在拼了命地赶工。“我当时就想,我皮糙肉厚的,雪就冲我来吧,只要能把单体保住,我宁可在暴雪里站一天。”语毕,李大军想了想,又补充道:“两天也行。”
万幸的是,在大雪真正肆虐前,李大军和同事成功按照工艺要求,将3000平方米的基础回填完毕。这时,所有人都已筋疲力尽,回到宿舍一睡就是大半天,醒来才发现,宿舍的大门都推不开了,积雪已近一米深。“我們赶上了当年最大的一场雪,连下三天,现在想想真是后怕,多亏我手脚利索。”
老风口历险
新疆的美景闻名遐迩,自古就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誉。可李大军除了工地,只对玛依塔斯和老风口印象深刻。
“在那儿历险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九死一生。”李大军说。
老风口是省道221线通往塔城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一处令人生畏的风口。长达20多公里的路段时常会刮起10级左右的大风。2016年底,李大军一个人驾车从塔城去乌苏接两个同事。起初天气还好,可刚走了几分钟,天就突然变了。风越刮越大,席卷侧山上的积雪,飞雪笼罩天空,遮天蔽日、纠缠不休。李大军心头一紧,这是遇到当地老司机闻之色变的“风吹雪”了。
快走?不行。公路上能见度只剩十几米,路面积雪更是被轧得实实的,有如溜冰场。停下?不行。只要车一停,暴虐的风雪很快就将啃噬车辆。后撤?更不行。路边就是深沟,一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栽进沟里。此时,李大军毫无选择,只能瞪大了眼睛,盯着路边特殊的交通标识,小心翼翼地慢速行驶。本该20分钟就可以顺利通过的风口,李大军整整开了两个多小时。
“还有很多比这更惊险的场面,我们没有选择,不管多难都得上。”2017年12月,乌苏五中工程需要援疆相关领导签字确认。得知领导马上要返回沈阳,李大军和同事当即启程,先去乌苏取材料,紧接着赶往塔城市,要抢在领导回沈前完成签字手续。
又是一个风雪天,又是老风口,李大军和同事车开得十分小心。凌晨时分,迎面突然闯入一辆大货车,路面太滑,货车不断画龙,歪歪斜斜地就向李大军的车直冲过来。此时,李大军异常冷静,轻打轮、踩点刹,和货车擦身而过,躲过一劫。
当李大军的车驶过货车车尾,就听到后面传来一声巨响。“后头的车没躲过去,撞上了。”李大军说,那个情景,他今时今日都不敢回想,如果没躲过去,他和同事同样非死即伤。
“很多时候确实很惊险,也很后怕,但我们是带着使命去的,不管多难,都必须尽全力完成任务。”李大军坚定地说。
凯旋
多年参与工地建设,李大军养成了一天在工地遛三圈的习惯。哪个项目进度如何、接下来需要什么材料哪天运到,他都了然于心。“我们做工程的必须做计划,那三年,我每日的计划得有这么高。”李大军用手比画着,从地面到过了膝盖的高度。
经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辽建集团的施工团队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当地政府及援疆指挥部的一致赞赏。2019年时,辽宁援疆施工项目不断增加,在塔城市、裕民县、托里县、石河子市等多个地区遍地开花。项目一多,人员、设备就处于十分紧缺的状态,作为总指挥,李大军只能各个工地来回跑,每天光开车就要100多公里。
就在如此紧张的当口,一所学校的农机楼建设又出了新挑战——要建一个整体框架接近9000平方米,高11.5米的“高支模体系”。这是李大军10余年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高支模面积最大的工程。测算后,李大军更是犯愁:“就算寻遍周边城市所有的建材市场,支模架管也凑不足。如此一来,只能由乌鲁木齐发货运过来,那样运材料就得出人出车,还要算好来回的时间。”所有糟心事儿赶在一块儿,李大军终于挺不住了。
那天,李大军正要到农机楼工地,开车时突然左腿发软,大脑一下子变得晕沉沉的。强撑着交代了工作后,李大军来到石河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当即给他量了血压,低压都有100多。
脑CT结果出来后,医生要求李大军立即住院。然而,作为高支模体系评审专家,施工现场需要他,架管运输的协调也在等着他。仗着身体底子好,李大军强行违背医嘱,开了点儿药就自行返回了项目部,继续研究方案思路。
同时,他又在当地质检部门协助下,找来专家对大面积高支模支护方案进行论证,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方案终于实施。此时,李大军才抽空又去了医院,万幸因为按时吃药,血压恢复了正常,医生也表示可以不用住院了。“本来工程紧的时候,能抽口烟解解心烦,但那次之后,烟也不敢抽了。”李大军苦笑道。
最初去塔城时,李大军最放心不下的,是年近九旬的老父亲。2018年7月,父亲突发病症入院,情况危急。李大军无暇照顾,只能委托家人。等到年底回家,李大军才得知,素来硬朗的老父亲,在那次重病之后就卧床不起了。妻子在单位体检时,也查出了问题,需要尽快手术,却因为他在塔城忙工作、儿子在外地读书、家里老人需要照顾,一直拖着。“他们越是理解我、体谅我,我就越觉得亏欠得多。”说到家人,李大军这条铮铮东北硬汉,眼睛湿润了。
幸而有失也有得,施工队最终不但圆满完成了援疆“交钥匙”任务,还打造了一群技术过硬的排头兵。当年和李大军一起赴新疆援建的同事,很多都是90后刚刚参加工作的“愣头青”,经过这5年的摸爬滚打,都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精英骨干。这支在总部鲜少露面的突击队,也成了集团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2019年底,结束援疆任务的李大军被正式任命为辽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搬回了集团总部大楼办公。可时至今日李大军对这里都不熟悉,每次都是急匆匆汇报了工作就走,同事和他打招呼,他也常记不清姓名,只能略带尴尬地笑笑。“我很少在办公室待着,还是工地比较熟,我喜欢待在工地,喜欢在那里的感觉。”这些话,李大军粗厚布满双茧的手掌、削瘦的脸庞、晒得古铜色皮肤,皆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