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悦
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了物理空间和社会场景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亲临其境”参与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电子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反思电视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揭露了电视在资本社会运作机制,相关内容被汇编整理而成《關于电视》一书。该书聚焦于电视行业内部的运作逻辑,提出电视正在对艺术、文学、科学、哲学、法律等学科形成巨大冲击,为研究者看待和理解电视提供了新的视角,且其关于电视“新闻场”的讨论,对审视电视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书基于社会学相关理论,探讨了电视影响的运作规律和内在逻辑,为电视媒介的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深入剖析,明确资本参与本质。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解释了“场”与“新闻场”的概念,认为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即为“场”。“场”中包含统治者和被统治着,两者之间为稳定的不平等关系。在电视的内部存在着“无形的掌权者”,负责控制和管理程序,在环境选择、主题确定、主持人的角色任命等,电视制作都选择了一种强制、非民主的象征暴力。而这种暴力往往映射出商业资本的参与,换言之,商业文化的渗透是影响电视内容选择的重要因素。商业逻辑置入电视文化的生产,电视内容生产的落脚点不再是对文化品味和文化意义的追求,而是极尽媚俗之事来迎合公众,电视内容生产成为“收视率”的奴隶,为抓人眼球、追求收视率,电视标题趋向“敏感”“大胆”趋势。
见解独到,重视意见领袖。布尔迪厄认为,当行动者带着习性加入斗争时,这时的斗争领域便形成了“场域”,资本类型或资本数量决定了行动者在场域中的位置。电视领域亦是“场域”,处于电视领域核心层次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能够根据市场需要打造伶牙俐齿的权威发声人,让他们为大众输送源源不断的“文化食粮”“视觉快餐”。这种“权威发声人”往往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望,他们在电视媒介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即利用自身影响力扩大电视内容的关注度、增加自身言论的可信度,形成信息发酵的“暴风眼”。目前,社会虽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但传统媒介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它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在信息传播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民众开始形成自己的舆论场,在社交场合中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团体类型,但要获取事件发言权,还是需要借助媒体人的力量,电视领域话语权仍被少数人主宰。
视角多元,分析多种限制因素。布尔迪厄阐明了电视内容生产受到的限制因素,认为这些限制条件制约了真正意义上的表达,形成了电视在当代社会中的符号暴力和虚假民主。一是电视行业的职业禁锢和内部循环导致内容生产的同质化。电视内容的制作者们拥有很多共同点。二是电视演播的程式设定、主题选择、讲话的时间限制乃至主持人的行为角色,使得电视拒绝和压制自由交流,其内容的表达必须在特定的框架内,这使得电视呈现的内容多为文化快餐和已经消化过的精神食粮。三是相对于印刷媒介,电视的影像符号可以制造出“真实效果”,对于不了解影像剪辑的受众来说,他们很容易相信影像所展现的“真实”,并被影像内容所动员,这与互联网时代民众对于“无图无真相”的追求具有某种相似性。可以说,影像符号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电视的垄断性地位,而恰恰是这种垄断性地位使得电视内容不断地运用象征暴力影响受众对世界的认知。
高瞻远瞩,提出电视发展宏观设计。我国电视内容的发展也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影响,除了宣传政府的政治方针外,电视和电视娱乐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一直是电视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坚定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电视内容的生产不应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创新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从而在保证收视率的基础上,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避免电视内容生产的感性化、平面化和媚俗化。在内容生产之外,布尔迪厄关于“新闻场”内在逻辑以及电视运行机制的讨论,提示我们应从政治、经济、组织、文化、符号等多种视角来解读新闻生产的过程,对新闻社会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