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磊磊
摘要:作为东北局的机关报,《东北日报》甫一进入陌生的哈尔滨,就从预热性的新闻报道、同步更新的演出信息、持续深入的观后感以及曲谱出版广告四个方面对《黄河大合唱》进行了宣传报道。这些操作实践先是使音乐符号成为社会信息并产生社会影响,再通过对社会影响的引导建构出一种舆论氛围和政治共识,由此牢牢把握住了抗战胜利后东北人民眷恋祖国这一最广泛、最强烈的身份诉求。正是本着人民性的办报原则积极回应民众诉求的宣传行动,使《东北日报》在群众心中逐渐获得合法性从而打开了宣传工作的突破口,而得到群众支持的《东北日报》由此成为配合新政权建设的重要文宣平台。
关键词:《东北日报》 《黄河大合唱》 人民性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战略重要性凸显。在国共激烈争夺东北的背景下,初入哈尔滨的《东北日报》通过报道《黄河大合唱》而打开了宣传工作的突破口,有效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政权建设。笔者深入史料,梳理宣传报道的具体过程并将其放入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理解,探究闪耀在历史深处的宣传经验和智慧。
近代以来,东北因无比富饶的农林矿产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直是日俄两国激烈争夺的目标。他们在此先后进行的一系列基础建设和经济开发,使东北在抗战胜利前夕成为整个亚洲工业水平最高的地区。日本投降后,三面均为苏联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更是将它的战略重要性推向高潮。中国共产党对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一直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毛泽东就曾指出,东北是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以至抗战刚刚胜利,中共中央就派军队占领山海关,卡住了国民党往东北陆运兵员的咽喉要道。
军事行动需要政治上的紧密配合和同步跟进。于是刚刚成立的中共中央东北局首先就赓续一贯注重宣传的革命传统,创办了东北局的机关报——《东北日报》。作为一份诞生成长在多变战局中的机关报,《东北日报》跟随东北局机关进行过多次战略转移。1946年5月22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向东北局机关所在地长春进犯。接到东北局紧急撤退命令后,报社人员于23日下午离开长春,24日到达哈尔滨。此时的哈尔滨虽然已于4月28日获得解放并成立了市政府,但形势不容乐观,亟需能在民众中产生影响力的宣传工作的助力。因为开赴东北时东北局提出的“2万干部、10万兵、一张报纸(即《东北日报》)”口号表明,在政权建设上党媒的宣传实践起码是和军事行动平分秋色的。于是从5月28日至6月2日、6月26日至7月13日,撤退到哈尔滨的《东北日报》借助《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展开了两次大规模、成系列的宣传实践,配合在哈尔滨的政权建设。
在各种资源紧缺的战争年代,作为机关报的《东北日报》花费大量版面,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围绕着一场演出从不同侧面进行连续报道,使得它成为剖析党媒宣传的典型案例。《东北日报》对《黄河大合唱》演出的报道内容主要有四种类型。
1.演出前的预热性报道。这主要体现在第二次的系列报道当中。比如,1946年6月26日的《各校爱好音乐师生学习黄河大合唱》报道了师生学习和研究《黄河大合唱》的高涨热情。6月27日的《黄河大合唱昨日开始练习》虽然更接近通知的类型,意在提醒参与“总合练习的师生及音协会员从6月26日起连续三天准时到达排练地点”,但在客观上也属于一种配合正式演出的准备工作。
2.以连载的形式同步告知详细的演出信息。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最大。在第一次的报道当中,《黄河大合唱》的两个选段《黄水谣》和《保卫黄河》的演出信息在1946年5月28日、29日和30日的同一位置连载三天;第二次的报道更为详细,从7月2日到7月6日,《东北日报》不仅在当日第三版下方靠右的位置简略告知了《黄河大合唱》音乐会的名称(青年联合音乐会)、演出地点(哈尔滨剧场)、主办方(音乐协会)以及演出时间(下午两点半),还在第四版的左下方更为详细地公布了这次音乐会的作曲(冼星海)、指挥(王一丁)、伴奏(市府管弦乐队)和演唱团体(音协合唱团、省立一师、省立二中等二百余人)等各项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演出本拟在3日结束,但由于过于火爆,不得不延续到6日。于是7月4日的《东北日报》又在首版额外刊登了续演三天的启事:“(《黄河大合唱》)成绩颇佳,各界一致要求续演,兹拟展期三天(至六日止),希各界注意。”
3.刊登《黄河大合唱》的出版广告配合演出。《东北日报》在1946年7月2日第四版的底栏首次登載了《黄河大合唱》出版的消息:由东北文艺工作团选编、群众歌曲社发行、哈尔滨剧场代售,并连载两天。演出结束后的7月11日至13日,《东北日报》继续在第四版大致位置刊登书籍广告,但代售处在原先哈尔滨剧场一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兆麟书店、松花江百货商场和兆麟公园各小商亭。
4.在演出尾声刊登观后感想。在第一次的系列报道中,《东北日报》分别在演出第三天即1946年5月30日和演出结束后的6月2日刊登了署名为周小卿和孟来的两篇观后感想。第二次的系列报道延续第一次的经验操作,也刊发了多篇观后感想。如在7月7日第四版发表的观后感想以人民性为写作思路和旨归。但一篇的观后感显然与实地演出引起的轰动不匹配,于是9日的第四版特别策划出《关于〈黄河大合唱〉》的专题,刊载了《我们又清醒过来了》《参加黄河大合唱的前后》《拉开了我们灵魂之扉》3篇文章。如果说7日单篇的刊载量尚属报刊对一场文艺演出进行惯常评论的制度性操作,那么9日专题性质的规格则体现出编辑部更为明显的自主性,与第一次具有很大不同。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从预热性的新闻报道到持续深入的观后感想,在战争年代围绕一个新闻事件的渐次完整的报道流程和逐渐丰富的报道内容,使得这次宣传实践成为党媒史上的典型案例。从学理上说,这些宣传实践实际上是先使音乐符号抵达广大民众成为社会信息并产生社会刺激,再通过对社会刺激的引导建构一种舆论氛围和政治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