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半浦村坐落在千年古镇慈城南面的姚江之滨,有800多年历史。它是宁波较有代表性的村庄,自诞生便带着港口与文化基因。这座因渡口而生、因渡口而兴的古村,曾经占据浙东运河交通要冲,渡口经济发达,文化活跃繁荣,拥有规模仅次于天一阁的民间藏书楼“二老阁”,也是浙东学派的学术交流重地,如今是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古渡运河“活化石”
作为浙东文化的源流与发轫,百里姚江勾连数十处通衢要道,沿江分布着众多古渡口,如丈亭渡、河姆渡、城山渡、邵家渡等。这些渡口随着时移世易,绝大多数都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还在发挥交通功能的古渡寥寥无几,半浦渡便是其中之一。
半浦渡建于800多年前,旧称“鹳浦渡”。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其中一种说法是,这里曾是一片沼泽,吸引了大量喜欢捕食鱼虾的鹳鸟筑巢。后来因为地质变化和人工改造,沼泽逐渐变成肥沃的平原,鹳鸟渐渐绝迹,但古渡却因此而得名。到清代,因为鹳浦渡位于姚江十余个古渡口中间,又在鄞县(现鄞州区)和慈溪的交界处,就被改名为“半浦渡”。
半浦渡东达上海,北接慈城,通江达海,地理位置极佳。渡口建成后,舟楫往来,客商众多,商贸繁荣,周边因此炊烟袅袅,渐成村落,名为“半浦村”。
半浦渡与半浦村的兴衰息息相关。半浦村村支书陈卡男告诉记者,渡口兴起后,半浦村就成为一个人来人往的商贸汇集点。早年这个渡口24小时有船工值守,渡江也不用付船资,渡船和船工工资都是村中大户义捐。因此周边山民纷纷肩挑山货前来赶集,渡口每日可摆渡近千人,足见繁华。
村南有一条滨江村道叫“渡头街”,它呈東西走向,约300 米长,以前是一条颇具规模的街市。鼎盛时期,街市上商铺林立,有米铺、鞋店、药店、杂货店等近40家店铺,其中不少都是老字号,如“仁寿堂”药店、“永源”药店、“新兴”理发店等。繁荣的集市还吸引了魔术、杂技、马戏等江湖杂耍行业留驻,一些马戏团在这里一演就是三四天。
如此盛景持续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当时,日军的飞机经常从半浦村上空飞过,见到渡口有人就扫射,街市从此变得惨淡萧条。20 世纪50 年代,宁波修建姚江大坝,水路交通日益衰落,陆路交通日益发达,渡口停泊的船只渐渐减少。船没了,集市也消失了。如今,渡头街只作为一个地名而存在。
集市虽然消失了,但渡口还“活着”,这与半浦村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数百年来,姚江两岸的村落一直通航、通商、通婚,早已形成割不断的联系。村民习惯到对面鄞州高桥镇去打工、赶集,习惯了渡江走亲戚,因此,渡船依然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刚需”。
每天早上6:00—8:30、下午4:30—6:30是渡口最繁忙的时候,渡船一刻都不能停,渡江的都是上下班的村民。这两个时段之外,渡船基本上每半个小时一班,一天可摆渡100多人。3年前,62岁的严国华接过渡船的方向盘,成为半浦村新一代的摆渡人。“没了这条船,村民就要从30公里之外的三官堂大桥绕行,十分不便。”严国华说。他就住在渡口边,每天5点左右起床开船,接送往来渡客,直到天黑。
渡口旁有一盏天灯,造型典雅古朴,距今已有160多年,是省级文保单位。随着半浦渡作为交通要塞的意义淡化,天灯早已失去引航的功能。但作为宁波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天灯遗存,它与旁边的渡亭、石阶形成了一个渡口文化景观区,以另外的身份守候在此,见证古渡的兴衰。
古宅人文底蕴深
历史上,半浦村曾出过50位进士,村内名门望族世代聚居,给半浦村留下了众多古宅,其中包括24处区级文保单位。走在村里,一路都能看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和青瓦白墙、古色古香的宅第。砖雕的门楣、花样各异的木格窗、柱子上桐油的痕迹……这些未被时光掩盖的细节仿佛都在诉说古宅当年的风雅与荣光。
半浦村的古宅可分为民宅和官宅两类:民宅小巧精致,官宅建制规整,是江南宅第集大成者,也是半浦村古渡文化、宗族文化、藏书文化、商贾文化的沉淀和结晶。
半浦村的民宅大多为本地商贾富户所建,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建筑材料多选用宽大石材,建筑形式喜欢采用双重屋檐和多个天井,用前后屋檐形成檐廊和檐下走道,连接一重重庭院,营造出浙东宅院宁静幽深的环境。
官宅包括中书第、翰林第、藏笏楼、进士第、解元第等。其中,中书第规模最大,也是唯一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官宅。它呈正方形,占地约6000平方米,拥有20多个天井、数百米檐廊与檐下走道、上千平方米的砖石板地面、雕刻精美的照壁、幽静雅致的月洞门……这些建筑方面的特色无一不体现出当年建造中书第的主人地位之显赫,但由于留下的资料较少,中书第主人的身份还在考证中。
中书第的后面就是大名鼎鼎的二老阁。二老阁是一代鸿儒、思想家黄宗羲的再传弟子郑性所建。康熙年间,黄宗羲在余姚黄竹浦村的老宅失火,留给子孙的藏书损毁大半。远在半浦村的郑性得知后,星夜赶往黄竹浦村,把黄宗羲续钞堂的3万余册残余图书,用船载至半浦,又遵父亲郑梁遗愿,建造藏书楼。藏书楼于雍正元年(1723年)落成,被郑性命名为“二老阁”,以纪念黄宗羲和郑氏祖父郑溱。
二老阁的藏书曾多达5万册,图书之丰,孤本之珍,比肩天一阁。郑氏一门不仅藏书,也刻书。他们经营雕版刻书长达155年,历经六代传承不绝,因此二老阁保存了黄宗羲的诸多巨著。彼时,访求黄氏之学的学者从四方纷至沓来,一时间半浦村成为浙东学术交流重地。
只可惜经历战乱和大火,如今二老阁只剩临街的一面墙壁以及阁后的小池与古井,全部藏书流散湮没,让人扼腕叹息。
“三馆”乡风新“灯塔”
作为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近几年,半浦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总共投入五六千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建筑修复上。提升环境的同时,半浦村还深挖文化底蕴,狠抓乡风文明建设,让古村重新焕发光彩。
其中,颇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尤其值得一提。半浦村的文化礼堂与其他村的不同,由乡风文明馆、慈孝家风馆和半朴园3处场馆组合而成。其中乡风文明馆和慈孝家风馆以展陈为主,半朴园以互动教学为主。
乡风文明馆设在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村大会堂,前后经过两次提升,已成规模。一楼陈列村史,包括古建文化、古渡商贸文化、农耕文化等几个部分;二楼展示历代名人、宗族文化和藏书文化。
慈孝家风馆位于半浦村周家祠堂内,占地1131平方米,设有文化讲堂、文化长廊、慈湖讲堂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是江北区开展慈孝礼仪、蒙学礼仪、新人礼等传统活动的重要阵地,每年有上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半朴园以前是半浦小学,建于1921年,占地2800平方米,由民国时期的银行家孙衡甫与半浦同乡会的成员一起捐资建造。这是一幢欧式风格的二层西洋小楼,横开十间,最多时招收了200余名学生。半浦小学从民国建成开始到1998年都在坚持办学,后因学生越来越少而停办。
2016年2月,半朴园转型为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研学基地,重新“开学”。它以国学礼仪、非遗手作、农耕体验等课程为载体,组织宁波市的中小学开展校外实践。自运行以来,半朴园每年接待学生5万余人次。
2019年4月,半浦村文化礼堂被评为浙江省五星文化礼堂。作为半浦村人文历史在新时代的新演绎,半浦村文化礼堂与古渡天灯遥相呼应,它在某种意义上延续着灯塔的功能,将一束束文明之光照进往来之人心里。■
小贴士
怎么去:导航“半浦村”自驾前往。
吃什么:“家烧十二碗”、小龙虾、蓝莓等。
玩什么:半浦渡、中书第、二老阁、周家祠堂、塘路墩、半浦大屋、半朴园等。
住哪里:家·春秋民宿、半朴归心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