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年 朱玲玉 段贤雯 万莉
长沙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于1991年获批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长沙城市西中心,东临湖南金融中心,南接岳麓山大学城,是天然的科技成果转化区。长沙高新区战略优势明显,是“三区叠加”区,即长株潭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湘江新区产业核心区,长沙高新区“一区四园”2020年实现企业总收入近2820亿元。根据科技部公开的2020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长沙高新区综合实力在全国169 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14 位,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5 位。“十三五”期间,长沙高新区在智慧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表现在智能化基础设施布局、数据资源应用、企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协同应用、民生服务智能化场景持续丰富、园区营商环境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方面。
长沙市高新区在“十三五”智慧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高标准谋划了“十四五”智慧园区建设。从可推广复制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五方面经验。
一是重视智慧园区建设的整体性规划设计。长沙高新区以建设“智慧麓谷”为目标,委托国内专业智库机构,编制形成《长沙高新区信息化(智慧麓谷)“十四五”专项规划》及《智慧麓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方案》。规划编制过程中,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协同国内高端专业智库,对高新区各部门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对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充分听取企业需求和参与意愿。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园区内居民进行调研,了解居民需求。规划设计了图1所示的智慧麓谷建设“1131”总体架构,即“一底座、一中枢、三领域、一入口”。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为智慧麓谷建设指明了方向,划定了路线图。
图1 智慧麓谷建设总体架构
二是重视数据要素的融合汇聚和开发利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要素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于高新区来看,涉及的社会经济数据要素包括政务、社会治理、企业运行、园区建筑物利用等数据。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和价值挖掘能够显著提升园区的治理和服务水平。长沙高新区将“加强数据融合汇聚,构建数据新要素”作为“十四五”期间五大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围绕实现政务数据聚通用,加强政务数据管理;打造全区大数据资源池,深化数据资源利用”等具体做法。其中数据资源利用方面,提出“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深度开发公共数据资源;鼓励大数据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应用”等思路。
三是重视通过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对企服务水平。产业园区的本质在于通过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城市现代化水平。相比城市而言,产业园区在对企业服务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职能。长沙高新区将“推动企业协同服务,赋能产业新发展”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提出一些具有前沿性和园区特色的具体做法和场景,例如开展企业精准画像,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一键触达”,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企业数据上链,实现涉企信息的可信共享、集中汇聚和统一管理;推动园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替代,持续完善软硬件产品性能和兼容性,带动信创产业发展。
四是重视营商环境优化和招商引资精准化环节的现代技术应用。长沙高新区始终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根据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1)”名单,长沙高新区位列全国第五,下一阶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长沙高新区提出的重点工作例如挖掘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赋能城市交通指挥应用、赋能大数据+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应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智慧微园区建设等工作。招商引资方面,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基于实景园区展示系统,建设“5G+VR”全景沉浸式招商平台,提供更全面的展示优势信息和入住效果展示,提升招商形象,助力招引工作提质增效。
五是重视智慧园区建设运营模式优化。白应兵等(2014)分析了智慧园区建设的六种模式,分别是政府独自投资建设,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建设,政府指导(部分投资),运营商投资建设运营,政府牵头、运营商建设的BOT 模式以及运营商独立投资建设运营、政府和运营商深度开发模式。为了保证长沙高新区建设运营的长效性,按照管运分离原则,在湖南麓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设智慧园区建设运营专门板块,依法依规通过政府采购程序,根据需要联合国内优势社会企业成立智慧麓谷建设运营公司,有序推进智慧麓谷项目投资、建设、运营。
高新区是各级政府批准成立的科技工业园区,是为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在行政区划上通常隶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从顶层设计、市区统筹、内部管理、建设方式、长效运营五个方面进行统筹部署。
1.顶层设计要强化需求导向和统筹布局。一是聚焦园区发展根本,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新区本身产业特色充分结合,通过积极利用信息网络链接外部更广阔市场,用智能化手段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升特色产品供给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实现良性增长。二是要以“全局一盘棋”的思路对智慧园区建设进行规划。科学合理设定不同任务的中短期路线图,在建设过程中按照路线图推进,并且保证动态调整的空间和灵活性。三是要推动发展理念转变。智慧园区建设不只是相关的平台建设、数据整合,更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干部群体转变传统的园区管理服务意识,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智慧园区管理服务意识,培养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多部门联动多部门协作的意识,培养数据要素价值挖掘意识,培养对企服务高效化便捷化的意识。
2.市区统筹要加强政策衔接与资源共用。一是加强与省市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相衔接。尤其在规划建设、设施构建、服务提供等方面,要与上级政府要求保持一致。要全面遵循国家、省、市的统一数据接口、系统对接规范和标准,开展统筹建设,形成上下联动、紧密衔接的统一格局。二是用好垂管系统和上级平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市级政务云、共享交换平台、城市大脑等已有平台和系统开展综合智慧应用。在政务服务、社保等领域,充分依托上级平台和系统,做好服务流程优化和再造,为公众提供便捷化服务。
3.内部管理要强化机制创新和项目统筹。一是加强机制创新,集约化推动协同管理与服务。以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多部门“合署办公、统一入口,业务协同”,形成从机制创新到数据互通整合的协同管理与服务模式。二是加强项目统筹管理,杜绝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涉及部门多、领域广,且项目资金需求大。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推动项目建设审批,建立“不共享、不立项、不拨款”的项目管理模式,实现项目统筹、信息共享、集约资金“一举多赢”。另一方面,要强化系统整合,推动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市政交通、社区管理等公共领域信息系统整合,打造政务管理“大平台”。
4.建设方式要注重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一是改造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智能设施服务水平。通过广泛应用物联网、感知技术等,促进园区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加强感知设施、智能终端在城镇供电、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的嵌入和加载。二是发挥数字科技作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到城市治理领域,通过对城市治理全民性、全时段、全要素、全流程的覆盖,实现城市治理的转型与升级。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探索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5.长效运营要强化政企协作和智力支持。一是构建政企协作的良好格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顶层规划、管理办法等明确建设重点和要求。发挥社会企业的专业优势和主导作用,通过财政引导资金,投入最重要、最急迫的公共领域和共性基础平台建设,以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比较强。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吸引和本地培育,弥补基层人才短缺带来的县域智慧城市有建设难长效运营的难题。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形成产业和人口集聚,吸引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回乡反哺,增强创新发展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可以组建或者利用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强化在项目建设咨询、评估、论证等方面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