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灿娣 陈丽娟 魏 权 龙岩人民医院检验科,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EB病毒感染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患儿EB病毒感染之后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引发恶性疾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早诊断、早治疗为疾病控制的重要方式。各种诊断指标中,异型淋巴细胞被研究最多,此为机体于各种因素刺激下血液内出现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具体机制并无系统性论述,主要和病毒感染相关。当患儿感染EB病毒之后EB病毒水平会出现提升,但其他病毒感染甚至健康小儿均也会出现EB病毒异常。为控制诊断误差有学者将淋巴细胞异常比值控制为10%之上,将其作为EB感染标准,也有学者将其控制为10%左右,但异型淋巴细胞具体产生原理以及疾病感染判定指标具体多少研究却较少[1]。本文通过对我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60例EB病毒感染的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水平分析,探讨该指标作用机制、判定标准、诊断效果,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的患儿6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6个月~9岁,平均年龄(4.27±1.34)岁,住院时间8~24d,平均住院时间(12.40±1.61)d,黄疸12例、皮疹15例、腹泻18例、发热9例、其他6例。所选患儿均符合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感染学组和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主要肺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内疾病诊断标准[2]。且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另选同期体检健康小儿 6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7个月~8岁,平均年龄(4.19±0.9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儿均确诊为EB病毒感染;②患儿近期并未接受治疗;③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研究过程中失访患儿;②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患儿;③抗拒本次研究患儿。
1.3 方法 小儿异型淋巴细胞:所有入选小儿均需于入院之后抽取外周静脉血2ml,将其置于EDTA试管内抗凝,同时采用Sysmex XN1000 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数量,而异型淋巴细胞主要检测方式为手工镜检。之后分析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小儿EB病毒:主要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诊断,其中主要检测EB病毒的早期抗体IgM、衣壳抗体IgG、衣壳抗体IgM测定、核抗体IgG。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不同等级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例数,其中主要分析异型淋巴细胞比值≤2%、2%<比值≤6%、6%<比值≤10%、>10%。(2)探究不同等级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小儿EB病毒早期抗体IgM、EB病毒衣壳抗体IgM、EB病毒衣壳抗体IgG、EB病毒核抗体IgG。
2.1 两组小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情况 观察组患儿异型淋巴细胞6%<比值≤10%、>10%显著高于对照组,≤2%、2%<比值≤6%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情况比较[n(%)]
2.2 观察组患儿EB病毒浓度分析 观察组不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患儿间EB病毒浓度有较大差异(P<0.05);EB病毒浓度和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呈正比。见表2。
表2 观察组不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患儿间EB病毒浓度情况比较
EB病毒为人类发现的首个致癌病毒,也可称之为人类疱疹病毒4型,属于疱疹病毒,有较强传染性。患儿感染EB病毒之后可于口咽上皮细胞内大量复制,并可裂解细胞释放病毒颗粒。虽然机体免疫细胞可清除部分感染细胞,但也有部分感染细胞潜伏于B淋巴细胞内,可二次进入敏感细胞繁殖,释放病毒颗粒。有学者提出感染细胞和B淋巴细胞C3d受体结合之后可于患者体内增殖,此为引发异型淋巴细胞的主要机制。EB病毒主要发生于4岁左右小儿,为常见病毒性传染疾病[3-4]。常规检测时主要通过血清诊断是否感染,但疾病早期诊断符合率较低,本次主要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诊断。为提升疾病诊断符合率本次深入分析异型淋巴细胞出现原因、诊断效果、EB病毒浓度变化以及诊断注意事项,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3.1 异型淋巴细胞出现原因 异型淋巴细胞也可称之为Trrk刺激细胞以及Downey细胞,也为母细胞化后的淋巴细胞,当机体被病毒感染之后体内B淋巴细胞受体即可和进入机体的病原体、病毒结合,之后持续繁殖。复制过程中T淋巴细胞可对病毒识别,进而有效激发机体内抑制性T细胞增殖,且自身也会出现转化,继而引发细胞毒性效应。受刺激而产生异常增殖的T细胞、B细胞则会形成异型淋巴细胞[5]。此种疾病主要特征为胞体大且胞浆有极强嗜碱性。该细胞主要有三种类型:Ⅰ型为空泡型,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细胞体积中等,呈偏心状,胞浆内仅有少量嗜天青颗粒,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或呈泡沫状;Ⅱ型为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细胞体积相对较大,核形态并不规则,并无空泡;Ⅲ型为幼稚型,又称未成熟细胞型或幼淋巴细胞型,细胞体积不一但细胞核染色质十分细致。
3.2 异型淋巴细胞在EB病毒感染患儿疾病诊断时效果 有学者认为,正常人群血液内,偶有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且一般处于2%左右[6]。但在本文中却发现,正常人群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处于2%~6%之间。对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该指标于健康人群内也有较大波动,依据人体状况不同可出现较大变化,但均低于6%,因此可知其他学者研究和本文结果均有参考价值。本文结果显示:相比于健康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显著更高(P<0.05),主要处于2%~10%之间。对比可知,虽然健康小儿也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仅为个人因素,因此该指标始终处于合理水平;EB病毒患儿则由于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持续增殖,则会使得该指标显著高于正常指标。其他学者研究提出异型淋巴细胞在EB病毒感染患儿,病毒比值一般出处于2%~10%和本文结果一致[7]。总结可知异型淋巴细胞可用于EB病毒感染诊断,但需将该指标调整至6%之上。对比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异型淋巴细胞在EB病毒感染诊断中效果显著。由于病毒、机体免疫系统于患儿体内可相互作用,且病情属于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当出现EB病毒感染时可严重影响B、T淋巴细胞,同时也可使得患者出现一过性免疫缺陷,异淋增高,机体免疫抑制功能提升。当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提升至6%时则后面异型淋巴细胞已经有大幅度提升,且患儿出现各种并发症概率也会提升,为防止疾病恶化,需将疾病判定标准调整为6%左右,和本文结果一致。
对比EB病毒浓度变化时发现,该指标和异型淋巴细胞呈正相关,且不同等级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病毒浓度差异显著(P<0.05)。主要原因为随着患者体内EB病毒浓度逐步提升也使得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大量复制,因此可知该指标可有效反应患儿疾病状况。对比其他学者研究结果,EB病毒浓度和异型淋巴细胞之间为正相关,且可有效反应患儿疾病严重程度。
3.3 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方式 对检测方式分析时发现,由于外周血涂片检查过程中Ⅲ型异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较为相似,需认真区分。为有效降低此类问题影响,本次主要采用人工镜检,通过此种方式可有效降低误诊率。EB病毒感染后首先出现于咽部上皮细胞,临床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之后可通过B淋巴细胞将病毒传递至身体其他位置,诱发其他症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式检测咽喉EB病毒DNA时效果更准确,且多数感染患儿依然处于感染初期,并未引发淋巴细胞提升,可帮助医生早期治疗。但本次研究并未采用该方式检测,因此今后研究中可对不同检测方式进行探究。
综上所述,异型淋巴细胞和EB病毒为正相关关系,且可用于EB病毒感染患儿疾病诊断,选取有效检测方式进行疾病诊断时可帮助医生尽早治疗,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