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研究
——以宁夏M镇为例

2021-11-11 06:44丽,东
农业科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适应性移民

董 丽,东 梅

(1.宁夏大学 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2000年,中央提出对西部地区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宁夏是试点地区之一。搬迁对于改变移民生活方式,保护原住地生态环境,实现山川共济、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对于那些离开故土的移民来说,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子还面临许多挑战。因此,了解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完善生态移民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1 文献综述

生态移民是为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实现环境保护和减贫的双重目标,进行的大规模人口易地安置[1]。社会适应性又称为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科学新辞典》中对该词的定义为:“个体调整、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以适应社会条件和要求的过程。” 关于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1 心理适应性研究

心理适应是推动移民社会适应的重要力量[2],消除移民心理适应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不仅需要移民主动适应环境变迁,增强自我心理抗挫能力。还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支持,提升相关部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并提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服务[3]。

1.2 文化适应性研究

文化适应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必然产物[4],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文化适应程度可以直接影响搬迁成效,只有实现了文化适应,才能达到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5]。

1.3 经济适应性研究

经济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特征、生计方式、生活方式等。其中,不同个体的社会适应程度不同,个体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越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6]。

1.4 老年人适应性研究

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总体水平偏低[7]。通过关注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与社区参与情况可以促进老年人更好地适应迁入地的生活[8]。

1.5 社会适应性研究

安置地区、安置区位、安置方式、人际关系等是影响移民适应性的显著因素[9]。较之于集中安置、分散安置、自愿搬迁、非自愿搬迁对移民适应性均有影响[10]。

以上文献回顾发现,移民社会适应性研究除了从心理、文化、经济、老年移民、不同安置方式等方面开展外,还有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观念、职业、社会环境、政策影响等方面开展的研究。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从经济融入、社会关系融入、心理融入、后续发展潜力等方面设计调查内容,分析宁夏移民的社会适应性。

2 样本概况

M镇位于海原县西北部,距海原县城约80 km,距中卫市约90 km,面积约290.1 km2,3万余人。该镇从2009年开始筹备移民工作,目前共安置移民1 666户7 846人。M镇有4个较大的移民安置点,其中团结村搬迁人数最多为2 517人,泰和村次之为2 346人,川裕村1 994人,搬迁人数最少的是兴盛村989人。其中川裕村是4个搬迁点中唯一既有回族又有汉族居住的村落,其他搬迁村居民均为回族。

本研究的调研时间为2019年1—3月,共发放问卷206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问卷有效率97.6%;被调查者中男性100人,女性101人;回族152人,占调查样本的75.62%,汉族49人,占比24.38%。川裕村调查样本占43.28%,团结村、兴盛村、泰和村有效问卷数量占比分别为:25.37%、16.92%、14.43%。

调研样本中,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40.4岁;年龄段在20~35岁之间的最多,占总人数的39.3%,其次为35~50岁,占29.85%,50~65岁占21.89%,65岁以上占8.96%。

调研样本中,移民搬迁时间最早的为2010年,最迟为2018年。搬迁人数主要集中在2011、2010、2012年3个年份中,分别占32.34%、25.37%、19.90%,其他6个年份占22.39%,数量相对较少。

调研样本中,51%的移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29%的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为13%,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仅为7%。将样本按民族单独统计分析发现,汉族中高中学历占比为16%,回族中高中学历占比为9%。汉族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为8%。回族占比5%,汉族高中及大专学历的占比均高于回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汉族占37%,回族占44%,低文化程度的占比回族高于汉族,较高文化程度的占比回族小于汉族。

3 M镇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3.1 生态移民经济适应状况

本文将从移民搬迁前后职业类型转变、对家庭收入增加的信心以及生态移民的发展需求3个方面,了解生态移民的经济适应状况。

3.1.1 职业类型的变化 职业类型决定了移民收入来源,对其经济适应有直接影响。调研发现,搬迁后,移民的职业类型从单一转向多元;搬迁前,生态移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收入占53.2%,而搬迁后则以打临工为主,务工收入占27.4%;搬迁后,移民在工厂或企业打工的比例较搬迁前上升了7.9%,做生意的比例上升了5%,在饭店超市等服务性行业就业的比例上升了2.5%,搬迁后从事其他或者无职业的比例上升了5.4%。

3.1.2 对提高经济收入的信心 生态移民对于经济收入提高有信心,说明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48%的移民对今后提高家庭收入有信心,35%的移民信心一般,17%的则没有信心。

3.1.3 发展需求 34.33%的移民认为,收入不稳定是他们搬迁后面临的最大问题,28.36%的移民认为就业困难,23.88%的移民认为缺乏技术,其他困难体现在住房、教育、医疗、生产、婚丧嫁娶、信息等方面。

3.2 生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状况

社会关系适应包括邻里关系满意度、社区参与、时间安排、与人往来情况等方面。

3.2.1 邻里关系满意度 34.8%的移民对搬迁后的邻里关系非常满意,42.3%基本满意,21.4%认为一般,只有1%的对邻里关系不太满意,而对邻里关系非常不满意的只占0.5%。因此,总体看,移民的邻里关系较好,与邻居之间的往来频繁,相处融洽。

3.2.2 社区参与 生态移民社区参与程度较低,经常参加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的移民仅有12%,偶尔参加的有39%,从未参与的占样本总数的45%。

【案例1】:杨某,女,50岁,回族,2012年搬迁。“一般村里开会啥的也不去,有啥好处也落不到我们,去了也没用,我们又不是啥有头有脸的人,去了也没意思,把自个家的事操心就行了。大队里有时候也会组织培训,像撒绣花、做饭有时候不忙也去呢,有些想去也去不成,不识字么,咋培训?”

3.2.3 闲暇时间安排 移民的闲暇时间主要在冬天。女性闲暇时间会选择刺绣、聊天、照顾孩子、看电视、玩手机、广场舞等作为娱乐活动;男性会选择打麻将、打牌、出去闲逛、玩手机等打发时间。

【案例2】:马某,35岁,女,回族,2013年搬迁。“闲的时间就绣花,做几双鞋垫,接送学生娃娃,做饭收拾屋子。啥都弄好了,就在微信上和亲戚打个视频,捣鼓捣鼓手机,看看电视” 。

3.2.4 与当地人来往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34.8%的移民经常和当地人有来往,42.3%的偶尔与当地人有来往,22.9%的与当地人基本不来往。

3.3 生态移民心理适应状况

心理适应是指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尽快适应新环境,处理好复杂、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他(她)的心理适应性高低有很大关系。本文从项目满意度、对迁出地的感情、搬迁后的心情变化、心理安全感等方面研究移民心理适应状况。

3.3.1 项目满意度 调研结果表明,移民对移民项目满意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用水用电、信息、帮扶政策等方面,不满意突出表现在住房和耕地方面。

【案例3】:马某,男,63岁,回族,2012搬迁,家庭基本情况: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一家6口一起生活,分房3间共54 m2,自己建房2间,6亩地。“我们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住在政府盖的两间房,感觉最不好的就是这个住房问题,祖孙三代挤在一个院子,孙子孙女越来越大,住就成了大问题,分的那几亩地也没见,一年差不多一亩地给340元左右,说的是一个人一亩二分地,分下来也不知道够不够,我们小孙子是在这边生的,那个小崽子就没有分上地。刚开始一点都不适应,住了这几年了,感觉好多了,但还是想回去,那边的路不好,那个地还能种,年年回去老家种些糜子、谷子、洋芋、麦子啥的,一年能成几年都不买粮了,一家子就靠小儿子在外面挣钱,我们老了干活也没人要,搬过来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心里也不踏实,没有在山里待着自在。”

3.3.2 对迁出地的感情 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对原居住地非常怀念的占45%,有些怀念的占46%,不怀念的仅占8%。整体看,至少有91%的移民对原居住地有着怀念之情。在询问是否愿意搬回老家时,则有64%的移民愿意留在当地,不愿意回老家,22%的移民有强烈的搬迁回去的意愿,14%的移民表示自己也不清楚是留是走。

3.3.3 搬迁后心情变化 调查发现:27%的移民觉得搬迁后的自己心情好很多,33%的移民认为比搬迁前好一些,28%的移民认为和以前差不多,2%的移民认为搬迁后自己的心情差了很多,10%的移民认为心情没在老家居住的心情好。

3.3.4 心理安全感 搬迁后的移民表现出不安、心慌、失眠、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说明移民的心理安全感不强,直到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就会有所改善。

【案例4】:李某,女,35岁,汉族,2012年搬迁。“刚搬来的时候特别不适应,待着不舒服,晚上睡不着,一天感觉心急的,现在生活了几年了,觉得也适应了,生活圈子就这么大,除了一起干活的经常打交道,其他以前的邻居都没搬在一起,也很少联系了,新的邻居就打个招呼,都忙的出去挣钱的呢。这边的人都出去打工,不像以前农闲的时候还经常串门,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挣钱。”

M镇生态移民社会适应调查发现:①经济融入中:搬迁后,移民的职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移民对提高家庭经济收入的信心不足。②社会关系融入中:移民对邻里关系满意度高,社区参与程度较低,闲暇时间安排单一。③心理融入中:生态移民对迁出地有较深的怀念之情,但想搬回去的只占少部分,整体而言生态移民搬迁后的心情变得更好,逐渐适应当地的生活,愿意在当地居住。

4 M镇生态移民社会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4.1 模型

为了解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如下多元回归模型,其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y代表移民社会适应能力,x代表影响移民社会适应性的因素。

4.2 变量说明

4.2.1 自变量 自变量从移民个人基本特征、经济融入特征、社会关系融入特征和心理融入特征4个方面设置,这些指标的情况已在上节中进行了分析,其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自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1)移民个人基本特征指标分析:个人基本特征有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口数量、房间数量、耕地情况、搬迁时间、搬迁距离等变量)10个指标构成。

2)移民经济融入特征指标分析:经济融入特征指标由搬迁后从事职业类型和对家庭收入提高2个指标构成。

3)移民社会融入特征指标分析:社会融入指标包括与原来村子移民来往变化、与现在移民村子中其他地方搬来的移民来往情况、搬迁后与亲戚往来变化、搬迁后的邻里关系满意度、和本地人的来往情况、对本地人对移民的态度的自我感觉、搬迁后的交往范围10个指标构成。

4)移民心理融入特征指标分析:心理融入包括对原居地感觉、自我归属感、自我感知本地人将移民视作哪的人、搬迁后的心情变化、总体上生活变化、是否想要搬回老家6个指标。

4.2.2 应变量 应变量y代表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是经济融入、社会关系融入和心理融入三者的综合反映。为得到综合的社会适应性值,需要根据熵值法计算出移民在经济、社会关系、心理3个方面的适应性权重,计算出每个样本的适应性得分,进行综合即为应变量y,其取值从低至高打分(0~5分)。熵值法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权重,是一种客观赋值方式,熵值越小,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信息量越多,在综合指标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熵值法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评价结果主要依据客观资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过程略),熵值法计算的结果见表2,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主要集中在比较不适应和适应性中等,占比分别为32.84%、30.85%,非常适应的仅占2%,非常不适应的占比达到了13.93%,比较适应的占比20.40%。

表2 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程度分布

4.3 结果分析

为修正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采用R语言软件对方程进行逐步回归,将那些贡献小、不显著的变量从模型中逐步剔除,最终得到那些作用显著的变量回归结果(表3)。

表3 多元逐步回归结果

4.3.1 移民个人特征回归结果 民族特征对移民社会适应性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说明少数民族移民社会融入感低于汉族。家庭人口数越多,适应性越差,可能的原因是家庭人口越多,搬迁后经济负担越重,住房负担越重,所以搬迁整体感受不佳。

4.3.2 经济融入回归结果 搬迁后的就业形式对移民整体社会适应性影响不大,而家庭收入提高的信心对其社会适应性有很强的相关性。

4.3.3 社会关系融入回归结果 与原来村落的往来情况和自我感知本地人对待移民的态度与社会适应性为正显著关系;邻里关系满意度和搬迁后交往范围的变化对移民社会适应性呈现极显著的正向关系,即邻里关系满意度越高、搬迁后交往范围越广,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越强;与本地人交往情况和移民社会适应性呈现极强的相关性。其他变量的影响则不大。

4.3.4 心理融入回归结果 移民愿意继续居住对社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不愿意继续居住移民的社会适应性低;对原居住地的感情、归属地认同感、自我感知的当地人的态度、搬迁后整体心情变化与移民社会适应性程度呈极显著关系,其中对原居住地的感情对移民适应性为负显著性,表示对原居住越怀念,其适应性越低。其他几个相关因素,如把自己当作本地人、觉得本地人对移民的态度越好、搬迁后心情变得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越强。搬迁后的生活总体水平对移民适应性有极强的显著性。

5 政策建议

5.1 提高移民素质,减少其政策依赖性

调研样本均为政府组织搬迁的移民,搬迁后对政府的依赖性大,政策有不周全的地方就会引来不满。而要使移民更好融入当地生活,不仅要依靠政策帮助,还需移民自身努力,减少对政策依赖性,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不断融入当地生活。

5.2 鼓励移民创业,提高其经济适应性

不同移民接受了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如针对妇女的刺绣针织培训、针对青壮年的铲车、挖掘机培训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移民发展意义重大,除了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外,移民还获得了就业信息和渠道,使收入提高成为可能。

5.3 发挥社区优势,提高移民社会适应性

由于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不熟悉而导致了疏离感,影响了其社会适应程度。为此,社区可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通过举办社区活动,提高移民的社区活动参与感,增进移民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其他社区共同举办活动,创造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机会,扩宽搬迁后的交往范围,这样有助于移民更好更快地融入搬迁后的生活。

5.4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提高移民心理适应性

提高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还要从心理层面关注移民群体的心理需求,及时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能够有效的减轻移民搬迁后的不适感,让移民感受到更多的暖心关怀,提高移民心理融入感。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适应性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天然气管道掺混输送氢气适应性研究进展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内陆移民(外二首)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纽带
温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