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
(福州第四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9)
教育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历史“本真”教学主张来自教学实践,又高于教学实践。它是实现历史价值的正确导向和价值判断,是历史教学目标的追求。
“本真”教学立足历史学科的特点与教育功能,渗透课程改革新思想:一方面强调历史教学要渗透学科思想与方法,把握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内涵;另一方面强调改革教学方式,注重“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强调课堂学生主体性,追求对话教学,在对话中渗透“本真”教学主张,在对话中学会辨析与思考,在对话中获得感悟与启示。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6 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中要求是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重要节点。[1]本节教材主要是由“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和“其他航路的开辟”三个目构成。笔者为了突显课改新理念,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全球文明链接”为主题,将“本真”教学渗透到教学主张,用“变化中的世界地图”引出15-16 世纪之交“世界航路的变迁”;再借用《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财富的描绘,以“诱惑中的东方财富”导出“探寻中的世界航路”;再从“争议中的人物评说”,最后导出“链接中的全球文明”,三个环节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将教学设计与教学主题融为一体。
导入引用一张图片——山间的清泉,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描述内心的感受,有人说清澈,强调山泉的纯净;有人说舒适,凸显山间的静美;还有人说空灵,仿佛听见了山间的鸟鸣;闻到山间清新的空气、淡淡的花香;尝到山泉的清甜,忘却城市的喧嚣,以愉悦的身心融入山间,融入大自然。
历史学习就如同山间的清泉——透过表象寻找表象背后隐藏的真相,再从真相中去揭示事物发展的“本真”。
在回顾总结时,教师引用了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告诉我们,“学史”始于“求知”,“求知”进而“求智”,“求智”重在“求真”,“求真”务必“立德”。历史学习不仅传授的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学做“本真”的人,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本节教学设计以“本真”教学主张,采用首尾呼应、前后交融的形式,将“本真”教学主张、历史教育功能与教学设计有机融为一体,让“本真”教学主张更好地指导教学设计,引领课堂教学。
教师用史料、图示创设问题新情境,以若干小问题组成问题链,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比较分析理解事物发展与变迁。
[问题一]观察三幅世界地图(如图1),指出人类视野的变迁?教师提示观察地图要关注时空变化,从时空变化中找出其中差异,增强学生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图1
图1《圣经》宣扬的三叶草地图,它将世界分为三块陆地,陆地长满三叶草,三叶草是欧洲常见的一种植物,可见三叶草地图或许就是以欧洲为中心,此时的世界还没有“洲”的概念;图2 是15 世纪葡萄牙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人们开始从不同视角来审视世界,这时的世界已经出现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三大洲的轮廓,有了“洲”的概念,此时各洲之间是相对隔绝、孤立的,大家不知道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人类对世界认识是局限和片面的;图3 是16 世纪的世界地图,地图不仅呈现欧亚非三洲版图,而且还出现了美洲新大陆,15-16 世纪之交的新航路开辟,不仅打破了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而且哥伦布还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通过三张地图比较分析,勾勒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由抽象到具象、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统一,不仅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理解能力。
[问题二]观察变化中的世界航路(如图2),比较新旧航路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从新旧航路的起点、路线、终点进行对比,并概括出两者的概念。所谓传统商路是指从元朝大都出发或印度卡里库特出发,经海路或陆路前往中亚和西亚,最后到达欧洲;而新航路是指15-16 世纪之交,从西欧出发,由海路到达美洲和亚洲的商贸之路。
图2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利用地图,让学生通过时空差异的比较推导历史概念,这是历史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新旧航路概念的准确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理解能力。[3]
[问题三]为了加深学生对探寻世界航路的全面认识,教师让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案地图中绘制出不同时期开辟的航路。然后,教师用手机将学生绘制的路线图拍照上传到希沃白板,学生互评、教师点拨修正。
通过路线图的绘制可以知道,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下,早期航海家们先后开辟了东线和西线的航路。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家也开始向北、向南探寻新航路,如北线的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法国的卡蒂埃到达了拉布拉多半岛;南线的英国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合恩角;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他们开辟了通往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于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航线先后出现,实现了全球海路大互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通过学生动手绘图,将分散的世界链接成一个整体,随着世界物产大交换,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了。全球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它把世界链接起来,人类文明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文明走向全球文明,开启人类文明的新征程。
运用图示阅读、分析比较,可以提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的时代背景,能更好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前因后果和历史意义;通过比较概括新旧航路的概念,帮助学生在理解历史概念基础上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航路的绘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客观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15-17 世纪通过大批的航海家的探险,这批航海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哥伦布和麦哲伦。
然而,在1992 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 周年之际,世界对于哥伦布评判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发达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或要沿当年的路线再次航行,或准备在所到之处立碑纪念,以表彰哥伦布伟大的历史功绩。而美洲印第安人却对哥伦布发起了严正的谴责和声讨,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1992 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法律系还专门设立法庭,对哥伦布进行缺席审判,最后以哥伦布犯有谋杀罪、种族灭绝、国际恐怖主义等罪行,判处350 年。
无独有偶,在菲律宾宿务岛上就立着这样一块双面碑,石碑一面刻着“1521 年4 月27 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2 年9 月6 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石碑的另一面则刻着“1521 年4 月27 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侵略者的第一位菲律宾人。”石碑的两侧还立着麦哲伦和拉普拉普的纪念碑,一块石碑双面刻着这样一对敌人,是同样受人尊敬的两个对手。
[问题四]为什么称他们是一对值得尊敬的人呢?
双面碑的一面是纪念麦哲伦的墓碑,以纪念他的船队实现第一次环球航行,表彰其探险勇气、无畏精神,受后人敬仰,而石碑的另一面是纪念菲律宾击退欧洲入侵者的第一人拉普拉普,以表彰其抗击殖民者的勇气与精神,由此可见,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一分为二,辩证地评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们在美洲、亚洲等犯下的滔天罪行,他们残杀印第安人,掠夺财富,被称为殖民地的强盗。
[问题五]在看清殖民者残暴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另一面?(如图3)
图3
观察哥伦布大事年表和麦哲伦船队在太平洋上的艰苦生活的材料,分析航海家们哪些品质精神值得借鉴与学习?
从哥伦布的生平和麦哲伦船队的艰辛历程,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一群富有梦想的航海家,为了心中的梦想,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这种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人生格言也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并非一蹴而就,只有抱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努力拼搏,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航海家们的努力,打开了欧洲通往世界的大门,他们成为欧洲的英雄。
通过典型史料分析,既培养了学生史料辨析、历史解释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用多维视角来审视历史人物,加深对历史人物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理解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既有可歌可赞的一面,也有阴暗黑恶的一面。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理性,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学会用唯物史观来辩证分析、全面理解。[4]
总之,历史“本真”教学是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通过历史学习,人的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学会求真知、办真事、悟真理、成真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认知和国家认同,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个有品德、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的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