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一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患者除酒精及其他明确损害肝的因素外造成的肝内脂肪沉积过多,该病与遗传型代谢性肝损伤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有关,其好发人群为喜食高热量食物和缺乏锻炼者[1]。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通常情况下血脂较高,生活习惯较差,针对该病病情的改善,临床上建议患者改变其生活方式,以达到减轻病症的目的[2]。故本研究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7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其进行行为干预模式护理,旨在探究该护理模式对该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脂指标水平的影响,现将本次探究所得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将回顾性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本院确诊的7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8~66岁,平均年龄为(57.01±3.26)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50±1.04)年;糖尿病13例,冠心病6例,代谢综合征1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9~65岁,平均年龄为(56.97±3.24)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3.53±1.05)年;糖尿病14例,冠心病7例,代谢综合征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CT检查,患者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1;体脂肪健康指数指数(BMI)>28 kg/m2;饮酒折合酒精量每周<40 g;肝脾肿大、肝区隐痛者。
排除标准:自制力较差者;外病毒性肝炎严重者;肝脏损害严重者;在本研究开展前15 d内使用过瘦身、减肥药物。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为患者制定减肥运动和饮食;(2)每日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测,控制、维持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观察组采用行为干预模式进行护理。(1)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调节患者身体代谢,注重合理膳食和规律运动,戒烟戒酒,少食煎炸等油类含量高的食物,饮食上选择脂肪相对较少的肉类,每日摄入500~1 000 g新鲜蔬菜,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矿物质。(2)对患者的运动进行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运动计划,年轻人可选择运动量较大的运动方式,如篮球、游泳、马拉松;中老年人以低、中强度的运动为宜,如快步行走、太极拳、打羽毛球等,每周运动次数需>3次,每次运动时间需>30 min,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后注意放松肌肉。(3)对患者每天的睡眠时间进行干预: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每晚11点前需上床睡觉,睡眠时间在8~10 h之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患者需调节自身心理状态,遇事保持心平气和,控制情绪。(4)定期对患者肝脏、血脂、BMI进行检查,以了解行为干预模式对患者肝脏、血脂、BMI的影响。
两组患者的护理时间均为28 d。
(1)护理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化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MI水平[3]:将两组患者的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正常指数:18.5~24 kg/m2,消 瘦:BMI<18.5 kg/m2,超重:BMI>24 kg/m2且<28 kg/m2,肥 胖:BMI>28 kg/m2。(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健康行为: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4](HPLP)评估患者的运动、进食、睡眠,单项分值为1~4分,若患者得分≥3分,则代表患者规律运动、科学膳食、睡眠充足。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TC、TG、HDL-C、LD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TC、TG、HDL-C、LDL-C水平比较(±s )单位:mmoL·L-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TC、TG、HDL-C、LDL-C水平比较(±s )单位:mmoL·L-1
组别 例数 TC TG HDL-C LDL-C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5 7.85±0.53 4.32±0.42 2.58±0.30 1.33±0.25 0.82±0.16 1.30±0.08 4.08±0.36 3.00±0.38观察组 35 7.82±0.51 4.05±0.40 2.55±0.28 1.18±0.21 0.80±0.15 1.36±0.10 4.06±0.34 2.73±0.41 t 0.201 2.332 0.374 2.303 0.462 2.341 0.201 2.424 P 0.073 0.019 0.068 0.021 0.060 0.018 0.073 0.015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BMI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BMI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MI水平比较(± s )单位:kg/m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MI水平比较(± s )单位:kg/m2
组别 例数 BMI水平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5 30.13±1.52 27.00±1.30观察组 35 30.15±1.54 26.05±1.27 t 0.052 2.613 P 0.091 0.014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规律运动、科学膳食、睡眠充足的人数均多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健康行为比较[n(%)]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提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可降低其血脂水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由于自身肝细胞脂肪沉积较多,故在一般情况下,患者多数伴有血脂升高,而血脂升高的原因除遗传性因素外,大多源于食物中脂质成分的增加。目前主张患者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行为,以使转氨酶恢复正常,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该病,但患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极易导致肝功能再次异常,病情反复[5]。血脂的主要成分包括TC、TG、HDL-C、LDL-C等,是代谢人体生命细胞中的重要物质,行为干预通过调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饮食结构,减少其体内的脂质,从而降低TC、TG、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达到控制血脂、减少肝细胞受损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BM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行为干预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体脂。研究表明[6],运动可提高人体脂蛋白酯酶活性,加速脂质的运转、分解、排泄,对调节人体的脂质代谢具有积极影响。行为干预模式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督促患者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 min以上的运动,有助于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培养其日常运动的习惯[7]。同时,行为干预模式还会定期对患者的BMI水平进行检测,以评估患者的运动效果,为患者改善病症树立信心,增强被护理的依从性。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规律运动、科学膳食、睡眠充足的人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表明行为干预模式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日常行为。科学膳食的原则为食物多样化,营养搭配均衡,长期进食热量高的食物或素食皆会导致脂肪肝的形成。食物热量过高会导致机体能力摄入过剩,而过剩的营养物质会转化为TG储存在肝脏内;而长期食素会导致人体缺少蛋白质摄入,造成转运脂肪障碍,使脂肪在肝内堆积,由此可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科学膳食十分重要[8]。但除科学膳食外,患者还需消耗体内脂肪和能量,通过每周规律运动尽可能的消除肝内脂肪,同时保持充足睡眠,形成健康行为,以减轻肝脏负担,恢复肝脏的正常代谢。
综上所述,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行为进行干预,能加速脂肪代谢,有效控制患者体内的血脂含量,对缓解该病病情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