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飞向太空的壮丽征程

2021-11-11 02:27杜树
金秋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天宫中国航天神舟

※文/杜树

“两弹一星”世界瞩目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

中国航天创建60余年来,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随着未来中国对重型火箭、无毒无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运输火箭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中国进入空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将越发轻快。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作出战略决策,自主研发核武器。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响应党和国家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运载火箭升级换代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

一组数据显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1个100次发射历时37年,成功率93%;第二个100次发射仅历时7年,成功率98%。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到不到20天。这表明我国火箭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制模式开启信息化时代。

近年来,从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试运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空间实验室阶段“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既定任务目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

长征火箭已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

探索“星空奥秘”

中国航天对“星空奥秘”的探索,捷报频传。

——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并成功返回;

——暗物质卫星“悟空”在轨一年多,探测到黑洞爆发等多项发现,未来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启人类在空间尺度上的量子科学实验,为未来在外太空开展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检验做好了坚实的技术准备;

——2016年9月15日,中秋之夜,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顺利升空。此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空间冷原子钟、探索空间微重力和强辐射条件下生物生长规律等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圆满完成。

2017年6月,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飞入太空,可以观测黑洞、中子星和伽马射线暴等爆发活动天体。面向未来,中国人对“星空奥秘”的追问永不止步。未来中国计划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基于X射线属性特征、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能量与空间分布等的科学探测将进一步深入,在空间科学探索中中国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让“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成为现实”,惠及国民经济、百姓生活。

一杯滚烫的开水,倒进杯子不一会儿就变成温水,口感适宜。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一款快速调温杯悄然走红。别看只是一款小水杯,却与我国不久前发射的“快舟”火箭使用了同样的航天相变材料技术……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一大批“高精尖”航天科技悄然“幻化”成各类便民福利。

从北斗导航系统到“天眼工程”高分专项,再到实践十三号高通量通信卫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为大家绘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撑的美好生活画卷:不论身在何方,“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帮你知天象;万米高空的飞机里上网、打电话也不再是梦想。

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航天成果转化成效初显,有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飞向太空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是不载人试验性飞船。这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首次研制型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飞船搭载一些农作物种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等品种以及甘草、板蓝等中药材。

神舟二号至神舟四号,飞船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回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神舟六号载送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圆满结束中国首次“多人多天”特点太空旅程。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经两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神舟八号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该卫星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首获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2017年1月9日,嫦娥三号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天问一号

嫦娥四号探测器,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天宫二号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试看未来的中国航天,中国载人空间站呼之欲出,航天“神剑”将筑牢国家安全之基,航天探测器将飞向更加深邃的太空,军民融合将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在2021年这个特殊年份,我国航天事业将再次实现大丰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猜你喜欢
天宫中国航天神舟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天宫出差乐趣多
天宫之眼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
神舟十一号与
中国航天
天宫二号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