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纯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鉴于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直接走入社会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过一个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基础上,再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各类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进行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剿匪
建国初期的剿匪
到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胜利,新解放地区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国营经济得以建立并起到领导作用,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利用、限制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人民民主政权更为巩固。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耕者有其田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问题的一个光辉的成功典范,中国社会也因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一五”计划在通过时已执行了两年半时间,是“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其主要任务之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之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1951年五六月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粗线条的试编。1953年6月,国家计委结合苏方意见和援助情况,对《五年计划轮廓草案》进行了初步总结和修改。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至此,“一五”计划历时四年、五易其稿,终于编制完成。1956年中国第一家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中国第一家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也超额完成,使农业粮棉生产居世界首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第二位,并为中国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汽车制造
1953年至1957年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重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5.4%。基本建设方面全国完成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一万多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粮食产量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美国操纵英、法、日等36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的政策,中国政府则采取扩大对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贸易的对策,西方国家所禁运的各种战略物资,转为大部分从苏联等国家进口。所以当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掀起和平竞赛大潮时,中国也没有出现例外地裹挟其中。
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源自列宁在1917年9月写的《大难临头,出路何在?》。斯大林在1931年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1958年11月,苏联提出了更迅速地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发展国民经济七年计划,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1959年宏伟的经济“跃进”计划。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和平竞赛大潮的发展,中国的“大跃进”运动也随之发动。
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一时期带有“探索”和“曲折前进”两大特征。1962年1月召开的有7000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1961年至1965年进行了5年国民经济调整,使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欣欣向荣景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要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次大会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明确了主要任务,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五反运动
公共食堂
建国初期的公路建设
建国初期的铁路建设
这一时期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也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经实现原油的全部自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这期间依靠农村集体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灌溉、发电、拦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通讯网络延伸到农村,94%以上的乡通了电话。从1949年8月至1955年11月,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共计1536名高级知识分子从海外回国参加建设,促进了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和国防科学技术极其显著的进展。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国先后两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从而打破了国际上的核垄断。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对于这个时期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科技进步,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十年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宁夏、青海、新疆等第一次通了火车。这一时期在惩治贪腐、反对封建迷信、扫除文盲、教育事业、发扬社会主义新道德、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出现了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一批为人民利益艰苦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
浙江省农村"农业学大寨"开山劈岭
1956年,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送喜报
1956年,农民代表向毛泽东送报喜信
开河修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虽然曾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当时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毕竟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实践的经验很少。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进,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难免走弯路、出现失误。正因如此,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必须使生产关系的变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必须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等等。邓小平同志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进行的探索,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