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杜甫研究综述

2021-11-11 23:16范书宇
杜甫研究学刊 2021年1期

范书宇

2020 年的杜甫研究呈现多面开花的态势。杜诗文献的辑校、杜诗文本的解读依旧是基础工作,新热点和杜诗学经典论题皆产生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诗史”依旧是关注的核心之一。方法与视角多维化,传统方法和新理论交叉使用,文史互证、文学与地理、日常生活研究、美学理论、杜甫与艺术文物等为学者所注意,而一些现当代研究大家的研究方法也为后人所总结、整理。在这中间,对杜诗版本流传系统的反思及探索,对“诗史”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关联的剖析,都彰示着杜甫研究在批判性反思中前进。2020 年杜甫研究的论著约500种,以下从杜诗及杜甫研究、杜诗的文学接受、杜甫的多维影响三个层次展开叙述。

一、杜诗及杜甫研究

杜诗研究是杜甫研究之基础与核心——正确辨析杜诗文本并进行合理阐释,进而了解杜甫的性情,理解杜甫诗歌实践中的创作观念。千年来积淀了丰硕的杜诗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许多疑问。2020 年杜诗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皆广受关注,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果。以下将从杜诗的创作索考和内容辨疑、体式技法、文本解读三个方面来整理2020年的杜诗研究,并在此后概述有关杜甫的研究。

对杜诗的创作索考及其文本内容的批注,是杜诗学的核心。自宋以降,杜诗的研究群体庞大而不绝,论述成果蔚为大观,然而某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致因循往复,乃至相互剿袭,难以辨解,2020年相关研究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杜诗作品的创作情况,包括真伪、作地、系年、编次等问题,会对杜诗的理解产生影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杜诗文献、史料、诗歌内容、审美风格等多方面进行讨论。如刘泽华对《游龙门奉先寺》编次的判定,否定了此诗“以情系年”的合理性;相较之下,吴怀东对《江南逢李龟年》的补证,则是从诗歌意象及审美反应方式的角度补充论证了杜甫创作的可能性。显而易见,文献和史料是基础,而藉诗歌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判定则须审慎,后者要求建立在对诗歌的充分理解基础上。其次,是关于诗歌具体内容的辨疑。诗歌语言的凝练与跳跃带来了美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解的困难。这些问题一部分需要采取文史互证的方法,结合历史事实与制度、地域风俗、杜甫生平、名物、语言等多方面的材料,如“京师皆骑汗血马”之主体、“海胡舶千艘”之海胡等问题;另一部分,如“砚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之释义,还需要综合对诗篇的整体理解和杜诗的综合认知,合理地揣摩句意并理解文章情感,避免管中窥豹,以蠡测海。如此,才能从接受者的角度变“隔”为“不隔”,正确解读字句含义,进一步赏析杜诗的艺术特色。

杜诗兼备众体而自铸伟词,具备高超且多样的技巧,堪称“集大成”者,为后人所推崇并学习。2020 年对其技法的探讨,首先集中于诗歌体裁。杜甫的七律,合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是这一体裁成熟的标志。2020 年相关研究即有对杜甫七律结构方式的论析,对拗体七律的韵律学考察。此外,还讨论了五句体与连章诗、乐府诗、歌行体、五排等体裁,而探讨角度也囊括了体式源变、内容特征、体类审美风格等。其次,是对杜诗语言的分析。杜甫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于诗歌语言的打磨上投入精力颇多。2020年相关研究或对杜诗用字艺术作总结性论述,或对杜诗语言创新加以探析,具体展现为口头语入诗、用典繁富、双声叠韵对的活用等。不止于此,杜诗语言的创新亦是参与了诗歌语言生成与演变的进程,如丸井宪认为杜诗使“漂泊”二字成为后世习用的双声诗歌语汇。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到了杜甫的诗学思考、《秋兴》中的叙事结构特征等问题。

此外,通过对杜诗文本的解读,还产生了对杜诗思想情感及审美的分析,诗歌史视野下关于杜诗承变与特征的论述,以及杜诗的分类问题。具体文本的审美意蕴中经常包含着特定的情感特征,诗人的情感通过与诗歌传统的结合,最终呈现为特定的审美意象或风格,从而生成新的审美范式。杜甫的生命已经融入其诗,故而对杜诗文本空间的探寻切忌浮于表面,需要注意那些幽微而复杂难言的情感和思想,并探究这些情感生成的机制和原因。如戴伟华认为,《早朝大明宫》《饮中八仙歌》两诗皆承载了杜甫对盛世的记忆与回想,而在文本背后又呈现为与现实景象的重叠。这些对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记述与追忆,展现了杜甫个人乃至部分文人群体共同的历史记忆。至于诗歌史视野下的杜诗分析,覆盖了特定诗篇的体类渊源与变化,杜诗与他者的比较,以及杜诗与时代诗风之间的双向关系。这些文章的切入角度或微或巨,然而宏观的论述毕竟以微观的文本为基础,微观的分析亦无法脱离对杜诗的整体感知。这些论述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不仅要熟谙杜诗文本,更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学鉴赏能力、掌握更多维的分析工具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至于杜诗的分类及其研究,则具有十分多样的诗歌内容分类方式,如边地诗、秋天诗、战乱诗等,同时,对杜诗的分类需要注意其合理性。

杜诗中蕴藏了大量的杜甫生平事迹信息。关于杜甫的研究,主要包括生平踪迹、生平交游、生活场景及杜甫相关遗迹四个方面。前人对杜甫的年谱及传记著述颇丰,但其中仍有许多模糊之处。2020 年相关研究考索了“早充观国宾”、北上灵州被俘、疏救房琯、始客秦州、北征路线、入蜀路线、出蜀时间等问题。对杜甫生平交游的考察则包括杜甫与元结等人的交游,不仅广泛考察了存世文献,亦善于利用出土文献,特别是唐人的碑志,补充有效的信息。此外,2020 年相关研究还讨论了杜甫在华州、洛阳等地的居住生活,展现了杜甫不同时期的生活图景,兼而谈到了唐代文人的别业等问题。关于杜甫日常生活,可供挖掘的空间还比较多,由此牵扯到的历史问题亦十分广泛,还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索。至于与杜甫相关的遗迹,有杜甫曾途经的景胜地点与遗址,也有后人修建纪念杜甫的遗迹,这反映了杜甫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

二、杜诗的文学接受

杜诗多为后人所推重并学习,这一接受过程又推动了杜甫地位的提升。杜诗的文学接受首先体现为后人对杜诗的辑佚、整理及注解。自宋以降,辑杜、注杜者难以胜数,其中衍生了大量的版本。杜甫诗集的各种辑注,是今日所见杜诗的文献来源。做好杜诗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有助于追寻杜诗的原初面貌,廓清杜诗文本的复杂流传系统。

杜诗的文献研究主要分为版本整理和杜诗校勘。关于杜诗版本的整理,包括整体的文献梳理,如关于台湾地区所藏稀见杜诗手批本的提要叙录,亦包括对具体选本、钞本、注本的点校及考述。值得注意的是,后者不仅包含对非常见钞本、注本的考论,亦有对《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杜工部草堂诗笺》等知名注本的研究,涉及对注文真伪、来源的分析,对注本体类、特征的归纳,这些对于辨析杜诗版本的流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今年还出版了《六观楼读本杜诗钞点校》《九家集注杜诗》两部杜诗注本的点校本。杜诗版本的流传系统仍有待梳理,然而因袭杂取,真伪相间,复杂难辨,梳理工作具有相当难度。流传系统的复杂,校勘方法的多样,再加上对杜诗的个人理解不同,以及治学倾向的历时性差异,导致不同的校勘者会选录不同的异文,以致杜甫作品中今日尚存大量的异文需要加以判别,如杜诗《望岳》中“会当临绝顶”一句,便存在“临”“凌”之异文。对文献版本的辨考,对校勘方法的选用,都是杜诗校勘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校勘、注释的规范性。

模仿、继承于杜诗的文学创作,2020 年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个体的接受与创作,这一点以明清时期的诗人接受研究居多,二是群体及时代接受的整体研究。个体的接受,不仅包括诗体创作的模仿方式,尤其是近体诗的创作,亦以跨文学体裁创作的接受形式呈现。无论是何者的研究角度,在做文字、技法、体式的梳理之外,皆需注重由此产生的审美风格及内在精神,是如何与杜诗产生互动的,这经常与创作者的思想经历及时代背景有关。而整体研究的切入角度则十分多样,如接受史、地域特征、宗教文献、书写范式乃至出版物等,也包括以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读杜诗的接受,如“戏仿”说。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接受方式,即集杜诗。

第三类是诗歌评点和诗学构建的接受形式。对于杜诗艺术特征的剖析与概括,自唐已有,因而产生了数量庞大的评点文本。这些评语,常见者如“集大成”“沉郁顿挫”,对杜诗审美风格的解读,对这些概念的梳理和反思,于今日亦是不绝于耳。杜诗因其高超的诗歌技巧和丰富的诗歌内涵,往往作为诗歌典范而成为诗学理论构建的来源——或是由杜甫的诗句出发,升华成批评观点,或是藉由杜诗映证批评主张。由此形成了杜诗学范畴内的诗论观点,这些诗论也会被用作杜诗学视野下解读学习杜诗的工具。

“杜诗治疟”是一种特殊的杜诗接受方式。朱美禄著《杜诗治疟钩沉》一文梳理了杜诗治疟的文献和原理。从《树萱录》开始,许多典籍便已有杜甫诗歌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杜诗治疟成为一种文学母题,也濡化为一种民间信仰;而文学治疗在国外的心理治疗中已有大量的应用案例,凸显了学者的当代关怀,赋予学术以学者的生命价值。

三、热点论题

在上述归纳中,有三项论题在2020年得到了相对丰富的研究,故而摘列于下。

首先是“李杜优劣论”这一杜诗学公案。自元稹就已有关于李、杜优劣之对比,至于李杜为时人并称则要更早一点。实际上这种并举在李、杜诗中便已初现端倪,李、杜诗中关于李杜与扬马的隐性关联即是一种表征。此外对于李白与杜甫的文学地位,或是讨论其各自的文学书写及文学意义,或是对于“李杜优劣论”的辩驳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讨论不同个体、不同时期“李杜优劣论”背后的文学及社会现象。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学者注意从李杜集合刻的文献角度出发,扩大了“李杜优劣论”的论题意义,并且这种合刻的现象亦存在于域外文献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刊刻方式与文学观念,这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第二项是对于“诗史”这一长盛不衰话题的多方面探讨。“诗史”这一概念的出现,通常追溯至晚唐孟棨的《本事诗》,而自此“诗史”成为杜诗学的一桩公案,并且在后人的使用和讨论之下,衍生了更多样的指向。至于今日于“诗史”之反思,主要有两个倾向,其一是在杜诗学的指涉中分析“诗史”的概念产生、社会功用及审美特性,其二则将其置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之中,宏观考察这种肇自《诗》与《春秋》的“诗史”大传统,并以此补充杜诗“诗史”之溯源。2020年的相关研究,首先是对作为“诗史”之杜诗的研究,具体而言包括对杜诗整体之“诗史”内涵及特征的辨析,对杜诗具体作品之“诗史”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杜诗之“诗史”或“史诗”特征的审美性分析。其次,是对杜诗之外作品从“诗史”角度分析,包括对诗人个体审美风格和时代整体作品的分析,及其“诗史”观念的产生与内涵。上述两点之外,还有对“诗史”之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建构。这不仅因为杜诗具有丰富的“诗史”审美内蕴,“诗史”概念的使用产生了历时性变化,也与对叙事传统的反思与重构有关。

至于第三项则是一种研究角度及方法,即杜甫及杜诗与地理之间的双向互动,或者概括为“文学地理学”。杜甫一生命运多舛,曾寓居多地,与当地文化碰撞,空间的移动关联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感受的变迁,因而地域的迁移常常与诗风的变化有关。2019年11月3日,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2020 年11 月在浙江天台举办首届年会;此外这几年也举办了多次有关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提供了深化杜甫地理研究的契机。就今年具体成果而言,既有对杜诗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也有对杜甫和地域文化关系的探讨。上文提到的杜甫相关遗迹研究,也属于杜甫和地域文化双向互动的讨论。其中部分成果有意使用和反思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但是就如何更好地开拓杜诗地域研究,还有待深思。这离不开更多角度的切入、更多方法的结合,比如与历史记忆结合,亦可以多维深化文学地理学,探讨文学地理的审美化形成等。胡可先亦提到了可以结合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与简锦松先生唐诗现地研究的优长,走出杜诗地理学研究的新路径。

四、杜甫的多维影响

杜甫对艺术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杜诗的文学接受。在杜诗中就存在有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描写,如绘画、舞蹈、书法等,其中都包含了杜甫的艺术理解和主张。今年讨论杜甫与绘画者较多,如杜甫画论与诗学上主张的关联性问题。又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盛赞了曹霸的绘画成就,在这首诗的流传过程中诗史与画史发生了互动,杜甫的“文艺话语权”改变了曹霸在绘画史上的地位,颇有意味。此外,后人对杜甫进行了艺术演绎,产生了大量的绘画、书法、碑刻等作品。虚拟文艺中重构的杜甫形象、碑刻等艺术品上的杜甫形象、对杜诗意境的描绘等,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作为艺术品的美,也承载了更加丰富的文人旨趣。作为非纸本的文献,为杜诗学、艺术史乃至思想变迁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关杜甫、杜诗的名物及图像研究大有可为,接下来的工作不仅要展开对文物的保护与记录,也要探究文物背后的历史意蕴、文化观念,并且应当产生共时和历时的把握,和抽象性的审美认知。这与杜诗的本体研究相得益彰。

杜甫的域外接受研究亦值得关注,涉及区域主要为日本、韩国、美国。2017 年日本杜甫学会的成立及《杜甫研究年报》的连续刊行,推动了日本杜甫研究的发展。2020 年的杜甫域外接受及研究可以分为杜诗的本体研究,以及杜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杜诗本体的域外研究成果以日本居多,研究内容覆盖了诗歌真伪、声律技法的相关问题,也探索了文本和历史的关联,如杜甫、高适的制举诗歌特点,《春望》中“国破”的历史记忆等。日本杜诗注本津阪东阳《杜律详解》,也有相关注释研究出版。此外韩国期刊亦刊登有探讨宋代杜诗学中的“正变论”思想。而杜诗的域外传播与接受研究,国内、外学者皆有涉猎,成果也涉及了文本翻译、杜诗结集与传播、诗学影响等方面。杜诗翻译研究主要涉及英译研究。但是需要注意,杜诗翻译并非仅仅是单向的文本流动问题,杜诗翻译的历时性变化体现了文学观念的变迁,这与杜甫形象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杜诗传播过程中,翻译家个体在某些节点呈现出特别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翻译方法和原则的反思不断。杜诗的结集传播和诗学影响于日本与韩国呈现最多,如杜诗集的流传与体类分析,赖山阳、五山禅僧虎关师炼等人对杜诗的学习与模仿等问题。最近几年日本多有对杜甫研究学术史的整理与总结,如日本120 年有关杜甫的著作解题、日本年度研究集录。与此同时,学界也对一些现当代研究大家的杜甫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整理。

五、小结

2020年是较为特殊的一年,个体生命在与动荡和虚无碰撞的同时,也在私人界域内获得了有限的解放。足以慰藉的是,本年的杜甫研究依旧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杜诗文献的整理、杜诗文本的辨疑、经典杜诗学论题的讨论,都呈现出了细致的深入,而研究视角的多维亦提供了更新颖和深入的研究成果,也带来了批判性反思下的进步。在此,斗胆提出几点看法,以期杜甫研究得以更好地推进。第一,杜诗本体研究依旧是核心。杜诗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未得到妥帖的解释,这有待学者努力;而文本内容的辨赏,文本与历史的互动,今年出现了一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也依旧存在很多深入、幽微的空间值得探索。第二,杜诗名物与图像研究、杜甫的日常生活、杜诗版本的流传系统等,都具有开拓空间,这些问题在今年都呈现出一些优秀的成果。第三,藉由一些课题与学术活动的推动,一些热点问题,如文学地理学,出现了不少成果,但是其中部分论著的表述不尽如人意。所以对于热点问题勿追捧,而对于新潮的理论方法,也要注意使用的合理性。

注释:

①赵睿才、刘冰莉:《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作地系年考辨》,《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1 期;刘泽华:《试论〈游龙门奉先寺〉的编次问题——兼谈对该诗的理解》,《中国韵文学刊》2020 年第3 期;吴怀东:《杜甫作〈江南逢李龟年〉补证——兼论此诗之情感内涵》,《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②钟振振:《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十一)》,《古典文学知识》,2020 年第1 期;蔡鸿生:《唐代诗文证史札记—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生130 周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张金杰:《杜甫“意惬关飞动 篇终接混茫”新解——兼谈杜甫诗歌的审美追求》,《晋中学院学报》2020 年第1 期;胡绍文:《杜诗“乌鬼”考——兼谈注释对词义演变的影响》,《语言研究》2020 年第2 期;冷浪涛:《〈杜诗注解商榷 杜诗注解商榷续编〉指瑕》,《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2期;安天鹏:《唐人“招魂”风俗与杜诗“剪纸招我魂”新释》,《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③付兴林:《唐宋经典诗词的误读与正辩》,《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陈道贵:《再论杜甫〈游龙门奉先寺〉之“天阙”》,《文史知识》2020年第3期;萧龙:《“砚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探微》,《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2期。

④程章灿《五句体与连章诗——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体式发微》(《北京大学学报》2020 年第1 期)将《曲江三章章五句》的体式概括为五句体与连章诗,追溯了五句体的历史渊源,并以“章”的音乐渊源释义来界定杜甫的连章诗。赵继承:《杜甫七律诗的结构方式论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日]加藤国安著,张思茗译:《杜甫的“拗体七律”》,《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3期;郑佳琳:《论杜甫对酬赠对象的颂美之辞在五言排律中的新变》,《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1期;吴淑玲、颜程龙:《杜甫乐府诗的史诗性审美》,《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3期;吴淑玲、韩成武:《杜甫古体诗的体类特征》,《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6期。

⑤凌丽:《杜甫用字艺术探微》,《理论界》2020年第1期;陈岸峰:《诗圣的技艺:杜甫诗歌的创造性及其成就》,《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日]丸井宪撰,张淘译:《艰难昧生理 飘泊到如今——杜诗双声叠韵对新考》,《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3期。

⑥赵晓华:《论杜甫诗学思考的遣兴性质及其特点》,《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2 期;郝若辰:《心灵史的诗学技艺——杜甫〈秋兴〉中阻隔与联通的结构叙事》,《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3期。

⑦蒋寅《绝望与觉悟的隐喻——杜甫一组咏枯病树诗论析》(《文史哲》2020年第4期)分析杜甫在上元二年写作的一组咏枯病树诗,一变以往树木之咏的托喻方式,由寄托主体情志转向隐喻社会现实,折射出杜甫晚年思想的重要变化。管莉莉:《杜甫诗歌动物意象研究——以“马”“龙”“凤”为中心》,西藏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赵睿才:《杜甫诗歌中的灯烛意象研究》,山东大学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吴怀东:《杜甫“第一首长诗”为什么受到轻视——〈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探析》,《名作欣赏》2020 年第4 期;孙玉文:《谈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年第3期;戴伟华:《论杜甫乾元元年创作〈早朝大明宫〉〈饮中八仙歌〉的盛世记忆和现实情感》,《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6期;孙尚勇、赵国庆:《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笺证》,《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4 期;常雪纯:《论杜诗中“幽人”的文化性格与当代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4期。

⑧吴怀东《〈月夜〉与思妇诗的“脱胎换骨”》(《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1 期)论析了《月夜》诗的基本体式是师承了传统代言体的思妇诗,又借鉴了闺怨诗甚至宫体诗的某些手法。并且杜甫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表达的需要改造了思妇诗,将寄内、赠内诗的规则和经验嵌入思妇诗,将思妇诗转化为自己独有的亲情诗。孙悦:《从〈戏为六绝句〉看杜甫戏题诗之题“戏”》,《黑河学院学报》2020年第9期;李金坤:《杜甫〈秋兴〉八首与“悲秋之祖”〈九辩〉——杜甫对宋玉悲秋意识的承继与发展探微》,《云梦学刊》2020年第2期;张思齐:《从〈橘颂〉看屈杜的人格理想与文类贡献》,《大连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日]下定雅弘:《杜甫与白居易——兼论其创作技法》,《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4 期;张超:《杜甫、杜牧文学思想比较研究》,河北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钱志熙《论安史之乱前的杜诗对初盛唐主流诗风的承与变》(《社会科学战线》2020 年第6 期)认为杜诗与唐诗正宗之间存在一种正变的关系,此文将杜甫与初唐诗的关系概括为其与初唐词学体制造成的诗学风气的关系,即杜甫受这种词学体制诗风的影响;将杜甫与盛唐诗的关系概括为杜甫与盛唐基本审美风格(清新风格)的关系,即杜诗从作为盛唐诗主流的清新风格向具有突出个性的沉郁顿挫风格发展。这些层面其实也构成了杜甫与唐诗主流审美趣味的关系。论文所引出的杜甫与初盛唐诗风的合离、常变的关系,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诗史重要和关键问题。

⑨马旭:《杜甫入蜀之后的战乱诗》,《学术探索》2020年第11期;《杜甫边地诗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孙筱纯:《悲与兴——杜甫秋天诗研究》,山东大学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朱孟庭:《杜甫天灾诗析论》,《东海中文学报》2020年总第39期。

⑩师海军:《安禄山的军事布局与杜甫北上灵州被俘事考论》(《甘肃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认为杜甫北上灵州可能被安禄山派往朔方地区招诱的阿史那从礼部所俘。根据当时背景分析,杜甫《塞芦子》一诗当为杜甫被俘押往长安当年所作,不可能作于次年。杨胜宽:《杜甫“始客”秦州的身份与心态》,《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邓小军:《杜甫北征与秦直道》,《中国诗学研究》2020年总第18辑;孙启祥:《杜甫是经连云栈道入蜀的吗?——张世明等〈由杜甫入蜀诗所见杜甫自同谷入蜀路线考〉指谬》,《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李江才:《再论杜甫去蜀时间与行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第三届全国硕博论坛2020年8 月20 日;胡永杰:《杜甫“早充观国宾”当为开元十八、十九年前后——由太学获临举参加科考事考辨》,《杜甫研究学刊》2019年第4期。

[11]徐希平、彭超:《元结与杜甫关系再探》,《中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

[12]胡永杰:《杜甫在洛阳居地的转移与心态的转变》(《中原文化研究》2020 年第1 期)指出杜甫在洛阳一带的居处可知者有陆浑庄和土娄庄,他早年主要居住在陆浑庄,约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移居土娄庄。杜甫移居土娄庄的直接原因可能是为父守制,但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由隐居漫游转向追求仕进的心态转变。这牵扯到一个历史现象,即唐代文人在两都周边营建多处别业,以满足隐居或在仕求仕等不同状态及心态下的需求。

[13]左汉林:《杜甫行经的寺庙及其遗址实地考察述略》,《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2 期;王超:《成州杜甫遗迹考论》,《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2 期;王超:《延安杜甫崇祀考——以延安杜公祠文化价值为中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陶鸿宇:《文化互惠:杜甫秦州诗与秦州地域文化共生关系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14]曾绍皇:《台湾地区藏稀见杜诗手批本提要叙录(二)》,《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2 期;(清)许鸿磐批点,陈宁点校:《六观楼读本杜诗钞点校》,巴蜀书社2020 年版;陈广忠校点:《九家集注杜诗》,安徽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陈宁:《许鸿盘〈六观楼读本杜诗钞〉评介》,《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3期;张学芬、孙微:《〈朱雪鸿批杜诗〉作者新考》,《中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孙微:《许之溥及其〈庶庵说杜〉考论》,《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1期;刘晓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吴梯〈读杜姑妄〉考辨》,《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2 期;汪欣欣:《邵傅〈杜律集解〉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年第4期;马旭:《〈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类编体系刍议》,《文学遗产》2020年第4期。马旭:《〈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作者及版本源流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0 年第4期;马旭:《〈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注释论薮》,《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4期。曾祥波:《〈杜工部草堂诗笺〉注文的来源、改写与冒认》(《文学遗产》2020 年第2 期)以为《杜工部草堂诗笺》存在通行本编次淆乱、注文归属不明两大隐患。在找到并补全五十卷系统宋本、解决编次问题之后,可以用现存全部杜集宋注本为依据,逐一比对考辨《杜工部草堂诗笺》全部注文来源,进而厘清《杜工部草堂诗笺》的注文构成情况。

[15]刘明华:《杜诗“会当临绝顶”异文探讨——兼议古籍整理中的“较胜”选择》,《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徐希平:《杜甫〈野望〉诗旨及首句异文再考》,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首届年会暨浙江诗路文化带高峰论坛2020 年11 月21 日;王新芳:《杜诗学史上的“以杜证杜”方法论》,《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

[16]秦榕、吴怀东:《论章甫学杜》,《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孙之梅:《钱谦益对诗学传统的开掘借鉴与创作成就》,《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王燕飞:《诗梦草堂西,偏爱杜陵诗——论晚清四川女诗人曾懿对杜甫的接受》,《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2 期;沈文凡、徐婉琦:《辛弃疾“沉郁顿挫”词风生成机制考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4 期;王元忠:《杜甫的胡适存在》,《天中学刊》2020 年第5 期;多洛肯、买丽娜:《顺应与选择:台阁诗学影响下的回族诗人韩雍的杜诗接受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吴怀东、王亚南:《鼎革之变与诗学演进——苗蕃及其集杜、拟杜诗考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5 期;邹丹娜:《抗战时期陈寅恪对杜诗的接受》,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第三届全国硕博论坛2020年8月20日。

[17]卫玥:《“流离困厄赋〈北征〉”——北征纪行书写及其艺术特色》,《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2期;左汉林:《论宋人学杜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中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3 期;黄楚蓉:《少陵足迹与文本激活:南宋巴蜀诗歌中的杜甫记忆》,《励耘学刊》2020年第1辑;李小荣:《禅宗语录杜诗崇拜综论》,《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3期;苏德:《近代报刊拟杜〈诸将〉浅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第三届全国硕博论坛2020 年8 月20 日;左汉林,李新:《宋代杜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姚华:《经典的游戏性接受:以宋人对杜甫诗歌的戏仿为中心》,《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李雪莹:《清中期集杜诗研究》,长春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

[18]郑艳玲、韩京岑:《〈诗归〉与钟惺的杜甫诗论》,《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陈亚:《严羽“入神”诗论探究》,湖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严瑶、邢云龙:《试论李东阳对明代杜诗学的贡献——以诗学理论和现实主义创作为中心》,《湘南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张然:《肌理说对文本与作者的区隔——兼谈翁方纲对“穷而后工”的质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2 期;郑宜娟:《〈纲师园唐诗笺注〉与〈唐诗別裁集〉杜诗选评之比较——兼论乾隆时期选评杜诗的朝野之分》,《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2020年总第49期;李欣锡:《“明清之际”视域下杜诗学的一个侧影——从“前惟山谷后钱虞”谈起》,《清华中文学报》2020年总第23期。

[19]朱美禄:《杜诗治疟钩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20]张朝富:《李杜与扬马关联论》,《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2 期;葛景春:《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之称的出处与来源考辨》,《中州学刊》2020 年第10 期;王永波:《明代李杜集合刻现象及其文学史意义》,《齐鲁学刊》2020年第1期。

[21]李小成、田爱华:《杜诗引〈史记〉与诗史的相关性》,《唐都学刊》2020年第5期;徐晋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社会科学论坛》2020 年第4 期;蒲向明:《〈蜀道难〉源流与“诗史”演变》,《唐都学刊》2020 年第1 期;魏耕原:《诗传与诗史的悖论:杜甫〈八哀诗〉论》,《安康学院学报》2020 年第1 期;吴怀东:《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江淮论坛》2020年第2期;黄若舜:《何为“〈春秋〉之诗”——杜诗史法变古的文化成因与美学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 期;吴淑玲、颜程龙:《杜甫乐府诗的史诗性审美》,《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3期;叶晔:《外少陵而内元白——晚明乐府变中“诗史”知识的隐显》,《文学遗产》2020 年第5 期;朱刚:《“诗史”观念与苏轼的诗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韩达:《唐代“颂体诗文”诗史价值重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2 期;李宗娟:《钱谦益“诗史”观念再探》,山西大学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张欢欢:《王夫之“诗史”说析辨》,《中正汉学研究》2020年第1 期;周兴泰:《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的“诗史”说》,《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李桂奎:《“诗史”说辨证与“心史”诗学建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22]魏烈刚、肖舒:《飘零何处归:杜诗地方感的历时性考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段文君:《地理空间视阈下的杜甫〈望岳〉同题诗解读》,《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胡可先:《杜甫与武威》,《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第2期。

[23]胡可先:《杜甫研究再攀高峰——杜甫研究高端论坛学术总结》,《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1期。

[24]谷曙光:《曹霸的盛名与杜甫的“文艺话语权”——兼谈诗史与画史的微妙互动》,《美术研究》2020年第2期;沈润冰:《元代鎏金银瓶纹饰上的隐士杜甫形象探微》,《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1 期;徐菡:《陆俨少〈杜甫诗意册〉研究》,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杜桂萍:《元明清杜甫题材的戏曲重构》,《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6期;沈润冰:《略论唐宋笔记中杜甫形象之异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第三届全国硕博论坛2020 年8 月20日。

[25]丸井憲:《杜甫の七言古詩におけtf双声畳韻の配列にxiiiⅩⅣて: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と比較しxiiixiii》,《杜甫研究年報》2020 年总第三号;下定雅弘:《杜甫の涙》,《杜甫研究年報》2020 年总第三号;後藤秋正:《杜甫詩の真偽―「佚詩」五篇tí(ⅵ)にxiiiⅩⅣて》,《杜甫研究年報》2020 年总第三号;田中京:《杜甫と高適の制挙受験に関連ⅩⅢtf詩にxiiiⅩⅣて─奉贈の排律詩PH中心に》,《杜甫研究年報》2020年总第三号;佐藤大志:《「国破」の記憶:杜甫「春望」の「国破」PH(X)Tiって(特集 記憶と忘却)》,《日本文学研究ジャーナFI》2020年总第13号;二宮俊博:《津阪東陽『杜律詳解』全釈(未完)》,二宮印刷工房2020年;張慧玲:《宋代杜詩學正變論述要》,《연민학지》2020 年总第33 期;Xiaofei Tian,Reading Du Fu:Nine Views,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20.

[26]김진수:《杜詩〈望嶽〉의 한국어 번역텍스트 간 번역양상비교 연구》,《인문학연구》2020年第1期;唐佩璇:《中国文学作品英译选集中的杜诗择选标准初探——以二十世纪下半叶四本选集为例》,《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3 期;杜慧月:《〈杜律虞注〉在朝鲜時代的流传》,《域外汉籍研究集刊》2020 年总第19 辑;钟卓萤:《日本江户时代李杜合集考述》,《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2期;李昌熙:《杜詩分門纂類書의 분류체계 考察》,《大東漢文學》2020年总第62辑;廣田隆子:《五山禅僧虎関師錬の杜甫詩の評価と受容:『済北集』PH中心に》,《中國學研究論集》2020年总第38期;钱志熙:《赖山阳诗学及其与中日诗史源流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黄子珍:《杜甫节令诗在韩国朝鲜时期的接受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Elizabeth Harper,“‘Do Not Allow An Empty Goblet to Face the Moon’:Lyrical Materialities in the Drinking Poems of Li Bai 李白(701-762)and Du Fu杜甫(712-770)”,POSTMEDIEVAL-A JOURNAL OF MEDIEVAL CULTURAL STUDIES,Vol.11,March,2020.

[27][日]大桥贤一、加藤聪、绀野达也著,李寅生译:《日本一百二十年来(1897-2017)有关杜甫的著作解题》,《杜甫研究学刊》2020 年第1 期;[日]大桥贤一、加藤聪、绀野达也:《日本におけtf杜甫研究集録(二〇一八)》,《杜甫研究年報》2020年总第三号;吴穹:《再论胡小石先生的杜诗研究》,《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1期;张月:《论缪钺先生的杜诗研究》,《杜甫研究学刊》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