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微
作者:孙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50100。
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专门性学术期刊,《杜甫研究学刊》已经走过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出刊近150期,发表学术论文数千万字,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杜甫研究的深入发展厥功至伟。当年成都杜甫研究学会(今四川省杜甫学会)名誉会长张秀熟先生在《草堂》(今《杜甫研究学刊》)的《发刊辞》中说:
沐雨栉风,开怀盎然春意;扬清激浊,入笔无限诗情。美刺由衷,雍熙共跻。宫商非复昔日之唐音,草堂正待今日之诗史。成都杜甫研究学会,应运而生,信非偶然。出版专刊,事犹草创。不惭孤陋,聊共商量。知人论世,不妨众喙争鸣;秋实春花,未许一株独秀。烟波浩淼,显祖国诗海之汪洋;文采风流,看今朝人物之鼎盛。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这便是《杜甫研究学刊》的可贵初心。多年以来,《杜甫研究学刊》一直秉持着这一宗旨,始终以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长期致力于推动杜甫研究,坚持与时俱进,促进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培育了大批杜甫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2019年,由四川省杜甫学会主办、《杜甫研究学刊》承办的四川省杜甫学会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届。2014 年,在《学刊》编辑部的倡导下,由投身杜甫研究的一批青年学者发起成立了杜甫读书会,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可供交流对话的平台。从2015年起,杜甫读书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学术会议,并先后赴河南、山东、甘肃、陕西、重庆等地重走杜甫之路,寻访诗圣遗迹,这对传承杜甫精神、弘扬地域文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四十年来,已经培养了几代学者,缔造出强大的杜甫研究阵容,老中青三代学者各逞才思,各擅胜场,人人握随侯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佳作腾涌,典范云集,使得杜甫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个人认为,《杜甫研究学刊》最可贵的一点,便是对学界新人不遗余力的扶持与包容,让那些在学术上刚刚起步的年轻人能在这里试翮初飞,磨炼羽翼,彰显出少见的雍容大度,可谓古风盎然。“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近年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研究学刊》与中国杜甫研究会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四川省杜甫学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硕博论坛,一大批年轻的硕、博士开始崭露头角,脱颖而出,这昭示着杜甫研究后继有人,必将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而这与《学刊》的倾力组织、热情扶植都是密不可分的。
我与《杜甫研究学刊》结缘,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从硕士研究生期间第一次给《学刊》投稿算起,我已先后在《学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可以说我在学术上的点滴进步都是和《学刊》的培养与支持分不开的。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杜诗学及杜诗文献方面,而《杜甫研究学刊》非常重视历代杜集版本与杜诗学的研究,特设“杜集文献专栏”,承蒙《学刊》不弃,我的大部分论文都得以在《学刊》上发表,这对我而言是极大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每篇稿件都得到张志烈、周维扬、彭燕、刘晓凤诸位先生的认真审读和校订,编辑老师们心细如发,目光如炬,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匡我良多,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非常感动。2014年,为完成拙著《清代杜集序跋汇录》的编纂,我曾前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查阅珍稀杜集版本,期间受到编辑部王飞、李霞锋、彭燕、刘晓凤、张宏诸位老师的热情款待和帮助,走进杜甫草堂,走进《学刊》编辑部,感觉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既温暖而又亲切。
其实我个人只是受惠于《杜甫研究学刊》的无数学人之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四十年来,《学刊》以海纳百川的度量,滋兰九畹,树蕙百丛,为学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力量,成为传承杜甫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令人万分感佩和敬仰。相信《杜甫研究学刊》必将以创刊四十周年为契机,继续发扬传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开放包容的办刊理念,继续大力扶持擢拔优秀人才,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杜甫研究再谱新篇,再立新功,将杜甫研究推向更高的境地,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兹不揣谫陋,奉上小诗一首,聊表诚挚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蜀中有奇树,草堂多古柏。
峥嵘四十秋,柯叶生青蔼。
树蕙棘多锄,艺兰手自溉。
霜根结在兹,会见出妙彩。
群贤接踵至,薪火递相待。
所以奉少陵,流风及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