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升级的新趋势*

2021-11-11 21:28汪金国张立辉
现代国际关系 2021年5期

汪金国 张立辉

[内容提要]拜登政府执政后,继续将外交政策的重心放在“印太”地区,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四边机制在不同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逐渐成为美国主导下地区秩序新方案。四国不同的利益诉求为四边机制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并且在会晤等级、合作内容、对华举措和成员数量等方面有了新发展。这种趋向使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更加复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并有损中国在构建地区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1 年3 月12 日,“四边机制”首次举行领导人峰会,美国总统拜登、日本首相菅义伟、印度总理莫迪和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通过视频参加了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拜登政府执政后几乎继承了上任政府的外交政策,明确将战略重点继续投向“印太”地区。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作为美国在“印太”的伙伴与中国都有摩擦,随着中国的崛起,四国制衡中国的色彩不断增强,四边机制出现新的发展趋向。

一、四边机制升级的动向

拜登政府十分重视四边机制在“印太”战略中的作用,将该机制从部长级会晤升级为首脑级会晤,在机制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四边机制在遏华举措上由原来的军事为主升级为军事与外交手段相结合。此次峰会表明四国合作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削弱中国不断提高的综合实力,合作内容更多地由倡议升级为实践,而且不断加大与北约、东盟和韩国等国家的合作力度。

第一,四边机制会晤级别提升。四边机制级别的提升主要有两大步骤。一是从司局级到部长级的跨越。2006 年,日本政府出于对航行自由、专属经济区主权、资源供应链安全和对中国“扩张”的担忧,提出建立由美日印澳组成的“菱形同盟”,这一倡议得到美、印和澳三方的支持。2007年,四边机制首次举行司局级对话,同年9月,美印澳三方在孟加拉湾举行联合军演。2008 年,澳大利亚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退出这一机制。2009 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变,四边机制也随之被“冻结”。2017 年,特朗普执政后开始推进自己的“印太战略”,这一机制被重新启动并开始加速发展。2019 年9 月,四边机制首次部长级对话会议在美国纽约召开,其意在就四国的外交政策进行沟通,并致力维护美国主导的“印太”秩序。10 月,四边机制第二次部长级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该机制正日益寻求塑造“印太”安全和经济体系,决定在海洋安全、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合作。

二是从部长级到首脑级会话的升级。拜登总统执政后,在外交政策上十分重视“印太”地区在美国战略中的价值。2021 年3 月12 日,四边机制会议虽然受疫情影响以视频的方式召开,但却是四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而且发起此次四边机制对话的并不是日澳印,而是美国总统拜登,说明美国积极构建四边机制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同盟”关系,塑造拜登政府对华的“强硬形象”,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国内指称拜登对华“软弱”的声音。此次会议还决定四国外长每年至少会晤一次,四国首脑则将于年内实现面对面会谈,这标志着四边机制已向常规化和制度化迈进。拜登政府牵头推动四边机制的发展,表明美国对“印太”地区利益的高度重视,为此还在白宫国家安全理事会内新设“印太”政策高级协调员一职,以进一步提高美国领导“印太”地区的能力。

第二,四边机制遏华举措由以“硬”为主升级为“软硬兼施”。2006 年,四边机制由日本提出后逐渐开始互动,2007 年澳大利亚第一次参加美印在亚太地区举行的“马拉巴尔”军事演习,对华进行武力威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表示,“马拉巴尔”演习的目的是应对美国海军所描述的“印太”地区海上安全面临的各种共同威胁。2018年的军事演习首次移师到美国关岛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开展相关活动。2019 年在日本海岸附近进行两次军演,目的是应对“印太”地区(三国)面临的各种共同威胁和挑战,旨在遏制中国在“印太”地区不断提高的影响力。2020 年11 月3 日,由印度海军主办的“马拉巴-2020”演习在孟加拉湾拉开帷幕,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报道称,此次演习恰逢中印在边境发生军事对峙期间,宣称参演四国准备将本年度的“马拉巴尔”演习的性质转变为针对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影响。经印度的邀请,澳大利亚时隔13 年重返“马拉巴尔”演习,澳大利亚和美印日在对华政策上的强硬态度日趋明显。

拜登政府将四边机制遏制中国的手段由重视军事升级为“软硬兼施”。2021 年3 月12 日,四边机制以视频的方式召开,相关国家的军事安排已经开始部署。4月5日,美日印澳和法国在孟加拉湾举行海上军事演习,这一举动被很多外国媒体解读为牵制中国的海洋活动。根据日媒报道,5 月11 日,美日澳和法国在东海举行了大规模的军演活动,该演习将再次给地区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由于四国都是为了牵制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发展势头,因此这些演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除了“硬”措施之外,四边机制在制衡中国的问题上开始在“软”措施上发力。2021 年3 月12 日,为遏制中国的“疫苗外交”,四边机制会晤决定援助亚洲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据路透社报道,在3 月12 举行的四边机制对话上,美国及其三个最紧密的印度—太平洋合作伙伴承诺,共同注资10 亿美元,到2022 年底在亚洲提供多达10亿剂新冠肺炎疫苗,旨在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区影响力;同时,还决定成立疫苗专家工作组,推进世界卫生组织及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框架内的合作。四国谋求通过共同应对地球气候变化问题和加强高科技合作削弱中国不断增加的软实力;四国还将目光投向电信设备领域,表示要在技术标准制定领域开展合作,在电信设备安装和设备供应商等方面实现多元化。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认为,虽然四国并未直接点名,但此举有共同应对中国电信设备供应商之目的。

第三,四边机制合作内容由“虚”向“实”升级。四边机制最初是一个非正式的战略论坛,以半定期峰会、信息交流和军事演习为特色。2006~2017年,这十年美国战略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美日印澳开始在多个领域开展密切合作,但是在“印太”地区的合作更多是口号而没有实际行动。美国通过支持“印太”地区三个重要伙伴构成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开放、包容、健康、以民主价值观为基础和不受胁迫的地区,表示自由开放的‘印太’对我们每个国家和我们的未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实际上是美国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来构建海上战略同盟,目的是推行美国的价值观。

为进一步深化四边机制的合作,四国开始采取相关务实措施。2021 年3 月2 日,美国表示应对疫情、经济合作和气候危机将成为这次峰会的讨论话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在会后表示,四边机制不是军事联盟,不是新的北约,而是“四个民主国家在经济、技术、气候和安全等基本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机会”。四国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正视并共同应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网络空间、关键技术、反恐、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和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的挑战。

四边机制还决定落实在稀土等产业领域的合作。稀土可以用来生产电动汽车马达的钕、镝等,也被用于战斗机和导弹防御系统等国防领域。美国总统拜登2021年2月24日签署行政令,计划与印日澳重构四类产品的供应链,具体内容是要求对半导体芯片、电动汽车大容量电池、稀土矿产和药品这四类产品的供应链展开为期100 天的审查。四国领导人在会谈中确定在稀土等产业上加大合作,减少对中国的市场依赖,确认分散供应链的必要性。据澳大利亚政府官网显示,四国正在协商构建以“脱碳化”为目标的资源、技术互通供应链,并发表了关于“供应链弹性倡议”的共同声明。四国还决定成立关键及新兴技术工作组,以促进在“国际标准及未来创新科技领域”的合作;成立气候工作组,以加强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各项行动。不难看出,四边机制的合作内容正在由“口号”向“务实”的方向发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第四,四边机制成员由“4”向“4+N”升级趋势明显。四边机制开始通过联合北约加强在南海地区遏制中国的筹码。2021 年2 月12 日,法国国防部长佛罗伦萨·帕里表示,法国核攻击潜艇“埃纳德”号最近将在南海进行巡逻,认为法国在“印太”地区拥有专属经济区,并打算在该地区保护其主权和利益。英国宣称年内派遣“伊丽莎白”号航母进入南海活动,迎合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提高英国的国际话语权。3 月3 日,德国政府官员表示将于8 月派护卫舰前来亚洲,并且经过南海,这是20 年来首次将有德国军舰到达南海。北约盟国表示支持美国的“印太”计划,四国表示在资源丰富水域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欢迎北约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支持,这表明四边机制动员北约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干预力度。3 月15 日,四边机制首次峰会探讨了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目标是在“印太”地区及其他地区建立一个“自由、开放和基于规则”的地区秩序。四国集团领导人还探讨了与欧洲携手合作的可能性,同时欧洲相关国家正在草拟扩大与“印太”地区交往的计划。

美国还通过“2+2”(外长+防长)会晤拉拢日韩以图壮大四边机制的力量。2021 年3 月15 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一同抵达东京,对日本进行访问,这次出访的目的地除了日本、韩国外,奥斯汀还对印度进行访问。这是拜登执政后,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首次正式出访,美国国防部则表示,此次访问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印太”地区的同盟关系,尤其是加强与日韩之间的同盟和伙伴关系。3 月16 日,美日在会晤期间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对中国允许海警使用武器的《海警法》“严重关注”,美国将向日本提供包括“核保护伞”在内的更大军事援助。美国阐明了自己对中国威胁的看法,认为中国的行动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形成了挑战。3 月17 日,两人访问韩国时重申对加强同盟的承诺,并强调合作以促进“印太”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安全和繁荣。除此之外,四边机制还通过各种手段试图拉拢东盟国家以壮大制衡中国的力量。

二、四边机制升级的动力

四边机制之所以出现一系列新趋向,是因为背后产生了新动力。拜登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对华威胁认知不断提升;美国想通过四边机制重塑在“印太”地区的领导权;日本作为该机制的积极推动者,想通过四边机制提高国际影响力,稳定国内执政地位;中印边界冲突导致莫迪政府对华心态失衡,国内“仇华”情绪被点燃;澳大利亚在美国的指使下对华外交政策“对冲”力度加大,这诸多因素使四边机制升级的动力不断增强。

第一,美国对华威胁认知不断提升。一是美国官方对“中国威胁”出现新认知。2020 年12 月3 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约翰·拉特克利夫在《华尔街日报》刊文,大肆渲染“中国是美国安全头号威胁”,称中国是“二战以来对全世界民主和自由的最大威胁”。2021年2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白宫通过视频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发表讲话,将中国界定为美国长期战略竞争对手,并呼吁欧洲和亚洲伙伴共同为他认为的“与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做好准备。202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和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访问美国的亚洲重要盟友日韩。临行前,美防长奥斯汀于当地时间3 月13 日向同行记者直白地表示中国是美国的“主要威胁”,出访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与亚洲盟友的军事合作,一同给中国制造“有效的威慑力”。从美国各方政治精英的对外言论可以看出,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不断增大,并且释放出强烈的对冲姿态。

二是美国民众对“中国威胁”的认知增强。2020 年8 月26 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民调显示,美国53%的人认为中国为美国技术领先的主要威胁。2020年10月13日,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描绘美国未来的对华政策》的民调显示,54%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对美国构成最大挑战的国家,而俄罗斯以22%的比例远远排在第二。2021 年3 月16 日,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的民调显示,45%的美国受访民众将中国视作美国最大敌人,这一比例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了23%。此外,6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是美国未来十年的重大威胁,这一比例创下新高;30%的受访者认为这种威胁很重要,但并不严重。从各方对美国民调数据的分析,美国国内民众对华威胁认知正在不断增强。

三是美国学界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有好有坏,但是主流观点依旧认为中国崛起对美国造成巨大的威胁。2015 年,在中国外交学院校庆学术年会上,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教授从“竞争的多边主义”出发,在阐释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时表示,“当今社会旧的国际秩序形成的均势开始变化,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不仅是力量上的,而且从方式上来看,中国也会运用新的或者替代性的多边主义来挑战或者改变既有的美国主导的多边制度。”2020 年12 月14 日,美国学者、华盛顿“国防重点”智库研究员理查德·哈纳尼亚在其最新评论文章“中国对美国真正的威胁是对其统治思想的挑战”中认为,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不是经济,也不是对美国霸权的争夺,而是中国的发展模式给美国发展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威胁,美国精英绝不能接受一个与美国文明完全不同大国的崛起。从美国政府、民间和学界对华威胁认知可以看出,当前美国各界对中国威胁认知比较统一,这大大加大了美国政府遏制中国的意愿。

第二,美国想通过四边机制重塑其在“印太”地区的“领导”地位。“9·11”事件之后,美国将国家战略重点转向全球的反恐事业,对亚太地区的重视和投入有所减少。随着全球恐怖势力的发展进入低谷和中国的崛起,奥巴马政府开始将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对亚太地区的投入不断增加,维持和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领导权。特朗普执政以后,坚持“美国优先”原则,开始大幅调整美国对外战略,并在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基础上,于2017年提出“印太战略构想”,目标是遏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维护其在“印太”地区的主导权。为了实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目标,在特朗普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17 年11 月四边机制被正式重启,成为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重要机制。

拜登执政以后,继承和发展上届政府的外交政策,明确“印太”地区为美国未来战略重点。拜登政府十分重视四边机制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将该机制从一个非正式和不定期的四边对话机制提升为最高领导人级别的峰会,进一步提升四边机制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将该机制作为提升在“印太”地区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助力于美国对“印太”地区秩序的重构。根据四国领导人会晤发表的联合声明,四国首脑将于2021 年年底举行面对面会晤,进一步推动美国“印太战略”的发展,提高美国主导“印太”事务的能力,维护和重塑美国在“印太”地区乃至全球海域的主导地位。尽管四国发表的联合声明只字未提中国,但其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攻击性,这符合拜登政府提出的通过联盟加强国际战略竞争的目地,这说明在美国的推动下未来四边机制在印太地区的活动将更加频繁。

第三,日本政府想借四边机制提升地区影响力,解决国内执政危机。日本对本次四边机制会晤的举行寄予厚望,作为本次首脑峰会的积极推动者,希望通过四边机制的合作提高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四边机制会晤的重要内容是在疫苗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对于即将举办东京奥运会的日本来说,新冠疫苗的普及无疑是大好消息。四国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将在疫苗开发问题上分工合作,美日进行研发和提供资金,印度利用其制造优势进行生产,澳大利亚负责提供培训和分发。四国决定向“印太”地区国家提供大量的疫苗援助,日本希望借此机会在地区和国际层面获得更多活动空间,以此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影响力。不仅如此,四边机制会议的召开对日本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自由且开放的印太”的首倡国,美印澳是日本保持其地区影响力的重要盟友和伙伴,也是前首相安倍晋三提出“钻石联盟”的重要支点国,四边机制的发展对于日本的外交和安全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利于提高日本在国际场合的活动能力,扩大日本的国际影响。

拜登政府执政以后,把日本放在美国外交的重要位置。2021 年1 月12 日,美国白宫官网提前公布了“印太战略框架”文件(按保密规定最早解密期应该是2043 年),文件将日本视为美国整合亚太地区力量的“关键国”,称日本是地区整合、安保和技术进步的支柱。2020 年12 月,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学者约瑟夫·奈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2020 美日同盟:伴随全球议程的平等联盟”的报告建议,美国政府要加强与日本的关系以制衡中国。不难看出,美国重视日本的实质是希望日本能够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桥头堡”。就日本方面而言,现任日本首相菅义伟需要“讨好”美国,菅义伟当选日本领导后面临着多重困难,经济衰退、疫情冲击和举办东京奥运会的各种难题摆在面前,其应对国内的挑战显示出“心有余力不足”之态。最新民调显示,菅义伟支持率已经跌破40%。随着自民党选举即将展开,菅义伟需要借助美国的力量保证其执政地位,因此日本现任政府急需通过四边机制拉近与美国的关系。

第四,印澳想通过四边机制增加对抗中国的筹码。近年来,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上摩擦不断,这与莫迪政府调整对华战略有重要关系。2020 年,中印在边界地区出现长期对峙的局面。6 月15 日,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爆发,中印在边界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根据印度媒体报道,这次冲突印度共伤亡20 人,伤76 人,被中国俘虏10 人(后被中国释放)。中印双边现已通过十多轮的军长级会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在边界的紧张对抗。尽管如此,中印边界冲突上印度的失败导致印度对华心态失衡,国内反华情绪不断高涨。印度心态失衡致使对华对冲政策需求更加迫切。2020 年6 月19 日,印度政府官员表示,印度计划对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约300 种产品设置更高的贸易壁垒,并提高进口关税,表示这是保护国内企业的重要举措,该决定将针对价值80~100 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目的是提高印度相关产品竞争力和阻止非必要的“低质量”进口。2020 年6 月底,印度政府出台政策将中国企业研发的59款应用程序列入禁用名单,随后又将近200 个中国应用程序列入封禁名单。6 月26 日,据法新社报道,印度在与中国发生严重冲突后,开始在与中国存有争议的喜马拉雅边境地区集结兵力,并且派战机飞越中印冲突的热点地区,军事活动频繁。从上述印度的行为可以看出,印度对华心态有着明显变化,为了加大谈判筹码和展示对抗决心,积极推动四边机制以遏制中国。

近年来,澳大利亚对华采取“对冲”的外交政策,对华态度十分恶劣。新冠疫情暴发后,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和外长佩恩等纷纷把矛头指向中国,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调查新冠病毒的源头,并且联合世界多国无理要求中国进行国际赔偿。澳大利亚针对中国制定了多个反华方案,并且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的一些高科技企业抵挡在国门之外。澳大利亚认为中国的崛起威胁到澳国家利益,其中包括澳的政治、经济和价值观等问题。尽管澳大利亚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但是澳大利亚自身明白,作为一个地区“中等强国”,其综合国力相较中国而言较弱,独自抗衡中国对澳大利亚本身来说并不现实,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增强抗衡中国的能力。因此,澳大利亚竭力推动四边机制的建设,毫不掩饰牵制中国的意图。

拜登政府执政以后,澳大利亚急切希望美国能为澳大利亚对抗中国提供支持。2020 年12 月3 日,拜登政府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表示美国与澳大利亚在对华问题上始终“肩并肩”。美国政府的表态让澳大利亚有了对华采取强硬措施的底气。就在“四边峰会”结束之际,2021 年3 月15 日,澳大利亚在世界贸易组织就有关“大麦关税”问题起诉中国,澳方要求世贸组织介入裁定中国是否违反了有关关税的自由贸易协定。随即美国政府相关人士就帮澳发声,3 月16 日,前美国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在接受澳大利亚媒体《悉尼先驱晨报》采访时表示,在亲密的盟友受到某种形式的“经济胁迫”时,美国不准备在双边和单独的背景下改善中美关系。在中国对澳大利亚实行经济制裁之际,澳大利亚希望靠美国逼迫中国停止对澳经济制裁,这进一步加大了澳推动四边机制发展的积极性。

三、四边机制升级的影响

四边机制的升级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就中国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四边机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遏制中国的崛起,因此其发展势必冲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并且可能削弱中国在构建地区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南海的局势将更加复杂。拜登执政后,其任用的一些核心人员多次表态美国对南海的企图。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表示,美国上届政府增加了在南海“自由航行”行动的次数,本届政府有义务继续扩大这一行动。沙利文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美国应该投入更多的资产和资源,并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道保护南海的航行自由;美军近年来没有阻止中国在南海兴建人工岛礁,遏制中国将其军事化的行为。他进而宣称:“未来美军有必要在南海更多地凸显军事存在。眼下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加美国军机和军舰抵达南海的频次,充分行使其“自由航行权”。除四边机制的国家外,美国在北约的重要盟友英、德和法,以及加拿大都表示将在2021 年进入中国南海。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FFH150“安扎克”号导弹护卫舰已经在南海展开了所谓“自由航行”的军事行动;这次“安扎克”号导弹护卫舰是在新加坡军港停靠之后,再进入南海展开行动,其矛头直指中国。

日本的军事化限制被“松绑”,东海面临的军事压力增加。二战以后,日本军事发展长期受到限制,但日本发展军事的野心一直没有改变。近年来,面对中国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发展始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不断增加对日本的军事承诺和支持。美日“2+2”会谈结束后,双方在东京达成协议,日本自卫队与美军将举行联合演习,表示两国要在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谓“西南诸岛”周边举行联合军演,提高日本维护地区安全的能力。在日本防相已经公然宣称要为干预“台海战事”的美军提供军事协助的情况下,日本的相关行动将进一步得到四边机制国家支持,东海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多。

第二,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航行自由将受到一定影响。2021年3月10日,美国国防部官网发布2020年航行自由报告,报告显示从2019 年10 月1 日至2020 年9月30 日,美国军队共挑战了世界各地19 个国家和地区的28种“过度海洋主张”,其中涉及中国的条款高达7 条,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2021 年1 月28 日,日本向联合国提出一份照会,宣布日本不承认中国的“南海主权”,随后中日举行了海上事务高级别磋商。就现实情况来看,日本的边界与南海不搭边,但近年来日本却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力度不断加强,以此限制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到中国的航行自由。印度和澳大利亚分别扼守着印度洋和大西洋重要的交通要道,中国的海洋运输一直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随着印澳与中国关系日益紧张,这势必对中国海洋运输产生影响。

美日印澳联合“污名化”中国,将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形象。2020 年12 月,BBC 在采访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组织负责人达米恩·桑菲利波时表示,中国新疆地区贫困人群因为“扶贫项目”的缘故“被迫劳动”,这群贫困户哪怕拿到合理工资也是“不合理的被迫劳动”。2021 年1 月,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在下台前最后一天上演反华“末日疯狂”,悍然污蔑中国在新疆搞所谓“种族灭绝”。2021年1月27日,美国新任国务卿布林肯在记者会上表示,他认同特朗普政府认定的“中国在新疆实施种族灭绝”的判断。2月22日,加拿大众议院投票通过一项动议,表示中国对维吾尔族实施“种族灭绝”政策。澳大利亚与英国和日本一起对中国香港问题和维吾尔人的“人权”表示关注。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多种宗教信仰,西方国家对中国民族政策的“污名化”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冲击,影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

第三,冲击中国在构建地区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一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是维护地区稳定和推进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印太”地区依旧是世界重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东北亚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和恐怖主义问题等各种不稳定因素凸显。稳定的地区秩序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不断为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在“印太”地区一直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努力走共建、共享和共赢的亚太安全之路。中国主张的地区秩序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平等性和包容性,但是四边机制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对抗性,在其所倡导拥有相同“民主价值观”的国家参与的地区“同盟”体系中,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诱使中国周边国家接受美国主导的“印太”同盟体系,削弱中国在“印太”地区的话语权和规则的制定权,进一步加大“印太”地区的安全困境。

四边机制还对中国与周边相关国家关系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一方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国周边相关国家将面临选边站的两难困境。四边机制具有同盟性、军事性、对抗性和排他性,“印太”地区众多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它们在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不愿意也“无法”放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供的安全保障。随着美国的强势回归,众多国家不得不被迫在中美之间作出选择,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负面因素。另一方面,美日印澳的支持和挑拨还可能激发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素有的矛盾。中国有很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边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美日印澳等大国在中国边界问题上的介入使周边安全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四边机制遏制中国的各种行动,将冲击中国对地区秩序的合理建构,不利于地区安全和稳定。

结语

四边机制的升级表明,该组织正在从非正式的合作框架迈向正式的地区组织,逐步升级为美国主导下的地区秩序新方案。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四边机制抱团制衡中国的趋势会不断增强。但是,四边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前途并不明朗。四边机制并非铁板一块,美日印澳各有各的政治算盘。四个国家对印太地区的诉求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决定了四国在合作领域的优先事项的不同。例如,美国和日本更多关注的是南海和东海问题;印度更多的是想维护其在印度洋上的“霸权”和利益;澳大利亚注重的是西太平洋地区的问题。而且,该机制更多是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的,这就注定了在与其他三国无关的议题上很难得到相关国家的实际配合。

四边机制虽然对中国有很强的针对性,但议题广泛,各方力量和诉求的差异使得机制内部协调难度增大。此次峰会不仅将疫情、经济合作和气候危机等列为讨论话题,而且还强调在新兴科技、信息技术和太空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并且决定在稀土、能源和芯片等关键领域加大合作。会议也将供应链安全作为重点议题,并确认了分散供应链的必要性,以期达到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从四边机制讨论的议题来看,内容十分广泛,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强化与盟国和伙伴国的全方位关系的意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美国综合实力减弱、凝聚力不足和机制内部协调难度大的实情,这将成为四边机制发展的一大困境。

经济因素也让印日澳不会简单地站队美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中国与日印澳的经济关系来看,中国是日印澳三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当下印度正在加速审批数十项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近日也不断发出信号,希望恢复对中国木材和铁矿石的出口。受疫情影响,各国经济遭遇重创,没有人愿意失去中国这个国际大市场。但是,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的发展说明西方国家抱团向中国施压的可能性不断增加,面对美日印澳的合作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多重挑战,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妥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