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红久
叶尔羌河行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县,弯了一道弧,折向东北。在这片被河水圈定的土地上,生活着这么一个族群:只要音乐响起,田野的农夫都会丢下手里的工具,路上的行人也会脱下外衣、扔掉袷袢,随着韵律,快乐地舞蹈起来,他们就是能歌善舞的刀郎人。
热烈的情感,豪迈的性格,却无法改变世代穷困的命运。三面环沙,一面临河,富裕被隔在了河对岸。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出行,还得靠小船摆渡。一大半的人,生于斯,埋于斯,没出过县城。
有着百年历史的恰木古鲁克村,依然固守着百年前的破旧。红柳枝和烂泥巴糊就的墙壁,四处漏风,透射出岁月的艰辛。院门口荒草丛生,街面上垃圾遍地。小巷里走几步,鞋子就被虚土掩埋。人们三五成群,闲坐在门口的木炕上,拉着家常,晒着太阳。几个脏兮兮孩童,赤身光脚,手里攥一块干馕,在尘土里奔跑。世袭的贫穷,让人们变得麻木,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直到横跨两岸的叶尔羌河大桥,将高速公路引到了村口,直到新疆文联驻村工作队入住到了村子,刀郎人才切实地感受到,他们固守了百年的人生观,开始变化了。
先是机器的轰鸣掩盖了闲聊的话语,有两家工厂落户在了村里,一些村民走进了工厂,月底那一沓厚厚工资,让晒太阳的人满眼惊诧。
先是破旧的老屋被拆除了,一幢幢富民安居新房矗立起来。房间里,席梦思替代了旧土炕,地面砖接替了泥巴地,沙发换掉了破木凳,冰箱、电视、洗衣机一应俱全,梦一样的生活,铺开在村民的面前。
村子的每条巷道都新铺了柏油路。主街的建设路和巴扎路两边是几十盏新装的太阳能路灯,灯柱上鲜红的中国结和唐诗宋词的书法,让传统文化的意蕴,在晨光和鸟鸣里,透着幽然的清凉。袅袅炊烟将隽永的恰木古鲁克村,从慵倦中渐渐唤醒。几个保洁员比日头起的更早,马路已净。人行道新铺的彩砖,刚洒了水,花池中的月季和格桑花又多开了几朵。
村委会十字路口,新修了两座古色古香的木亭阁,一曰“鲁疆亭”。上悬一对:东山日照,千里援疆同致富;西域人欢,全村奋力共脱贫。表达了对山东日照援疆干部的诚挚感激,更彰显了村民们主动作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心情怀。新疆书协主席李方先生飘逸的行书与对联的意蕴,互生情愫,并驰同飞。另一亭取名“联心亭”。镌刻楹联:文化助力,内心荒漠植绿树;精神脱贫,人间春意奏凯歌。凸显了文联发挥文艺优势,引领村民们崇尚精神文明的可喜成果,新疆书协副主席李志顺先生遒劲的草书,含云吐雾,形神兼得。亭台楼阁与环村一幅幅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语故事的国学文化墙,相得益彰。我时常会站在李白、杜甫或者苏东坡的诗句前怀想,怎么也不会料到,千年之后,他们名字会被南疆沙漠腹地某个村落的人们所熟识。在村里徜徉,庭院门口鲜花绽放,蜂蝶栖息;葡萄架上,藤蔓缠绕,雀鸟和鸣。整个村子都浸漫在徽式建筑的水墨色里,环村的墙面上是一幅幅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语故事的国学图画,徜徉其间,仿佛置身于隽永的江南小镇。哪里有一点国家级贫困村的影子?而这些变化,竟然都是这短短三四年才发生的。莫说村民,就是躬身力践的我,也常常会发出惊叹。
现在的街面上,除了几个老人和一些孩子,再见不到闲聊的人了,人们都被安排到了适合的岗位。劳动,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观念。
见到王成友的时候,他正抱着两箱红枣,往车上放。
二十五年前,还是一个毛头小伙的他,从河南信阳来到了麦盖提县恰木古克鲁克村。饥肠辘辘的他,被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大哥带进自家的房子,端上满满一盘拉条子,在大哥微笑的目光里,他吃得干干净净,当即决定——就留在这个村。这一待,就再没离开。
起步是从几个人的作坊开始干起的,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红枣厂发展到五十名工人,一千平米厂房。
老王,如果扩大规模,足额生产,你加工能力有多大?可安排多少人就业?工资能发多少?我的询问里,有着明显的迫切。
四千吨,啊不,五千吨。招二百人没问题。月工资不低于二千元。
好,一言为定!资金、设备和厂房,我们想办法协调解决,你负责生产和销售,要确保打工的村民,都能拿到钱。
我保证!谢谢,谢谢工作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王成友的眼里,有晶莹的光芒。
随后的速度,是在他的惊喜和慨叹声中进行的。两个月,项目落地,厂房开始建设。三个月,六百万贷款批复到位。四个月,山东援疆指挥部捐赠的最先进的全自动红枣清洗烘干设备,发送到厂。五个月,两座一千平米的保鲜库建设竣工。八个月,五千平米的新厂房建设完成,设备安装调试。
八个月的效能,超过了他二十年奋斗的总和。
他了解刀郎人的性格,规定工作两小时,可以休息二十分钟。还给车间配了音箱设备和一整套刀郎木卡姆的光碟。音乐响起,上百号工人舞动起来,口哨声、呐喊声、欢笑声淹没了整个厂区。
通过红枣厂的扩建,我和王成友成了好朋友。一次,他请我到家里喝酒,几杯过后,他抓住我的手,讲话有些支支吾吾。
又遇到什么困难了?直说,别吞吞吐吐的。
书记,不是困难,是……是……我想和你们一样。
你想成为国家干部?
不是、不是。王成友连忙摆手,我想成为……一名党员。说完,从怀里掏出了入党申请书。
他写道:“我刚到南疆,身无分文,是村里老党员苏莱曼·玉素普大哥,给了我第一碗饭。如今,我的厂子扩大规模,是在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党员干部们不辞劳苦地帮扶下完成的。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感谢许多的党员干部的无私帮助。我富了,不能忘记党恩,更想成为党的一员,带领村民们一起奔小康。”
我给王成友斟满,碰杯,一饮而尽,说:“我代表村党总支,接受你的申请,也请你在脱贫攻坚中,接受组织的考验,就像你在申请书中写到的那样,要带领更多的村民奔小康”。
经过两年多的锤炼,2019年7月1日,王成友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他表示,自己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销售之中,继续扩大生产,增加工人使用量,让更多村民通过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他把在国外读研的儿子也召回村里,负责网上客户和电商平台,又将核桃、杏脯、桑葚、葡萄干、刀郎土瓜等多种产品纳入到经营范围。疫情期间,儿子的电商,两个月就销售了一百二十多万。
今年三月,复工复产以来,红枣厂已安排就业村民一百七十多人。预计九月,新枣上市,用工可达二百六十人以上。
在村里,“王成友”这个名字,可能有些维吾尔族群众还不熟知,但只要你提“红枣王”,没有不认识的。他说,这是村民们给他的荣誉,更是对他的信任,他不能辜负。
“孩子们在这儿出生长大,早就爱上这片土地了,去年我把父母亲也接过来了,让他们也看看儿子开辟的事业。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让我成为这个好时代的幸运儿,也成为这个好时代的见证者。”王成友的语气里,透射着无比的自豪和自信。
年过半百的“红枣王”,喜欢在村里散步。每看到村子的改变和村民的变化,都会让他内生欢喜,这些变化里有他的贡献。
“红枣王”像极了村里那棵齐腰粗的“枣树王”,一个个脱贫的家庭,正是他结出的累累硕果。
三年前,才来驻村,完成脱贫攻坚战。欢迎我们的,竟是一场火灾。正是这场突发事件,竟然烧出了脱贫的思路。
火灾发生在阿布拉老汉家,他是村里的木匠。抽烟不小心,引燃了院子里的刨花。好在灭火及时,只烧毁了几个小物件,旁边堆放的木料,躲过一劫。一场火灾让我了解到,这个村,仅专业干木匠的,就多达二十余家。还有十几户,农忙时种地,农闲时也干些活计。
这个优势资源,让我们眼前一亮。
立即入户走访,发现了问题。木匠作坊规模小、工艺差,各自为政,市场应对能力弱。且都在家里生产,缺少消防措施,安全隐患大。
在村级扶贫研判会上,发挥手工业优势,做强木制产业,成为干部们的共识。一致同意成立木材合作社,集中优势力量,统一生产销售,既能开拓市场,又能消除火灾隐患,为勤劳致富树立榜样,可谓一举多得。最后确定,将废置多年的村小学旧址,作为产业园区。
没想到的是,动员木匠们入社,却遭遇到了冷遇。不是摇头说不,就是含混其词说等等看,竟没有一个主动报名的。经过私下了解,弄清了他们的想法:一是大家自由惯了,不愿被约束。二是木匠都有自己的路数,担心资源被人利用。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对工作队不信任,认为待一年就走了,只图个名声,不会真心实意干事的。木匠们表示,只要阿迪力报名,他们就参加。
阿迪力·热合曼是村里的大户。七八岁开始学木匠,干了四十多年。住着漂亮的青砖瓦房,用着最好的电器设备。两个儿子都已出师,使他如虎添翼,成为领军人物。
找到了阿迪力时,他正在蔬菜大棚里侍弄菜苗。他说木匠太多,活又少,相互压价,谁都挣不上钱,自己只好搞多种经营。指着菜苗说,再有半月,就上市了,这一茬,少说也能挣五千元。
我告诉阿迪力,他应该发挥更大的效能。仅麦盖提一个县,今年就新建一万套安居房,加上周边三四个县,多达五万套。目前,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家具厂,如果我们率先启动,定能抢得商机。他摇了摇头,说每个人套路不同,想法各异,不好统一,自己这样挺好。又找了几次,都被他婉拒。
一周后,恰逢阿迪力大儿子结婚。虽然没收到请柬,我依然决定前去祝贺。傍晚时分,带上酒肉,叩开阿迪力家门。边喝边聊,谈过去的生活,谈彼此的童年,谈将来的发展,尤其是谈工作队员们不远千里,到村里来的目的和任务。一直谈到我俩双手紧握,四目潸然。他有些冲动地拍着我的肩,让妻子换两只大碗,倒满举起,书记,干了。今天,我认你这个兄弟。你说的事,我干了。
在阿迪里动员下,亚森·达吾提、努尔买买提·莫明等八九个骨干,率先入园,合作社的大旗,举了起来。
队伍有了,又出现了生产上的两大难:一是至少需要一间不小于1000平米的厂房。二是要解决落后的生产工艺。本村的木匠文化都不高,学的都是些老套的技术,现代家具、沙发、床,根本不会做。
我们找到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寻求帮助。很快就得到了支持,厂房建设率先启动。又从日照引进了一家拥有现代家具生产经验的乡镇企业。第一次来疆的王星珺厂长,看到工作队员们,日夜不歇,轮番坚守工地,很受感动,说为了节约时间,就在室外对木匠们进行技术培训,设备也同时从内地发出。
只用了二十五天,厂房建成,设备调试完毕。又用了三天,第一批沙发成功下线连王厂长惊叹,就是内地速度,也不可能在一个月之内,又建厂房又见产品的。
建厂一个多月,邻县来了一位客户,需要2000套组合式橱柜,两个月内交货。时间太紧,往常是没有能力接单的,但现在大家信心满满,这可是80万元的大单,纯利就有30万元。所有人异口同声:干!就是不睡觉,也要完成。
这一项目,把村里所有木匠都调动起来了,还招了不少小工。加班加点,两个月后,如期交货。客户很满意,说以后的产品,都要交给厂子来做。分红时,入社的每人拿了2万元。打零工的,也有5000多元。合作社名声大噪,阿布拉老汉带着十余户木匠,要求入社。
合作社灵活经营,家具根据房子大小和住户喜好,可以私人定制。可以分期付款,卖了农产品,再来结账,还可以用家存木料换取沙发。一时间,车水马龙。
现如今,木匠们的工艺,已不只局限在家具沙发上了,他们走进学校、进入单位,制作亭台楼阁,修建文化长廊。雕龙画栋、刻花喷字。从生活的需求,转向了艺术的审美。
2020年初,为了体现身处新时代,创造新生活,树立新气象的内容,合作社更名为“麦盖提县三新木业”。
2020年8月,恰木古鲁克村通过了国家对贫困村的退出普查工作,全村高标准脱贫。人均收入已超过11200元,仅木材合作社就解决了57位贫困户的就业。阿迪力年收入更是达到了16万元,成为村里竞相追赶的标杆。
当问到木匠们还有什么心愿时,阿迪力说,现在厂子有不少废弃的边角料,地里还有许多棉花秆,都当柴烧了,太可惜了。如果能引进一条生产线,把它们加工成复合型材板,那能挣多少钱啊!
亚森·达吾提说,我们都想好了,就叫“三新牌”复合板。王厂长说他可以引进项目,只要县里政策支持。
虽然脱贫了,但工作队的帮扶和服务不会减少,只要符合政策,我们一定想办法办成。木匠们笑了,几双大手再一次握在一起。
村民们致富的心愿,其实,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工作队进驻村里才三天,就有人揪着努尔买买提·莫明的衣领,闯进了大门,告他借钱不还。这个五十岁的男人,邋里邋遢地蜷缩在办公室一角,满脸涨得通红,眼里噙着泪花。为给妻子看病,借了邻居八百元,两年多了都没能还上。邻居也委屈地说,自己也是借妻弟的钱来帮忙的,为了还钱,与亲戚都闹翻了。在王新刚的担保下,确定了还款日期,才达成和解。
三个上学的孩子,一个多病的妻子。自己既没文化,也没手艺,靠三亩地和打零工,勉强度日。王新刚站在黑黢黢两间破土屋里,除了一间土炕,几床被子,几乎家徒四壁。他被努尔买买提·莫明的贫穷惊住了。
根据本村手工艺人多的特点,村里计划成立“三新木材合作社”,还要引进了内地先进的家具、沙发生产线,王新刚决定送努尔买买提·莫明进厂子学技术,还借给他500元生活费,说等他挣钱了,再还给自己。这让努尔买买提·莫明非常感动,他说,由于穷,村里没人看得起我,而你们却这样帮我。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学的,要不然我还是人吗?
努尔买买提·莫明虽然学习很用心,由于文化程度低,加上汉语水平差,只掌握了一些简单、易学的工艺。王新刚发现了问题,找他谈心。
咱们村有不少技术娴熟的木匠,也有不少懂装修的工人,还有会接线的电工,还有会砌墙的泥瓦匠,就目前来看,任何一门技术你都超不过他们。但是,他们有弱点,就是只会一项技术。你要都学会这些技术,成为多面手,才能优于别人、强于别人。
王新刚又出面联系,找到村里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人,带着努尔买买提·莫明一起干活。还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去乌鲁木齐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的机会。大城市新农村的面貌,给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努尔买买提·莫明带来巨大冲击,他一夜无眠。回村后,找到王新刚谈感想,说如果自己的村子要那样建设的话,他可以干的事情太多了。
王新刚告诉他,以后村子肯定也要那样建设,当务之急是抓紧时间学好技术,否则机会来了,你还是抓不住。王新刚拍着他的肩膀,将来还靠你带领大家,完成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呢!自此,努尔买买提·莫明更加不遗余力地钻研了。
半年后,王新刚为他联系到了第一单活儿。
“那是一个既需要装修、木工技术,也需要电路设计、墙体粉刷的活。我把学到的技术都用上了,十天干完,挣了1万元。”努尔买买提·莫明喜不自胜,给王新刚还钱时,还打包了一条刀郎烤鱼,又大声说,借邻居的800元钱也还上了,多给了200元钱利息。
春天还设想的新农村建设,秋天就在村子里大范围实施了。努尔买买提·莫明看到了机会,在村里招收了三个徒弟,成立了专门的施工队伍。旧房拆除、新房装修、家具制作、庭院改造、电路安装,几乎每家所需的建设,他都能一体完成,他成了技术最全面的“村里能人”。多病的妻子也坐不住了,跑到工地上来,帮忙干一些轻活儿,几个月下来,身体状态居然越来越好。努尔买买提·莫明幽默地说,妻子的病是没钱惹下的,有钱了,病就好了。
活儿越来越多,业务在不断拓展,已经从本村,延伸到了邻近的五六个村。年底一算账,全年收入超过了六万元,努尔买买提·莫明不但脱了贫,还被评为全村的致富模范。
儿子高中毕业后,也参加到了他的团队中来。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业务,努尔买买提·莫明招收了更多的村民,依照油漆工,泥瓦工,木工不同种类,分成几个小组,齐头并进,协调配合,工人的收入也大幅提升,一年下来,每个人都超过了万元。努尔买买提·莫明的收入,更是创世纪地达到了10万元。妻子把存折缝在枕头里,天天枕着睡觉,说这样才能睡得香,才能治好病。
邻居阿孜古丽看到努尔买买提·莫明不但盖了宽敞的新房,还装修一新,家具时尚,很是羡慕。说自己独自带着两个未成年孩子,生活十分拮据,想跟着他挣钱。努尔买买提·莫明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别人帮我致富,我也可以帮你”,他把阿孜古丽安排到涂料组。
“以后,只要我有活干,你就有活干,我们一起向幸福出发!”说到做到,工程承包到哪里,他就带着阿孜古丽工作到哪里,不再让她为生活发愁。
这两年,在努尔买买提·莫明帮助下,有十二户村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喜滋滋地告诉王新刚,刚给儿子买了一辆小车,以后到别的村联系业务就方便了。还说已有多家姑娘向儿子提亲啦,他要好好选一户勤劳致富的人家呢。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的帕提古丽·苏莱曼一睁开眼睛,就开始为全家的生计发愁。四十八岁的她,能深刻地感受到生活重担压在肩头时,骨骼发出的声响。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几年了,她几乎习惯了这种贫困和无奈。所以,当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彩才拿着本子,走进家门的时候,她并没有表现出多高的热情。看着这个小个子女子,和颜悦色,细声细语,问得仔细,也记得详实。或许是彩才真诚的态度打动了帕提古丽,她把一肚子苦水,都倒了出来。
在工作队的帮扶会议上,彩才说:“帕提古丽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人,为了供三个孩子上学,她像男人一样到建筑工地打工,码砖头、上水泥,从没喊过苦。她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只要找对路子,一定能改变现在的境况。”
在确定从哪儿入手时,彩才说,帕提古丽房子虽然破旧,但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草,长得非常茂盛,一看就是擅长种植的人。我找她谈谈,看能不能从庭院种植做起?
第二天,彩才再入户时,买了两个书包送给帕提古丽的孩子。与她进一步细聊才知道,受父亲养花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种养各类植物。当谈到工作队想帮助她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蔬菜大棚时,帕提古丽不住地点头,非常赞同,说自己很擅长种植,一定会种好菜的。
可是——她低下头,小声咕哝,我——没有钱。
放心吧!只要你想干,我们帮你。
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从乡里跑到县里,填表、盖章,终于争取到了三千元的庭院建设资金。工作队和村两委又组织干部义务劳动,帮助帕提古丽清理杂乱的院落,整理出二分多地,建起一座拱棚。还帮忙种上了豇豆、菠菜、恰玛古等蔬菜。帕提古丽满含热泪,说自己一定努力,对得起大家的期待。自此,她起早贪黑地待在温室大棚里,有时候还带着上高中的大女儿茹仙古丽,一起在大棚里忙碌。
第一茬菜,苗子刚出来就开始枯黄,她急坏了,跑到工作队求救。彩才找来邻村的大棚种植专家,这位汉族大哥,二话没说,放下手里的活计,赶到帕提古丽的拱棚,抓起土壤查看,询问了施肥和浇水的情况,确定了肥土比例不当和浇水期间隔太短的问题,并告诉了处理办法。果然见效,当年,就收了三茬蔬菜,纯利润一千五百多元。
在帕提古丽的影响下,大女儿也喜欢上了种植,高考的第一志愿,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新疆农业大学,并被一批次录取。茹仙古丽说,自己选择农业大学,就是想成为一个农业专家,想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乡做贡献。
邻居们看到帕提古丽大棚蔬菜种得很好,不但解决了自己吃菜,还挣到了钱,都来观摩学习,她热心地讲解,菜苗的株距,浇水的间隔,追肥的用量,打顶的时间,手把手教大家。
彩才又找到她商量,不能只盯着这二分地,要想办法把产业做大。帕提古丽说,她早就想搞蔬菜批发,既可以多挣钱,又可以帮助村民把院子里的菜卖出去。彩才说:“好啊!你最懂蔬菜,肯定能行。”
还是资金问题,不但要有流动资金,还要有运输工具。帕提古丽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我来想办法!彩才的语气和上次一样坚定。
说干就干,彩才带着她找到县农村信用社,由自己担保,贷款一万元。帕提古丽先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解决了运输问题,余款作为采购蔬菜的流动资金。
之后,每天早晨五点,帕提古丽就开着电动车,等候在县城边上的农贸市场,送菜的大货车一到,她第一个冲上去,挑选满满一车新鲜蔬菜。再挨家挨户送到餐厅、早市和蔬菜商店。剩下的蔬菜,她就走街串巷,到居民区销售。经过两个月的历练,慢慢掌握了门道,从最初的每天只挣四五十元,到后来的半天就能轻松入账二百多元。半年还清了贷款,年底,还盖了70平米的富民安居房,结束了祖祖辈辈住土坯房的历史。她指着全新的沙发、茶几和冰箱说:“从房子到家具,没借一分钱,都是我这两年挣的。”正说着,邻居吐鲁洪·苏力坦和吐地·买买提掂着两袋自家院子的蔬菜进来,委托她再帮忙卖掉,帕提古丽爽快地答应了。她打电话叫来邻居阿提古丽·肉孜,让她过秤,记账。开心地说,这是自己新收的徒弟,也是贫困户,正在跟她学种菜和倒菜。
“到年底,保证让她家的收入超过一万元。”帕提古丽信心满满。
搬新房之后,帕提古丽将老旧土屋拆掉,院子又清理出二分空地,她准备再建一座拱棚。
上高中的二女儿正摘了一把青菜从大棚里出来,帕提古丽指着她自豪地说:“热孜亚期末考试,全班第一,明年就要考大学了,我想让她报考一个写书的专业,要把我们的好日子,一点一滴都写下来。”说完,大笑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女儿的未来。
村子人多地少,农忙也只有三四个月,一个男劳力就足以完成。使得村里妇女除了做三顿饭,大都闲在家里。经常能看到她们三五成群,聚在院子里闲聊,东家长西家短,没有任何收入,还闲事生非——为了某句捕风捉影的话,弄得邻里反目为仇。
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上小学或者中学,这些妇女也无法外出打工。要做到不出村就能就业,既要增加收入,又不影响照顾孩子,成为工作队亟待解决的难题。
经过多方了解和考量,在日照援疆指挥部的协调下,工作队从山东引进了一家网袋生产厂。以缝纫加工为主,工艺简单,非常适合妇女。这一家有着二十多年办厂经验的老厂子,产品远销中亚西亚,村里只负责生产,不愁销路。
新建了1000平米的厂房,50台崭新的缝纫机安装完毕,在全村大会上做了通知,号召妇女们踊跃报名。等了两天,却只来了四五个人。张迎春厂长很是诧异,还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说要在内地,早就人满为患了。这里的妇女怎么会宁愿闲在家里,也不出来挣钱?
第一个来报名的努尔古丽,是村里的农民诗人,因为懂国语、有文化,很受妇女们的推崇。厂里就让她担任车间主任,再通过她和另外三个报名的妇女,去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去做通妇女们的工作。“多一个人打工,就多一份收入,就能更快地脱贫。请放心吧!女工的问题,我们想办法。”在她们的动员下,又来了八个人,第一批入厂的员工达到了十二人。有不少妇女因为没文化,怕干不了技术活,担心拿不上钱。我们就鼓励这十二名员工,先干起来,等拿到了工资,再用事实教育和激励其他妇女,消除她们的顾虑。
一个月后,在全村大会上,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我亲自给第一批入厂的十二位工人发放工资。最低的也有1500元,努尔古丽最高,拿到了1800元。我告诉村民们,这才一个月,还是在不熟练的条件下完成的工作量。如果干熟练了,工资会更高。我给妇女们算了一笔账:计件取酬,即使不熟练的工人,厂家保证每天不少于五十元的兜底。两个月以后成为熟练工人,每天至少可以挣到七十元以上。厂子里负责培训的两个内地技术员,都干了五年以上,业务非常熟悉,每天能挣到一百五十元。我相信,干久了,我们村的妇女也能挣到一百元以上。我还告诉大家,厂子的生产不受时间和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干。厂房还安装了暖气,冬天照样不停工。台下的妇女开始窃窃私语,面对真金白银和打工环境,她们动了心。
会后,一下就有三十多人报名。第二天,第三天又有不少妇女找到工作队,要到厂子打工。不到一周,报名人数突破了七十个。五十台缝纫机已经不够了,张厂长又赶紧从内地发了二十台设备,让所有报名的人,都有工可做。
布玛丽亚姆是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儿子不幸因车祸去世,自己又瘫痪在床,儿媳妇买热叶姆只能待在家里,照顾她和三个未成年孩子,除了每月的600元低保,再无进项。家里一贫如洗,还住在破旧的土炕上。工作队把他们家庭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不但找到医保部门,报销了布马丽亚木的1.6万元医药费,还向民政部门申请了2万元的大病救助金。又购买了一部轮椅,送给病人,方便出行。工作队还组织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参加义务劳动,帮助布马丽亚木新建了安居房,新修了院墙,开展庭院经济建设,帮助种植了蔬菜苗。为了提高家庭收入,达到脱贫攻坚标准,工作队动员买热叶姆到网袋厂上班,并根据她的实际困难,协调工厂,对她实行弹性工作制,计件取酬。既可以照顾家庭,又有了稳定的收入。
这些初进工厂的村民,过惯了随性的生活,没有时间概念。有些妇女送完孩子上学,又收拾完房子,才慢吞吞去工厂;有些接到电话,丢下正干的活就出去了;有些干了几天,家里有事,不请假就不来了;有些带着一两岁的小孩到厂子,又照顾孩子又干活,心不在焉,做坏了不少材料。
布左拉是村里的拾花能手,棉花采摘季节,她每天都能拾花一百公斤以上,收入一百多元。在网袋厂工作了两个多月,到了棉花采摘季,她不辞而别,当摘花工。她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女工,她们也觉得捡棉花每天能多收入几十元,也有了去地里打零工的想法。如果工人不稳定,将会严重影响到厂子的生产,就不能按时交出产品,就会动摇建厂的根基。为了稳住大家的心态,当天晚上,我们找到了拾花回来的布左拉,帮她算了一笔账。虽然拾花期间,每天收入可达百元,只有一个半月时间。为什么她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是没有稳定的收入。在工厂打工每月收入虽然没有拾花的高,但它稳定,一年12个月都可以确保。不能因为短时间的不确定利益而失去了长期的稳定收入。这样一算,才让她幡然醒悟。第二天就回到了厂子,我们又给全场的女工们算了这笔账,统一了大家的认识,稳定了人心。
我们还协助厂里制定了规章制度,杜绝不合规的行为的发生。制作了统一的工作服,从外貌上就与农民区别开来。慢慢引导村民们,从农民的身份向产业工人转变。
由于维吾尔族群众都有赶巴扎的习俗,恰逢周日又是县里的巴扎日,厂里给女工们放假一天。除此之外,工作日实行了点名制度,每天都要签到。迟到或早退的,按累计适量扣发工资。又设立了全勤奖,对那些按时上下班,没有迟到早退请假的员工,除发放全额工资外,再额外奖励200元。
为了解决有孩子家庭妇女打工的难题,在厂子旁边修建了一间房子,作为托幼所,村里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的专人负责看孩子。这一系列举措,让村民们慢慢适应了工人的规则,迟到和请假的人越来越少,工人队伍的整体面貌逐渐呈现出来。许多女工早早就来到了车间,洒水拖地,擦拭机器设备,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工厂之中。
走进村委会,“农民诗歌专栏”是整排宣传栏里,最醒目的一块。
到处是欢笑的脸庞
勤劳的人民沐浴着阳光
我们把时代的旋律
谱成一曲曲春天的歌唱
这是村民卡地尔·阿布都克里木新创作的诗歌《春天的气息》里的诗句。诗歌专栏每月出版一期,每期选发四位村民的作品,再配上作者的照片。这里已经成为全村人心目中的精神高地,谁能在专栏上发表一首诗歌,马上就能赢得村民们极高的尊重。
诗歌专栏的设置,源于一次入户走访。走进艾山·艾海提的院子,发现一群人开心地围着他,津津有味地听他说话,他正将自己新编的顺口溜,朗诵给村民,讲的都是村子里的人和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群众很喜欢听。
在工作队的晨会上,我把这个情况摆到桌面上,让大家讨论,如何利用好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队员们一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平台,发挥这些“村级文化人”的带动作用。
半个月后,首块村级农民诗歌阵地建立起来。
在村民大会上,我们把崭新的“农民诗歌投稿箱”摆在大家面前,并宣布:谁都可以投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写出来,不但能发表,每首诗歌还有一百元的稿费。
稿费是在两千多人的村民大会上发放的。四位妇女戴着大红花,第一次用智力成果,赢得了收入,也赢得了农村妇女的尊严,她们成了村里的“文化人”。会场上先是一阵躁动,随后发出热烈的掌声。村民们第一次意识到,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到的他们,居然也可以参与到文化的发展之中,文化的种子,开始在部分村民的心中,萌芽了。
诗歌专栏每月刊出一期,每期编发四五位村民的作品,再配上作者的照片。几期之后,这里就成为全村人心目中的精神高地,谁能在专栏上发表一首诗歌,马上就能赢得村民们极高的尊重。这些诗歌语言纯朴,内容真切,很接地气。专栏前,常常引得村民们,驻足观看。
布哈丽切姆·阿布拉是第一批发表诗歌的村民,二十九岁的她虽然只是个初中生,却一直喜欢读书,即使下地干活,也会带个小本子,把点滴的感悟和想法都记下来。看到村委会开辟诗歌专栏,她异常兴奋,当天就送来了三首作品。在她的带动下,又有三四个妇女送来了诗歌。她们用农民朴实的语言,感恩党的富民政策,感谢各界人士无私的帮扶。
新婚不久的努尔古丽拽着丈夫走进了工作队的大门,见到我们,艾斯卡尔还有些不好意思,在努尔古丽鼓励的目光下,艾斯卡尔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稿纸,说是自己这几天创作的诗歌,想投给农民诗歌专栏。
努尔古丽已经在我们的诗歌专栏里发表了两次诗歌,上一期还发了她的诗歌《村子的巨变》。在会议室,边喝茶边与小夫妻俩聊天,愉快的气氛,让艾斯卡尔消除了紧张。他告诉我们,初中毕业的妻子在连续两次发表诗歌之后,质问艾斯卡尔,你一个高中文化的人,为什么不写?
“她已经连续三天没让我上床睡了,说我啥时候写出作品,啥时候才可以上她的床。”艾斯卡尔的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努尔古丽羞赧地拍了丈夫几下说:“不逼他,他就不写。”这一招还真有效,艾斯卡尔从地里回来,连续奋战了几晚,终于写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在妻子的陪伴下,送稿子来了。
这些农民诗歌,既有写环境的变化、生活的提高,也有写勤劳致富的人、写考上大学的家庭。村子向善向美的事情,都是他们表达的对象。语言纯朴,情感真切,很接地气。根据大家的创作热情,驻村工作队又组织开展了两次文学培训,让疆内著名诗人和编辑授课,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从朴素情感向意境营造方面转化。努尔古丽说“我以前觉得自己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又不知道从哪入手,现在经过老师们的启发,我找到了方向,以后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村里的美好事物,用自己的真情,感谢党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我还要鼓励更多的人,来写诗歌,来投稿。”村党员诗人古丽巴哈尔非常兴奋地说:“这样的培训太好了,我一直喜欢写作,经过培训,知道怎么写了,作为党员,我一定要把祖国强大了,百姓日子过好了的情况表达出来,要创作出更多诗歌,感恩党,感恩祖国。”
工作队看到大家的创作兴趣都很高,又适时开展了两次文学培训,让自治区文联杂志社的诗人和编辑们来村授课,提升他们从朴素情感向文学意境的转化。又组织了两次采风创作活动,现场对诗歌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提出修改意见,提升农民诗人的创作水平。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激发了村民们的创作热情,也拓宽了投稿队伍的数量。截至目前,已从我们一个村,发展到三个乡的十几个村,投稿人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是17岁的高中生。“农民诗歌专栏”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这些农民诗人,成了村里精神文明的风向标。由于落后的生活习俗,这里绝大部分村民家里,都还是睡的土炕,吃住都在炕上,尤其是铺在炕头的毛毯,一年也洗不了一次,衍生了许多寄生虫和病菌,村里结核病的发病率是城里人的十几倍。在土炕上吃住,成为了严重影响健康的陋习。为了推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把这些农民诗人召集在一起,讲清楚原因,让她们成为新风尚的引领者。尤其是女诗人们,异口同声,迅速行动,带头拆掉了家里的土炕,换成沙发和木床;她们把杂乱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种花种菜;她们穿起时尚的服装,染出漂亮的秀发;她们争着到农民夜校学国语,说普通话。这些农民诗人大部分都报名到网袋厂打工,成为厂里的骨干,努尔古丽还成为车间主任。
这一次,依然是努尔古丽带着艾斯卡尔进到村委会,只不过,不是来送诗稿,而是双双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说:“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从我们村的变化,我感受到了党的伟大。我们也想成为党员,也想为村民们做更多的事情。”如今,村党总支把夫妻俩都列为了发展对象,在进一步培养。
村子里年龄最大的农民诗人,是今年72岁的吐合提汗·瓦斯力大妈。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她都是这个村文化程度最高的农民,是一个被贫困耽搁的大学生。大妈说,1965年自己刚十七岁,在县城读高中,中央民族学院要从全县选三名成绩最好的学生保送上大学,其中就有她。恰遇母亲重病,家里无钱医治,只好收了别人的彩礼,当年就把她嫁了出去。每谈到这里,大妈枯黄的眼睑里,有泪花涌动。后来工作队在村里举办了农民诗人培训班,开设了“农民诗歌专栏”,激活了老人热爱文艺的内心。她是二十多个学员里,年龄最大的,也是最勤奋的。一度,半个月能交七八首诗。她说,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心里开心。有好多想说的话需要表达,刚好诗歌给了自己这个机会。她在诗歌里写道:
我的心洒满阳光
那是祖国带来的温暖
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
那是党送来的甘泉
我入户走访,吐合提汗大妈见到我,赶忙把水瓢丢进桶里,手在围裙上擦了几下,握紧我的手。说儿子出车祸1万多元的住院费已经报销了,自己才掏了600多元。说儿子的残疾证也办下来了,已经领到了残疾补贴。她松开右手,捂着胸口,眼含热泪,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工作队。
更让这些农民兴奋的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得知了我们村农民写诗的情况,专门派出侯菊凤副部长带领十余位了专家,到村里,对农民诗人和村里的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研究决定,给这个村的农民诗人们,出版一本农民诗集。
经过一年的培训、创作、修改、翻译,这本汇集了三十多位村民的三百多首诗歌,书名《心中的爱》诗集,终于在2020年7月,建党99周年之际,由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轻轻抚摸诗集封面,看着目录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我的内心是激动而欣慰的。经过三年的坚持和推动,村里的农民们,终于有了这个创作的结果,而这个结果超出了我和他们的预想,就像这些农民诗人,带给整个村子精神风貌的变化,也超出了我和他们的预想一样。
农民们诗歌创作的水平,还很稚嫩,甚至与真正的诗歌相去甚远,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执着的态度和对文学的喜爱,还有村民们的高度认可。对一个村子而言,这些足够了,有共鸣,才有力量。
2020年9月25日,新疆作家协会主席阿拉提·阿斯木带领董立勃、叶尔克西等新疆作协主席团成员,到村里给农民诗人们召开《心中的爱》诗集出版首发式。同时安排专家,并对村里的农民诗人,再进行了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一些杂志社还将优选一批稿子,公开发表。
通过诗歌,让这个百年村庄的传承,有了新意;也通过诗歌,让两千多位村民的眼里,有了春意。这或许就是文艺的力量,引领人们的内心,朝向有光的方向。
院子门前那些盛开的花朵,都在诗意地表达村民现在的生活。
2020年春节前,在恰木古鲁克村委会大礼堂里,十几个维吾尔族孩子和新疆书法家们一起,在红纸上奋笔疾书,为村民们写春联和“福”字。几百位村民在围观,帮忙把刚写完的对联、“福”字晾晒在空地上。在书法家休息的片刻,一些村民拿起他们的笔,也开始一笔一画写起来。村民帕提古丽·买买提“中国梦我的梦”,海热古丽·艾拜写了“我们都是一家人”。村民阿孜姑·艾萨直接从参加书法班的儿子依布热依木·库尔班手里抢过毛笔,快速写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几个字,还兴奋地举起来,要和书法家老师们合影。这让几位初次来村里参加活动的书法家们大为惊诧。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维吾尔村落里,孩子们写对联,已经很让人意外了,居然还有这么多孩子的父母,也能毫无违和感地拿起笔,书写内心的话语。此次活动的领队,新疆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志顺兴奋地告诉老师们,今天的景象,都来源于文联驻村工作队为孩子们举办书法培训班所取得的成果。
2018年6月9日,驻村工作队启动了 “书法进校园工程”。李志顺带着新疆书协的老师们,走进麦盖提县第五小学(原恰木古鲁克小学),给首批30名孩子,上了第一堂书法课。大部分孩子都是第一次见到毛笔,他们把毛笔攥在手里,反复察看,既兴奋又好奇。通过老师的授课,孩子们了解了书法的起源,文化内涵,历代书法名家,也知道了书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坐姿、握笔、蘸墨、运笔等。在宣纸上,落下了人生的第一笔。
四年级的木乃热·热哈曼是个刚满10岁的小姑娘,在书法班里进步最快。她说一抓上毛笔,就非常喜欢,开始觉得挺难,几个月之后,就慢慢掌握笔画和技巧了,说长大了要当书法家,像老师那样写出好作品。依布热依木·库尔班是五年级男孩,他说不但在课堂上要练好书法,回家还要辅导母亲写字。虽然母亲阿孜姑·艾萨只读过两年书,却非常喜欢用毛笔写字,儿子每天回家都要教母亲写两个字。还说一年级的弟弟也经常与他抢毛笔写字,说自己一定会坚持学好书法。
按照培训要求,每周给孩子们上一堂书法课。考虑到距离的问题,新疆书写的老师们,每两个月,安排专家老师来辅导一次,日常上课的任务,落在了麦盖提县书协的身上。县书协主席刘心甫老师已八十高龄,性格开朗,精神矍铄,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县书协主席团有五个人,刘主席为班主任,以他授课为主,其他副主席轮流安排。刘主席说,给孩子们尤其是少数民族孩子传授书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书法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愿意带领书协的主席团成员,义务给孩子们传授书法知识。
由于师资情况和书法培训的特殊要求,一个班30个孩子,已到了最大量。还有更多的孩子想学,却无法参加。村里的阿依仙姆大妈来到工作队,端着一盆才熟的紫桑葚,让我们品尝。看我们都吃进肚里才说,既然吃了她家的桑子,就得解决她家的难题。我忙问有什么困难,一定帮忙。她做了个握笔的手势,在桌子上划了几下,说孙女则几天一直缠着她,非要让她来找工作队,想参加这个班。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答应再增加一个名额,满足大妈孙女的要求。
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每周的书法课极少有缺席的。刘心甫主席每到授课时间,都会早早骑着自行车,驮着给孩子们的练习纸,来到学校。
几个月后,李志顺带着书协的专家来到村里,看到孩子们娴熟地运笔、合理的结构,激动地说:“才几个月,他们就找到了书写的感觉,这些维吾尔孩子,对书法的悟性超出了想象。”
2019年5月21日,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带领张继等全国著名书家,来到村里,为群众书写。郑晓华看到书法班孩子们的作品,非常兴奋,亲自指导用墨、运笔。他抓住五年级女孩阿孜古丽的手腕,教她如何发力和收笔,两人合写了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作品,送给了阿孜古丽。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的蒋乐志老师,和六年级学生热依罕古丽聊得很欢,她告诉蒋叔叔,想到北京上大学,学习书法。蒋乐志记下了小姑娘母亲的电话说:“你要好好学习,只要考到北京的大学,叔叔资助你,并教你书法”。热依罕古丽的母亲紧紧攥住蒋乐志的手,热泪盈眶。村民齐曼古丽·萨吾提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拿起笔一气呵成,写下了“我们都是一家人”。她说:“我的儿子参加了培训班,回家教我写,一年来,我会写的汉字越来越多,也越写越好,我非常喜欢中华文化。”
2019年8月22日,恰木古鲁克村举办了首届“乡村墨韵”书法展,60多幅作品近一半都是书法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亲创作的。通过书法培训班,村民们对书法作品越来越喜爱,也为祖国拥有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
尤其是每当春节前,书法家们来到村里写对联、写“福”字,村民们都会围得水泄不通。未能求得一幅对联或一个“福”而雀跃,回家立即张贴在门框上。
驻村工作队还将弘扬将传统文化和扶智扶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新疆的书法家们创作了一批“勤劳致富”“尊老孝亲”“卫生家庭”“优秀党员”“农民诗人”等书法作品,用牌匾装裱好评选出一批村级先进人物,表彰和奖励给这些先进家庭,并号召全体村民向他们学习。全村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取奖牌的良好氛围。截至2020年10月,已经发出了32块牌匾,这些获得书法牌匾的村民们,十分珍惜荣誉,每天将字框擦拭得干干净净。他们知道,自己已成为村里看齐的标杆。
一直在喀什务工的村民阿布拉·艾买尔,回到村口,竟不敢相信,眼前就是自己的居住了二十多年的村子了。街道干净,花栏整齐。门口的鲜花和灰白院墙,相映成趣,粉刷一新的墙面上,全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孔子、孟子等先哲的思想,有唐宋八大家等大师的佳作;有孝道文化、国粹精华;有成语故事、传统节日;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剪纸图解。残破老墙变得高雅素洁。才半年多没回来,阿布拉·艾买尔居然找不到自家小院了。
促进这一变化的是“国学文化进乡村工程”。在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之下,文联驻村工作队环村打造4000多米国学文化墙,让村民和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
上墙那天,兴趣浓郁的村民们都来围观。在“文帝孝母”的画作前,工作队员讲解故事:汉文帝刘恒的母亲一病三年,卧床不起。刘恒日夜守护床前,每天为母亲熬药,每次喂药,自己先尝一尝,药苦不苦,汤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这个故事让在场的村民阿孜古丽感动不已,她表示要将这个故事告诉全家人,并以身作则,孝敬父母。
许多村民还在一幅幅反映民族团结、邻里和睦、子孙满堂的画作前合影。这些画作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80岁的贫困户吾守尔·艾沙对这些画作非常喜欢,不停询问上面的内容。由于他家外墙面太过狭窄,无法悬挂。施工队员准备把图画挂在邻居家的墙面上,他不停央求,自家墙上哪怕挂张小画。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作队员没同意。老人转身折进了屋子,以为他生气了,没多久老人出来,从口袋里掏出三张皱皱巴巴的10元纸币,硬塞给工作队员,说买一张画,自己挂上。老人执着的态度让队员们很感动,事后,工作队专门制作了一幅小斗方,为其挂上,并告诉他,工作队不收一分钱。
国学文化上墙之后,每次召开村民大会,工作队都会面向村民们宣讲相关内容,并用毛巾、香皂等物品,开展有奖问答。现在,大部分村民,都能说出国学文化墙的基本内容。一次,本村的一名维吾尔族出租车司机,在一张画像前停车,指着墙面对顾客说:“孔子,我认识,他是我们国家最厉害的老师。”眼里露出自豪的神色。
驻村工作队依照不同节日开展活动,不但仍传统文化上墙,更要上心。
在新年春节,我们在宣讲时告诉村民,挂灯笼,贴春联,贴‘褔’字,贴窗花,放炮仗的意义,给村民详细讲解了春联的来历,祈福的内涵,“福”字的贴法。还免费给每家每户都赠送春联、“褔”字、灯笼等节日礼品,利用入户走访的机会,手把手地教村民张贴、悬挂。仅仅两天时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恰木古鲁克村550户人家全都贴好了春联、挂好了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热闹景象渲染了整个村庄。这让仅隔一条马路的邻村村民羡慕不已,纷纷找到文联工作队,也希望能得到一幅春联。为了能使更多村民感受节日气氛,驻村工作队将剩余的所有春联、“福”字和灯笼都倾情相送,并教会他们如何张贴和悬挂。一时间,放眼望去,整个村落红梅绽放、红旗招展,大家都沐浴在喜庆的海洋里。
村一组村民阿布都热依木,是第一个对春节感兴趣的人,也是第一个认真思考春联含义的人。他对于过春节要将“福”字倒贴、放炮仗等充满了疑问,驻村工作队队员给他做了详细的解释,告诉他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意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那为什么要倒着贴‘福’字?”他好奇地问。
“人们为了充分体现自己的向往和祝愿,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工作队队员耐心解释着。
“那放炮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春节还有一个名称叫‘过年’,传说‘年’是一种能带来坏运气的怪兽。‘年’一来,人间便万物萧条,草木凋敝;‘年’过了,人间便万物复苏,花开满地。为了能将‘年’早日轰走,人们便发明了鞭炮,用燃放鞭炮的形式将‘年’赶走。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赶走坏运气,迎接新气象。因此,燃放鞭炮就成了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节目。”听完工作队员的娓娓道来,阿布都热依木才恍然大悟。
“我家对联上写着‘鸡鸣知日上,犬吠报春来’不知道有什么意思?”看他对传统文化如此感兴趣,工作队员高兴地对他详细解释了这副对联的寓意,阿布都热依木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反反复复地读了数遍,说要把这些美好的含义永远记在心里。
“原来过春节竟然有这么好的寓意,我们怎么早不知道呢?要是早知道,我们早就过春节了。”阿布都热依木真的受教育了,感动了。他是为自己的国家感动,也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自豪。
看到别的人家都贴上了对联,阿布拉老汉急了,因为他的院墙门垛才用水泥砌好,怎么涂胶水都沾不上,老汉一急,直接到五金店买了一把钢钉,硬是用17颗钢钉把对联生生钉在水泥柱子上。我们工作队员在全村巡看时,发现阿布都老汉把一张下联钉反了,帮忙用透明胶布帮他贴好。
春节期间,村民们唱红歌、跳民族舞、猜谜语、斗羊、拔河,好一番热闹喜庆的场景。形式多样的精彩节目将恰木古鲁克村从来都不曾有过的春节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引得邻村村民也忍不住跑来一起欢度春节。大年初一,村民们既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包了饺子,也按照维吾尔民族习俗做了抓饭,大家一起享用,其乐融融,共话新春。
在3月21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又是少数民族的“诺鲁孜节”,文联驻村工作队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先以“感恩中国共产党,创造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的宣誓活动,拉开序幕,全村1500余人面对国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宣誓结束后,驻村工作队干部、全村党员和村两委干部带头在主题横幅上签字。在村文艺队演出之前,我专门向村民们介绍传统节气——春分的寓意。让大家牢记习近平主席的话: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号召大家用辛勤劳作,创造美好生活。随后,村文艺小分队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全体队员用合唱《没有国产的就没有新中国》拉开了演出的序幕,都塔尔弹唱、吉他弹唱、健美操表演精彩纷呈。尤其是文艺队员们的时装秀,将演出推向高潮,这些平时在地里务农的姑娘小伙子们,此时穿着时髦的服装,迈着矫健的步伐,一招一式都展现了现代青年的自信和阳光。整场演出,掌声不断,笑声不断,甚至连窗户外面都爬满了观看的学生。
驻村工作队在村委会院子里,熬了两大锅预示着五谷丰的“五谷粥”,看完演出的村民们笑逐颜开,排队打粥,整个院子汇聚成为吃粥的海洋。
70多岁的萨依提·伊斯马伊力老人,一连吃了四碗,说好多年没吃到这么好吃的粥了。感谢工作队,让他不但明白春风的含义,还能和全村人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吃饭。30岁的塔依尔满脸喜悦,边吃边说,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表示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在传统的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的“爱情节”,在村里举办村“幸福婚姻、美满家庭”表彰活动,践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浪漫的誓言。我们从全村选出十对婚姻时间最长、家庭生活最美满的夫妻进行表彰。他们中婚龄最长的已达五十年,到了金婚。最短的也有三十五年。这些上了年龄的夫妻,虽然满脸皱纹,有的已经行动不便,但都心怀自豪之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平平淡淡才是真。
家庭,不仅是婚姻的保障,也是社会的保障。家庭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才能倡导文明风尚。表彰会的现场非常感人,有些孩子专门从外地赶来,抱着头发花白的父母,相拥而泣。还有许多孩子主动拿出给父母亲买的礼物,这样个场景也让我有许多感触,我对村民们动情地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开始,一直到成年、老年甚至死亡,都无时不与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与社会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家庭是个人的生活基地,也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子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父母就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很好的榜样,为子女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完善自我、快乐长大,孩子自然会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完美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对个人来说很重要,相应的,个人的品行和人格对社会也很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将直接影响社会环境的安定。”
文联驻村工作队专门指派摄影家给这十对夫妻拍了金婚纪念照,还购买了十套组合式家具,每户夫妻都制作了荣誉证书。又从村里选了十对今年刚结婚的年轻夫妻,给金婚夫妻们颁发了合影和证书。此举既教育、激励了年轻人向老人学习,又蕴含着幸福和谐婚姻的继承和传递。颁奖时,整个礼堂掌声雷动。尤其是这十户家庭的子女们,眼含热泪上前拥抱自己的父母,表达由衷的祝福和感恩,这一感人场景让现场的很多村民热泪盈眶。
刚结婚的艾买尔·吾斯曼是颁奖嘉宾,他激动地说:“感谢驻村工作队,让我见证了这场有意义的表彰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忠于家庭,坚守婚姻。我也要过到五十年金婚!”
受表彰的买买提明·阿力木老人眼里一直含着泪水,他的妻子娜瓦提汗·买买提重病在床,为了参加表彰会她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整个过程历时两个小时,买买提明·阿力木都紧紧握着妻子的手。他十分动情地说:“我的妻子可能时日无多了,我很高兴能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很感谢文联驻村工作队,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我们四十九年婚姻的幸福,我们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没有海誓山盟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海枯石烂的坚贞表白,只有两只粗糙的手紧紧攥在一起。岁月的皱纹刻在脸上,感动的泪花噙在眼里,所有的语言都黯然失色,只有温暖在传递。“执子之手”会很浪漫和甜蜜,而“与子偕老”则需要恪守和坚毅,哪怕路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哪怕生活中有多少荆棘丛生,都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携手走过人生所有漫漫长路。
在传统的“重阳节”,文联驻村工作队开展尊老孝亲联谊活动。向村民详细讲述了重阳节的由来和九九重阳所蕴涵的意义,讲孝老爱亲不仅是家庭层面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基础。在村里举办重阳节活动,就是着力营造浓郁的孝道氛围,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乡村踵事增华,让村民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感受它的力量和魅力。
活动开始,首要选定本村10位70岁以上家庭和睦的老人,在儿女的陪同下上台后坐成一排,儿女们老人脱掉鞋袜,倒上热水,帮他们细细地洗脚。参加活动的老人吾斯曼·阿玉甫激动地说:“第一次过敬老节,孩子也是第一次给自己洗脚,心里十分激动和温暖。”他的女儿努热姑·吾斯曼说,这是自己第一次为父亲洗脚。想想父母为自己做的那么多,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感到十分的惭愧,今后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多陪陪他们。文联驻村工作队还给每位老人购置了新皮鞋、新袜子,儿女们给父母仔细穿新棉袜和皮鞋,有的孩子给父母献上了花束,台下观看的700多位群众,许多都流出了感动的热泪。
艾孜孜江·买合木提当时就坐在台下,这场孝亲活动,让他羞愧地低下头,他想到了自己腿脚不好的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三十多年来,还没有给她洗过一次脚。回到家里,艾孜孜江把今天的活动告诉母亲,并表示以后每天都要给母亲洗脚。说完他就开始烧热水,轻轻脱去母亲的袜子,看到母亲浮肿的腿,他流下了眼泪,细细地搓洗,慢慢地按摩。阿提古丽老人也眼含热泪,儿子的行为让她的确很吃惊,也很感动。从那天开始,两个多月来,艾孜孜江每天晚上都坚持给母亲洗脚,他说这样做既是让自己心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是做给孩子们看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孝敬老人、感恩父母的道理。他说,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活动,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他从心里感激工作队。为了激励更多村民孝老爱亲,我们把一幅“尊老孝亲”的书法牌匾,颁发给村民艾孜孜江·买合木提,以表彰他对母亲的孝敬。
文联驻村工作队一直坚持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用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民风。通过文化下基层活动,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村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在乡村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不断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现在整个村民的精神风貌发生很大变化,衣着开始干净了,院子变得整洁了,脸上的微笑更加灿烂。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在健康的文艺活动引领下,思想更加开放,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了。
为了让村民切身感受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村庄的发展变化,教育村民们珍惜当下生活,维护祥和环境,文联驻村工作队在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之下,决定建设一个能起到感恩教育效果的村史馆。在村民大会上,我们号召村民们,主动捐赠一些家里没有使用价值的老物件,作为村史馆陈列物品,继续发挥教育作用。有不少村民,都踊跃送来旧物件。2019年8月的一个中午,满头大汗的买罕木·居马老汉,推着勒勒车进到村委会,找到驻村工作队,他指着车上一副石磨说,这是爷爷传下来的老物件,家里现在用不着了,听说村里新建了村史馆,家人一致同意捐出来,让更多的人受教育。这个73岁老人,紧紧攥着工作队员的手说,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幸福的生活是谁带来的。
由于历史原因,恰木古鲁克村没有留下来多少有价值的资料,尚健在的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成了印证历史的珍贵资源。
经过半年多的入户走访,了解村庄发展变化;寻找老照片和老物件;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开工建设。2019年7月1日,在建党98周年之际,终于面向村民开放。这间原本堆放杂物的近200平方米库房,被修葺一新。墙面的展板用图片和文字将村子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观地呈现给大家。橱柜里有上百年的石磨、木盆、木桶;民国时期的新疆纸币、案板、擀面杖、洗手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油灯、马灯、扁担、老旧书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镰刀、木叉、驴车龙套、锯子、火炭熨斗等,每一样东西,都带着一个时代的烙印和温度。老党员阿依提拉指着她捐赠的铜锈斑斑的水壶告诉大家,这是她奶奶小的时候就用的,那时候吃水要从七八公里外的叶尔羌河里用毛驴去驮,洗脸就往手心里倒一小捧水,现在自来水直接接到盆里,想用多少用多少,真的感谢伟大祖国。党员吾布力卡斯木·吉力力指着驻村工作队展板,对历年投入的建设项目如数家珍,说从打井修桥,到修路建房,不但建了夜市和村级卫星工厂,还经常安排文化演出,现在,大家就像生活在花园里。
每周,都会组织上百位村民来村史馆参观,从老照片和老物件上,大家感受到了,我们幸福生活的来源,越来越能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村民买尔巴哈含着眼泪说,没有对比,就没有感动,看到过去的老照片,才知道现在我们有多幸福。
村史馆不但有老照片,还有村里的致富能手,大学生家庭,孝老爱亲家庭,卫生先进家庭等一批身边的典型,让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村史馆教育,让我们的感恩教育找到了抓手。让每个人都懂得,我们多么不容易,才赢得这个幸福的时代,才树立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普通的村史馆,既是村民们普通的记忆,更是对一个时代,最伟大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