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在春,沈泽俊,张 虎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因此高校必须把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脆弱、自身综合素质薄弱等特点,在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约束与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其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以后,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从个体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在:缺乏交往的自信、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力较差、感觉受到歧视排挤而心中苦恼、学习或工作中不能完全专注、易发生敏感脆弱自卑等心理问题。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与沟通,在入校以后,面对陌生的同学,沟通交流能力比较欠缺。同时也存在自卑倾向,导致在与同学老师的沟通过程中,伴随着比较复杂的心理,比如担心自己的衣着是否寒酸、说话是否带有方言口音、语言组织表达是否通顺流畅,进而担心受到歧视,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谨小慎微、比较敏感、不敢说话尤其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2.部分学生不希望自己贴着“贫困生”的标签,在学习生活中反而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特别是在刚刚入学的时候,主动承担班级事务,为班级奉献付出。他们希望可以得到周围老师同学的认可,尽快融入班集体,但有时又受自身经济条件、消费水平、个人沟通表达能力等因素影响,陷入被动的局面。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他们的积极付出、辛勤工作往往伴随着部分同学“爱出风头、假积极”的非议;或者因为其他同学的一句无心之语而耿耿于怀。这些校园生活中发生的误会十分容易打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最终大部分人的积极性被打消,他们选择隐藏自己、包裹自己,减少与他人交流沟通,变得自卑、孤独。
3.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潜在的自卑心理,过低评估自己的能力,对就业前景感到焦虑迷茫,过多的自我否定导致其失去就业信心。在求职面试过程中,遇到需要沟通表达或进行个人能力展示的面试环节时,往往因为患得患失心理而发挥失常,从而给招聘单位留下心理素质弱、能力欠缺的印象。他们在多次求职无果后,求职信心受挫,导致其更容易产生职场畏惧心理,进而有可能发展成逃避、抵触、拒绝参加企业招聘。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其家长由于自身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受到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导致在面对就业问题上,伴有一种“精英情节”,认为“上大学”即等于“人生的成功”,必定能成为“社会的精英”。这种传统观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择业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认为上了大学就有了“金饭碗”,毕业后必定能够找到好工作,从而忽视甚至否定大学期间个人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在学习成绩、专业能力等方面缺少硬实力。少数学生在大学期间逃课、缺勤,沉迷网络、游戏等,甚至导致多门课程不及格而不能正常毕业。部分学生家长因为自身的学历阅历有限,不熟悉大学的教育模式,将子女送入大学以后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的沟通,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学业规划、就业目标等缺少关心和指导。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因这种观念,在毕业季的择业就业时,极大地缩小了就业的区域与范围。其认为大学毕业应该去一线大城市找一份“体面舒适”的工作。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找到一份“好工作”来向同学、家庭和社会证明自己的个人能力,将就业目标置于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或者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外资单位或著名民营企业。但同时他们对国家的各项就业政策了解不全面,对需要去基层、生产现场、工地车间的技术型和技能型职业敬而远之,这类工作分属我国工业生产的各个主要领域,比重最大、就业机会最多。年少时的贫困经历让他们排斥地点比较偏远、环境比较艰苦的工作,导致浪费了很多就业机会。
各级政府及高校的就业部门均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在大部分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少数高校仍存在专业设置未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就业指导不完善等问题。
1.高校资助仅落实在对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金钱的资助上,未能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就业竞争力弱的问题考虑不够充分。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资助的育人功能,并且完善就业机制,保持就业信息畅通;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就业公平性。
2.在国家财政资助帮扶下,受资助学生大学期间在校生活基本能得到保障,但高校对其学业、职业规划指导不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若高校不加以引导,金钱的资助仅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很少有学生考虑将助学金投资在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反而过多的金钱资助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弱化竞争意识,缺乏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认识和锻炼提高。高校也很少针对受资助学生单独开设技能培训课程指导其职业生涯规划或进行大规模就业辅导。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求职阶段,往往更容易困惑和难以抉择,最终可能放弃面试机会或是影响面试发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发展空间受限,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其不利,使其长期承受较大的思想负担。
1.目前社会和网络上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存在一些不公正的认识或一些以偏概全的议论,高校内普通学生或者校外企业招聘人员可能会受这些言论影响,从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一定误解与偏见,导致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或招聘面试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对待。
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校园内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有所转变,一些不良思想或社会潮流充斥着校园,比如“金钱至上、快乐至上、提前消费、贷款消费、攀比思想”等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价值观。他们在接触、消化、辨析、剔除这些观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时,要比其他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其试错改正的成本也比其他学生更高。有的学生因此走入思想的误区,沉迷于物质享受,花费宝贵的大学时光参加校外兼职,甚至误入传销组织,忽视了大学对于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减弱了自身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体系,在对学生经济资助帮扶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做到科学帮扶。
1.高校要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方向,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通过课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深入透彻传授给学生;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摆正就业心态,提前规划职业发展。二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引领,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
2.高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帮扶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分类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因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学校层面,在新生入学和每学期开学进行学生心理情况普查。根据普查结果,邀请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每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日常教育中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学院层面,每学期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画板、心理健康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班级层面,班主任、辅导员与班级心理委员做好班级心理异常排查工作,了解学生近期学习生活状况,每月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特别是在学生遇到突发家庭变故、人际交往冲突、情感冲突等问题时,要及时关注响应,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渡过关键时期。
1.精准帮扶,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一是结合高校扶贫资金和困难生比例,科学合理设定困难档次和每个档次金额。二是完善困难生识别机制,改变单一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式,从新生入学开始,及时摸排学生档案、家庭信息。将常规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与假期学生走访、班级推荐评议、学生户籍地村委或社区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结合,提高识别精准度。三是利用好民主评议机制、公示公告机制、各级监督机制,促进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程序化、规范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加强可信度与准确性。四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与退出,及时纠错与查缺补漏,建立动态学生信息库。对于已作出认定的,通过班级了解、宿舍走访等方式,进行检查监督。
2.建立并使用好经济困难生台账,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帮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除了要实现精准识别,还要实现精准帮扶。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数字化管理等手段,准确及时掌握学生日常消费情况,对于月度消费或季度消费异常的学生给予关注关心;另一方面对于困难生本学期所获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各项资助进行汇总分析,对于本年度获资助较少同学应当具体了解情况,视家庭经济情况考虑发放临时困难补助。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一是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基础改革培养模式。高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定位,做好专业的就业前景预测,根据未来三年、五年、十年的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报告,提前调整专业设置。二是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技能,做好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现代企业招聘时,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精于学习,讲究学习的方法,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精、学透、学扎实,同时也要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利用寒暑假进入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实践、实习,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财商教育在高校教育反贫困和预防校园贷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财商是指人在财务方面的智慧,包括正确认识及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通过财商教育,可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财商理念、财商知识和财商技能。财商理念指理性对待金钱、合理消费、积极就业、科学投资理财、珍视信用、遵守法律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理念;财商知识指科学的经济金融、市场投资、会计财务、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财商技能指合理的消费、理财、投资的技能。财商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财富观念,客观地平衡好个人物质追求和精神财富追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高校应加强与当地政府、当地企业、优秀校友的沟通交流,建立互通纽带。强化政府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以及政策指导支持,以政府为桥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就业市场。一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要邀请本专业本行业优秀的企业家进入高校,开设企业讲坛、进行专业前景分析、明晰人才需求方向,设立奖助学金,共建实习基地、人才招聘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二是推行实践、实习制,鼓励高校学生进行企业走访、企业实践、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加强对专业认知。三是在毕业求职季,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平台,做好企业与学生的信息对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资源薄弱,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错失很多合适的机会。在毕业季高校要适当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动态,将企业招聘信息有针对性地发送给学生,同时根据他们的求职需求,将他们推荐给合适的企业,从而帮助他们争取到更多的求职机会。
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加大思想教育引导,加强资源整合及协调力度,完善就业动态监测体系和就业信息平台,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提高就业岗位精准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