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文艺评论:价值遵循、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2021-11-11 19:55董耀鹏
中国文艺评论 2021年11期

董耀鹏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隆重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发有为地开好局、起好步,满怀信心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背景下,今天,我们在拉萨举办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论坛,很有意义。

2021年8月19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在拉萨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汪洋同志代表党中央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我们这届论坛确定的主题是“民族文艺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谓恰逢其时。民族文艺工作,是党的文艺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影响不可估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条件下,我理解,做好做实民族文艺评论不仅仅是题材问题,也不仅仅是艺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一个大问题。文艺评论作为我们党领导、促进和保障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对于繁荣发展新时代民族文艺事业具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

一、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文艺评论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要“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央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之中。习总书记突出强调,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明确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在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仅为我们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促进民族文艺工作的创新、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再比如,他亲笔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视察调研民族地区时,都对民族文化文艺工作关切询问了解,明确要求加以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这给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注入了强大动能,开辟了广阔舞台,指明了光明前景。

一个国家的昌盛、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社会的繁荣,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艺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塑造民族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精神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文艺是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人们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文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构成,具有培根铸魂、培元固本的性质。开展文艺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佳途径,其价值独一无二,其意义穿越时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苗族《亚鲁王》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呈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雄伟气象和兼收并蓄的包容特质,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以及今天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文艺在互通、互鉴、互融中交相辉映的风采,正因如此,才能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无比自信。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从农奴的女儿成长为人民艺术家,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经典歌曲记录了一个民族从落后走向富强的历史,抒发了西藏人民对党的深情,也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纵观我们党领导民族文艺的历史,各民族文艺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既有“各美其美”的自由发展,也有“美人之美”的互敬互爱,更有“美美与共”的水乳交融,广泛而又深刻地融入到各族儿女对中国梦的共同追求中,如同无数涓涓细流,共同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洪流和磅礴伟力。

文艺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始终离不开文艺评论的引导和推动;同样,民族文艺的传承与创新,也始终离不开民族文艺评论的引领和促进。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史料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评论的成文著述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隋唐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文艺理论评论家,比如古代彝族的举奢哲、阿买尼,藏族的萨班·贡嘎坚赞,满族的纳兰性德、允祉,现代维吾尔族的黎·穆塔里甫等,他们为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充实丰富深化、为中华文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同时,各民族在长期文化交融过程中,也推动了文艺理论评论的相互借鉴、多元一体,比如中华传统文论中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形神兼备、为国为民等内核,不仅为汉民族所推崇,也为各族文艺家所传播、为各族人民群众所遵循。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思潮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也给少数民族文艺带来巨大影响。比如茅盾、赵丹、于村等人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疆开展文艺工作,他们带去的艺术理念和思想就深深影响了祖农·哈迪尔(维吾尔族)、郭基南(锡伯族)等少数民族艺术家的戏剧创作、研究和表演。当前,在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征程上,文艺评论承担着传播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阐发党的文艺理论、引导文艺创作生产、推介文艺精品力作、研判文艺发展动态、壮大主流文艺舆论、提高大众审美鉴赏、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创作引领、舆论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迫切要求我们从新时代新征程出发,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拿出务实有效举措,切实加强改进民族文艺评论工作,切实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主张融汇到理论评论之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为繁荣发展民族文艺创作提供科学、有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学术支持,从而引导各族作家艺术家增强“五个认同”,用艺术的形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各族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共同心声。质言之,民族文艺不仅要艺术地表现“紧紧抱在一起”的一颗颗“石榴籽”,更要艺术地表现完整的一个“石榴”,不断激发各族人民的情感共鸣,凝聚起各族儿女的奋进力量。

二、突出问题意识,科学把握当前民族文艺评论面临的现实矛盾和挑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历来把文艺评论作为党的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鲜明指出了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问题。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面临的不同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高度重视、格外关心,多次针对文艺评论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文艺评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2021年7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中央党政群五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出台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专门文件,在我国文艺史上尚属首次,极大凸显了文艺评论工作涉及全局、关乎全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民族文艺学术研究和理论评论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推出了一批优秀成果,民族文艺理论评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比如,中国作协从2013年起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少数民族文学论坛和少数民族文学培训班,编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出版《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有五位少数民族作家在第六、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获奖。据2021年统计,中国作家协会1万多名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1593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1000多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3500多人;全国省(区市)级作家协会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远超过5000人。以上四项相加,少数民族作家人数近12000人,这在少数民族1.2亿人口中占到万分之一,与过去相比,这在少数民族文学家队伍建设上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民族文艺评论在取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和挑战就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它们是阻碍工作的“绊脚石”,同样也是促进工作的“磨刀石”。因此,我们应坚持和强化问题意识,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不断地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研判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自觉。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应更加准确地把握“一体”和“多元”的辩证关系。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百川汇流、聚沙成塔,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缔造、融多元于一体的文化,“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一体多元既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独特优势,是民族文艺事业百花争艳、生机勃发的内在动因,同时也是民族文艺评论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不可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民族文艺评论在遵循一体多元原则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即过多聚焦于少数民族文艺题材的“独特性”“差异性”“多元性”,而忽略了“独特性”“差异性”“多元性”背后的“共同性”“一体性”,甚至将“多元”“一体”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炉。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两者辩证有机统一。如果只热衷于少数民族习俗的独特性,甚至有时将其独特性化为“怪异性”,而忽略一些共同性;如果只热衷于表现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一些落后现象,而忽视反映民族地区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如果只热衷于创作、品评古代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厚古薄今,忽略现实主义民族题材文艺作品,那么这样的价值导向、创作方向、审美取向是不可取的,值得引起警惕警醒警示。这些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实践中的不当做法,根子都在于没有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好“同”与“异”、“一”与“多”的关系。对此,民族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担当作为,加强正向引导,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自尊和开放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全面准确阐释“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强化“多元”内涵下的“共同体”美学表达。新时代民族文艺就应该及时捕捉时代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征,彰显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与意志,特别是要把握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所体现的人类共同进步、繁荣发展的思想本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规律性内涵的开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我们不应也不必刻意追求模糊不清的所谓“原汁原味”“原生态”和“原始状态”的民族文化,而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所要求的那样,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推动创作生产传播一体多元、文质兼美的当代优秀民族文艺作品,助力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2.应统筹推动民族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繁荣发展民族文艺,亟需理论评论的有效支撑和有力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理论评论类学术著作、文章成果大量涌现,但民族文艺类学术著作、文章相对较少,民族文艺评论类学术著作和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存在“重表演、轻学术”“重创作、轻评论”的现象。

第一,民族文艺评论学术成果不足。在中国知网“篇关摘”条目下检索“民族文艺”“民族文学”等关键词,相关条目有一万多条;而检索“民族文艺评论”“民族文艺批评”(包括戏剧、电影、音乐等门类)关键词,相关条目仅有几十条;检索“民族文学评论”和“民族文学批评”等,相关的条目也只有一百余条。这种学术研究及其成果方面的薄弱反映出民族文艺评论与创作相比明显滞后,少数民族艺术评论与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相比也较为薄弱。

第二,民族文艺评论平台阵地较为缺乏,民族文艺评论成果存在“发表难”的问题。当下,专门刊发民族文艺作品及评论的平台如报纸、期刊、网站不多,主要有《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民族音乐杂志》《民族艺林》《中国民族美术》等期刊,以及民族类高等院校的学报学刊、《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中国民族宗教网文化频道等。

第三,网络文艺评论中的少数民族文艺评论较少。近年来,网络文艺蓬勃发展,但是网络文艺评论中的民族文艺评论成为“隐秘的角落”。一方面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网络题材民族文艺作品较少,另一方面科学识变、主动求变,熟练运用网络短视频、网络音乐等平台来传播的优秀民族文艺作品也较少,网络文艺评论随之也就更为稀缺。如何推动民族文艺创作与民族文艺评论协同发力、共促发展,解决民族文艺评论学科建设薄弱、话语体系不健全,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和知名评论家不多、经费不足、培训机会较少等诸多问题,的确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深入思考,开展务实管用的实践探索。

3.应不断提升民族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引导力说服力。

优秀民族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相关文艺评论存在脱离文艺实践、跟不上创作的实际问题;同时,面对当前民族文艺作品创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文艺评论往往缺席、失语,说服力不强、批评精神弱。

第一,对于优秀作品的总结研讨和新作品的开拓性评论不够。比如蒙古族题材电影《白云之下》的导演王瑞荣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获得了不少观众好评。但评论主要集中于豆瓣、微博等平台,以“微评论”形式存在,而真正具有学理性、专业性、引导性、深入性的评论文章屈指可数。

第二,针对叙事雷同、编造现象,缺乏有力批评。这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必须突破但又似乎难以突破的问题。比如关于民族团结的文艺作品,无外乎民族间通婚话题、互相帮助做好事、坏人挑拨矛盾等等,这些故事一味地讲多了,雷同感和编造的痕迹愈益明显,不接地气,缺少鲜活的民族气质和时代气息,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文艺评论也一样,关在象牙塔里,发现问题的“眼睛”就会弱视弱化,当然也就无法有效引导创作导向、审美方向、价值取向。

第三,针对猎奇式叙事、博取眼球问题,同样缺乏有效批评。一些民族的奇风异俗,常常成为民族文艺题材作品“捕捉”的对象。比如摩梭人“走婚”、阿注婚姻、藏族天葬等,常常成为文艺作品的猎奇对象。一旦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老生常谈,为了猎奇而猎奇,看似在博取眼球、获得流量,实则走偏了方向、误导了观众。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艺评论缺少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批评,缺少对于从“猎奇”到“普适”思维转换的引导,缺少对于“传统”“老套”的创作理念方式的引导,因此也就难以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对此,我们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发扬批评精神,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推动创作生产更多适应新时代、体现新思维、反映新气象的民族题材优秀文艺作品。

三、把准正确导向,切实加强新时代民族文艺评论工作

在铸造新时代民族文艺高峰的实践过程中,既需要精品的创作创新创造,同样需要精准及时健康的理论评论。新时代民族文艺评论工作必须坚定正确导向,强化主流声音,不断增加锐气、朝气,持续提高专业性和权威性,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多做有益之事,以自身的有力方式、有为作用和有效力量,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具体实践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说,为中国文艺繁荣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文艺评论提供了科学指南。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地位,文艺评论才能把准方向、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发挥引导创作、引导舆论、引导观众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升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是新时代文艺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广大民族文艺评论家和评论工作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认真、全面、系统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构建民族文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积极引导民族文艺创作,宣传民族方针政策,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心灵深处。

2.强化对少数民族文艺作品思潮现象人物的研究评论和传播推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影视创作、评论工作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健全评估机制,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度统一起来,既要弘扬正能量,又要充满艺术性;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发挥引导引领作用。民族地区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富矿”。比如,西藏拥有非常丰富的音乐素材和资源,从西藏和平解放开始,西藏音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从和平解放时期的《大家来庆贺》《歌唱二郎山》《藏胞歌唱解放军》,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心爱的故乡》《阿若康巴》《腾飞的拉萨》,以及近年来广大听众通过《天路》《坐上火车去拉萨》等歌曲了解西藏、向往西藏、奔赴西藏、建设西藏,通过文艺的方式和力量,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起到了特殊而重要的宣传推介作用。显然,这些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也离不开文艺评论家的鉴赏、评价与支持。广大文艺评论家应始终把准理论评论的时代方位,立足于中华文化根脉,自觉主动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开展民族文艺评论,防止和抵制“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倾向,为优秀民族文艺作品创作营造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以评促创”“评创并行”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民族文艺与时代同向同行,与社会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心同德。文艺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应进一步强化对民族文艺经典作品的深入研究与深刻阐释,充分展现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坚守民族传统、反映民族生活、书写民族精神的生动风貌。要持续研究《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亚鲁王》等英雄史诗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争用新视觉、新手段、新平台讲好英雄故事、传承英雄精神。许多红色民族文艺经典作品生动展示了党的光辉历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民族歌曲,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冰山上的来客》《两个巡逻兵》《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等优秀民族电影,以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分裂、热情投入新生活的叙事传递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对新中国的热爱。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树立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这门必修课学好修好,通过学习历史,以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坚决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完整准确把握和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和各民族的发展历程,引导广大文艺家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之歌,不断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各族人民精神力量。

3.注重发挥民族地区文联、评协的独特优势和职能作用。

文联组织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是文联组织不可推卸的职责使命。2021年2月,中国文联专门制定印发了《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文联系统加强文艺评论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保障,规划部署了十个方面的重点举措。中国文联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凝聚共识、调动力量。中国文联还推出了《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对网络文艺评论的重视和关注。目前,随着西藏自治区评协的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协拟于2021年年底组建,标志着各民族地区省级评协即将实现组织全覆盖。此外,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州中,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六家已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县中,广东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也成立了评协,评协的组织覆盖面在不断延伸。作为民族地区文联评协,应在这样五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在思想引领方面,各级文联评协组织要创新理论武装,引导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一体多元”理念的理解,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读书班等多种形式,不断夯实民族文艺评论的思想根底和理论基础。在业务指导方面,中国评协要着力发挥龙头作用,加大对民族地区评协工作的价值引领和业务指导,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民族艺术委员会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各级文联评协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联评协要大力开展民族文艺作品推介、教育研修培训、学术研讨交流等工作,切实加强对民族文艺创作与民族属性、民族文化的关系等议题的深入探究。在人才培养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国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团结凝聚了涵盖各艺术门类的会员23930人,其中中国评协会员1722人、全国省级评协会员8036人、市级评协会员13026人、县级评协会员1146人。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以及地方文艺家协会也建立了不同艺术门类的理论、学术、评论专业委员会,联系了一大批理论评论人才,但在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建设方面仍需采取真招实招予以加强和提升。要增加“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各级文艺评论奖项中民族文艺评论著作、文章和短评快评微评等的入选比例,进一步激励表彰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各级评协要广泛团结吸纳民族文艺评论工作者积极入会,举办民族文艺评论骨干培训班,继续加强少数民族文艺评论工作者、评论家的教育培养,推进各民族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交流。在平台传播方面,加大民族文艺评论平台建设力度,拓宽民族文艺作品传播渠道,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作用。中国评协所属《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中国文艺评论网、新媒体,以及各级文联评协、文艺评论界媒体应立足自身职能和特色,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为民族文艺评论成果提供展示空间和表达舞台,更好发挥引导、推介的职责。在深扎民族地区方面,要引导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民族地区,扎根民族生活,体验民族风情,创作民族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在深入反映各民族地域文化文艺特征风貌的同时,大力挖掘各民族文化文艺共同的精神内核,夯实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文化基础。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特别是西藏文艺评论工作者应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锤炼作风、增强能力、体现价值。

回首过去,我们党在世界屋脊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展望未来,我们必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书写“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新的辉煌篇章。共济同舟者胜,齐心奔跑者兴。我们坚信,广大民族文艺评论工作者一定能够以崇高的使命感、深邃的历史感、强烈的责任感,奋发有为、埋头苦干,不断推动民族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一定能够运用文艺的力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