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愫英(白族)
山谷寂静,大竹箐河流水潺潺,公路和盐马古道隔河相伴。公路上车来车往,盐马古道落叶无声。走在大竹箐盐马古道上,内心快乐得就像河水里的一朵浪花。大竹箐盐马古道就像一个带有魔咒的项链,10 多年时光里,于无形中戴在我的脖颈上。2008年冬,我站在阿加达利山垭口,欣赏银装素裹的原始森林,难以抵御拉井镇到石登乡、中排乡的盐马古道魅力,这条盐马古道就像一位在兰坪大地上流浪的歌手,唱着令人喜爱的歌谣,在雪林深处向我招手。迈步走向雪林,却被同行人告知,大雪封山,大竹箐盐马古道难以通行。2019年2月,我在石登乡徒步大竹箐盐马古道,圆了盐马古道羁旅的一个梦。虽然没有走完全程,但沿途感受与10 多年前不一样,过往里,大竹箐只有一条盐马古道,而今公路与盐马古道相伴始终,风光不尽相同。
大竹箐是地名,也是一条河流的名字,更是石登乡一个村民委员会的名字,地处澜沧江东岸,因山箐里竹林茂密,故得名。大竹箐河位于怒江州兰坪县石登乡大竹箐境内,一支发源于秦归山东侧和黑山梁子西侧,一支发源于白雪山和月嘎地两山西北侧,向东向西流经大竹箐、界坪、仁甸河、来登、庄河等五村,至江门口注入澜沧江,全长约25 公里,是流经村寨用水之水源,因主要流经大竹箐而得名。大竹箐村委会所在地叫腊马壳,位于山箐中部的偏坡上。“腊马壳”是傈僳语,意为“老虎咬(人的地方)”。位于腊马壳西南方向一公里处的偏坡上,有个地名叫“腊决地”的村子,这是傈僳语,意为“老虎躲处”。位于腊马壳东南方向5 公里处的坡地上,有个地名叫“腊依塞”,也是傈僳语,意为“杀老虎(的地方)”过往历史里,大竹箐有老虎出没,既有咬死过人的地方,也有老虎藏身处,又有杀老虎的地方,从这些与虎有关的地名可想而知,大竹箐曾是怎样的生存环境。大竹箐是石登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生活着普米族、傈僳族。大竹箐村距石登乡政府所在地32 公里,虽然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村里贫困发生率比较高。大竹箐村是兰坪县公安局的扶贫联系点,我深入大竹箐盐马古道田野调查,得到县公安局民警们的鼎力相助。
在盐马古道历史中,腊马壳曾经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从腊马壳走大竹箐盐马古道,经过拉井镇新建村委会,路过热水塘,从西关桥进入古盐镇拉井。从腊马壳经过明其场、瓦坪、仕抓地、回龙、阿古堆抵达雪门坎到丽江。雪门坎是河西乡联合村和河边村交界处。从雪门坎到丽江的路有两条:雪门坎到达通甸,经过上兰(老君山镇)翻越老君山,到达白汉场,经过拉市进入丽江;雪门坎到达通甸,去河西的大羊场,经过巨甸、白汉场、拉市,抵达丽江。
坐在盐马古道上小憩,望着不远处的阿门度都子村,10 多年前行走古盐镇拉井的记忆浮出脑海。当年,我站在阿加达利山垭口热望隐没在雪地里的盐马古道,遗憾不能徒步大竹箐直达腊马壳,实现不了从腊马壳到澜沧江东岸的石登街报到的心愿。阿加达利位于拉井镇新建村民委员会境内,“阿加达利”是傈僳语,意为“分界山”,该山既是拉井镇和石登乡的分界山,又是南北两条小河的分水岭。艰难地走在阿加达利山雪地里,感同身受体会盐马古道往事。目光寻找垭口两棵大树,不见大树踪影。曾经,从大竹箐盐马古道上走来了一对父子,他们走到垭口的两棵大树附近,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大雪纷飞,寸步难行。父亲将孩子藏在两棵树之间,自己坐在外面用身子为孩子遮挡风雪。天亮时,父子俩成了雪人……
20世纪60年代初,大竹箐大队有12 个生产队,每队派出两个年富力强的人作为物资背运队。他们走上盐马古道,到兰坪县政府所在地拉井街背盐巴、茶等日用百货,背到腊马壳机社。后来,生产队拥有了马。马帮铃铛声声响在大竹箐河畔,赶马调飞扬大竹箐。马帮往返大竹箐,一头是拉井,一头是腊马壳。腊马壳机社是石登乡物资周转站。
各个生产队派出的马匹,所驮运的物资不能满足石登乡人民的物资需要,兰坪县委县政府从丽江征集500 匹马驮运物资。腊马壳旅社应运而生,来来往往的马帮铃铛声响彻大竹箐,河水沸腾,河畔留下的冷火塘多了起来。而从中排乡来的马帮,从中排街顺着澜沧江急流而下,到达石登街,休整后,从江东岸渡江到江西岸,在腊马壳住上一晚。第二天早上,天空露出鱼肚白,马帮就出发了,从腊马壳到阿门度都子,经过海里枯鲁等地,翻越阿加达利山,在垭口休憩吃干粮。马帮休整后,又继续赶路,到达新建村,向着热水塘而来,经过西关桥,进入拉井街,到盐矿驮盐巴。
石登乡的老百姓背着猪背着鸡,天不亮就从腊马壳出发,翻越阿加达利山,进入拉井镇新建乡辖地,在甲登湖边睡一晚,第二天一早到拉井街卖猪卖鸡,卖完东西后,他们在街上购买百货用品,到急坡街盐厂买盐巴,背上东西原路返回,在甲登湖边睡一晚,第二天一早往阿加达利山走去,从垭口进入大竹箐,回到腊马壳。
腊马壳有一个小卖部,我与小卖部主人胡兴高大叔闲聊。二月的春风是个热心的速递员,捎来2019年春的气息,驻足采访日记里。胡兴高于1971年从腊马壳附设初中毕业,翌年出任阿门度都子小队队长兼会计,还担任兽医。1979年,他出任大竹箐村团总书记,一干8年,其间兼任了大竹箐畜牧场场长。大竹箐畜牧场养着羊子四五百只、猪七八十头,猎狗有四五十个。由一个生产队派两名社员作为畜牧场员工,他们不仅放牧集体的牲口,栽种秦艽、天麻等中药材,还种洋芋。畜牧场的收入归大竹箐村公所,用于建设电站、学校所需。
说起1979年、1982年去县里开第六、第七届团代会,胡兴高大叔记忆犹新。他背着行李、麦面,天不亮就从腊马壳出发,一路急走,只在阿加达利山垭口吃了点干粮,又赶往拉井,当天就到拉井,到会议处报到,上交麦面作为口粮后,他到拉井街上逛了一圈。玉龙河畔的拉井是个狭窄的山谷,县城依山而建,房屋从谷底到半山腰依山势而建。
20世纪90年代,公路从石登乡政府所在地通到腊马壳,连接澜沧江两岸的是吊桥。现今,公路从腊马壳通到新建、拉井,大竹箐盐马古道与公路若即若离,有的路段重叠在一起,有的隔河相望而行。大竹箐村民小组都有农村客运微型车。兰坪县城早就从拉井搬迁到了金顶。早上八点钟,农村客运车从腊马壳出发,经过拉井到兰坪县城,三个小时就可到达。下午三点从县城原路返回腊马壳,六点就能到达。澜沧江上的吊桥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又一座水泥公路桥。
大竹箐河畔的马帮消逝在时间长河里,《盐马情歌》却在兰坪县红土地上流传。站在腊马壳破旧的旅馆前,思绪流连大竹箐河畔马铃铛声声的日子。民警们与村干部开产业会议,会场讨论热烈,炙热的话语落在耳畔,犹如吹响脱贫攻坚号角。
碧罗雪山雪线圣洁,从营盘镇到中排乡再到石登乡,巍峨雪山作陪。大华电站、黄登岩电站开发后,我所熟悉的澜沧江变成了记忆,激流沉睡水底,呈现眼前的河流就像安静的湖泊。想起“高山上的湖水,是躺在地球表面上的一滴眼泪”这样的歌词,不由痴想,我亲爱的澜沧江,你是落在横断山衣襟上的一串泪水吗?
沉溺 “石灯”变为“石登”的地名传说里,站在东岸观赏碧罗雪山云雾升腾的景致,耳畔隐隐传来开益。开益是白族拉玛人的民歌总称,有叙事和对唱两类民歌,反映拉玛人的生活,赞美英雄,抒发感情,表达愿望,表示友爱,增强认知,给予人性温暖,激励人生。我在河西乡共兴村听了民间艺人演唱开益,在营盘镇黄梅村听了拉玛协会演唱的开益,在中排乡碧玉河村听了民间艺人演唱的开益,尔后到达石登乡。遥望澜沧江西岸的拉竹河村,山坡上的村庄就像一对拉玛民间艺人,面对澜沧江,向着我唱响开益。
拉竹河是石登乡地处澜沧江西岸的三个村民委员会之一,素有“开益之乡”称谓。村周边竹林多,村民时常砍拉竹子回家,故而得名“拉竹河”。参观村里的蚂蚱、牛蜗、中蜂产业,了解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走在田间地头,心情就像一首开益,随着层层爬山梯田流向澜沧江。拉竹河村是兰坪县卫生局扶贫联系点,倾听卫生扶贫故事,只想融入雪山深处的村庄。穿过碧罗雪山龙潭的神话传说,沉醉在拉竹河文艺队和有权队长、骨干成员余光妹的开益演唱里,时光就像一朵杜鹃花,开放在人心里。
白族拉玛人开益有多少调,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传说有12 调。可我在兰坪县白族拉玛人聚居区的行走,除了河西乡共兴村“杯日旺”仪式中特有的龙马开益外,听得最多的开益调子不过是四五种,这是拉玛人聚居区普遍唱的民歌调子,歌词不一样,但旋律相同。拉玛人方言差别大,生活两地的人用拉玛话交流,会有困难,但通过唱开益的方式交流,就会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开益里保存着古老的拉玛语,加之通过民歌的方式交流,免去方言发音不同而听不懂的尴尬。拉玛人喜欢用开益表情达意,田间地头、街头路边、火塘边,时常有开益唱响。
我听不懂共兴村的拉玛话,但能听得懂拉竹河村的拉玛话。用拉玛话与两位民间艺人交流,一下子拉近了三人间的距离,交流变得亲切。开益里的古语我一句也听不懂,所以听两位民间艺人演唱,我变成了开益扫盲对象。开益按照其内容来划分,有祭祀歌,苦情歌,情歌,生活歌及“劳动歌”“放牧歌”“节令歌”,另外还有新民歌。新民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富民政策和给农村带来的巨变。听着拉竹河村两位民间艺人演唱开益,“开益曲式结构以五声音阶为主,节拍节奏自由律动性松,声调高亢、假嗓、喉音、颤音多,音区广。结构和格式为“七、七、五”,即每首两个七七字句、一个五字句的两阕所组成。格式严谨外,讲究押韵和声调的协合统一,注意借字谐音。”耳畔响起兰坪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松发的话。
和有权按年龄阶段划分开益调子,给我唱了开益6 大调中的一段,每唱完一段就解释一番。
哦腊威,开初称为嗡恐,这是丧葬歌舞,60 岁以上的人唱的开益调。村里有人去世了,灵柩停在家里,花甲老人们在院坝里围成大圆圈,一边唱一边跳,跳给辞世人欢乐的舞蹈。拉玛人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死了就回到祖宗地,活着的人要欢欢乐乐地送走他。这是圆圈舞,前走三步,后走三步,要走三圈,边走边唱。这个舞蹈表达依恋之情,前行三步,表示死去的人恋恋不舍地告别,后退三步表示活着的人恋恋不舍地送别。怀着如此心情相送,唱的是欢乐歌,跳的是悲伤舞。哦腊威有三个音调,各个音调唱法不一样。哦腊威结束后,再唱跳一段益心情,这个与哦腊威音调一样,但唱法不一样。
算开益,20 岁以上男女在结婚以后唱的开益调。拉玛人忌讳比较多,所以才有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开益调子。算开益是情歌,结婚的男女唱算开益,男女逗趣互相放得开,歌词表述热烈奔放,加之年龄阶段的发音不同,适合结婚了的男女对唱,比如这样的歌词:眼相看,心相想。望眼欲穿,绵绵无情。
绒开益,20 岁以下年龄阶段唱的开益调子。绒开益是男女谈情说爱时对唱的情歌。如歌词:你心想一样,说的是另一个样。你不喜欢我,我不跟你谈爱了。这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开益方式唱出来。
乌开益,这是两地相距较远,两人间用山歌传情达意。生活在澜沧江两岸的拉玛人,以前交通不方便,有的两地间鸡犬相闻,但互相走动要绕山绕水走大半天。处得要好的朋友不能相见,相互思念但没讲话处,于是乌开益,互相诉说,或者相互通知某件事,告诉某些事情。
罗哩罗,这是十四五岁年龄阶段唱的开益。声音清纯,歌词内容比较单纯,充满了情犊初开的少男少女的生活情趣。
搭开益,人生花甲六十岁,花甲老人唱的开益,他们回顾人生,回顾经历,音调高高低低,极其考验一位歌手的功夫。在2014年云南省民歌比赛中,和有权演唱搭开益获得金奖。
上下辈同在的场合,拉玛人忌讳唱情歌。和有权所带徒弟里有女儿辈,但为了发扬和传承开益,他传艺时不顾忌唱算开益、搭开益。现今的拉玛人,不再像以往那样思想封闭落后,他们的眼界得以拓宽,认识能力增强,传承文化中开益演唱,两辈人可以接受。他所说的话我感受较深,我在拉玛人村庄采访,有时遇到他们有顾忌而无法放开思想交流时,我就强调我们都是为着文学艺术而来,为传承和发扬光大拉玛文化,不必有顾忌,他们听后才放下思想包袱,自由演唱开益。
和有权的歌声就像拉竹河流水,就像拉竹河绿叶,充满原生态魅力。和有权54 岁,歌手年龄已经40 岁了。14 岁时,他从拉竹河小学毕业,父亲开始给他传授开益。他喜欢唱歌跳舞,父亲的传帮带,成就了和有权的民间歌手人生,有人称他是“拉玛王子”。1982年,20 岁的和有权买了一套电影放映设备,开始在村里经营放电影事业。每年他固定下乡放电影,半年各一次。他到石登乡各个村委会、小组巡回放映电影,每次来回15天,放映13场左右。1997年,电视普及到村村寨寨后,他卖掉电影设备,结束了电影放映员生涯。1996年至今,他一直担任护林员。他是一个级别最小的村官,以前叫拉竹河社长,而今叫拉竹河组长,当了十六七年的这个级别的村官,至今还当着。
余光妹比何有权小3 岁,她因为父母早死,家庭贫困没读过书,从小就跟着村里人学习唱算开益。因为开益唱得好,村里有红白事时,有时被请去唱开益,主人家给一袋白糖,她感到开心与自豪。开益让她找到人生价值,感到生活乐趣。
以和有权为队长、余光妹为骨干的拉竹河乡文艺队,在各级部门的关心下到处演出,时常参加村文艺汇演。2011年,兰坪县举办农村原生态演唱比赛时,拉竹河文艺队摘取一二等奖。2012年,兰坪县人民政府任命拉竹河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歌开益》传习点,和有权被任命为《民歌开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物。2014年,怒江州文化局、怒江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命名和有权、余光妹为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年,云南省档案馆颁发给和有权口述历史荣誉证书。和有权荣获2014 -2015年度兰坪文学艺术奖。和有权、余光妹、和新保、和新祥荣获兰坪县首届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手大赛银奖,和有权还荣获个人金奖。拉竹河文艺队还到北京参加中国民歌演唱。云南青歌赛比赛,他两带徒弟们参赛,到昆明演唱了两次。拉竹河文艺队还到陕西省太原市演唱过。
深入兰坪县盐马古道课题田野调查,到拉玛人聚居区采访前,我曾经研读过拉玛人学者兼作家罗世保、李松发先生写的有关开益的文章,并在兰坪县城就拉玛开益文化请教李松发先生。追寻盐马古道足迹,从河西乡进入澜沧江峡谷,沿着澜沧江行走江边四个乡镇,通过与拉玛人民间文艺家交流,不由感叹高手在民间。李松发先生对开益的论述,令我共鸣。
开益采取象征、隐喻、暗喻等方法,委婉曲折,寓意深刻,缜密含蓄,富于哲理,耐人寻味。同时把比喻现象准确地同正句的含义紧密地结合起来,鲜明地揭示被喻物的本质特征,表明不同的爱憎之情。很多触景生情,或事感而发下唱的歌,比、兴运用手法上灵活多变,富于创造性,将自然景物或人生图画与特定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有的头句为正句,后两句为比、兴句,仅起映衬、烘托的作用,还更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有的比、兴句运用在两句,正句在最后,由于物与情,兴与感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有机地统一在内容和形式结合之中,因此,起到了“画龙点睛”或“锦上添花”的作用和效果。当然,其中有的歌比、兴非常含蓄隐晦,甚至奇特。如果你不通晓拉玛人的习俗文化和语言艺术,就无法理解其意思。
拉竹河村民的开益传承意识比较强。他们对旅游业充满了乐观态度,坚信有一天,旅游业会在他们这里红火起来,且这一天不会久远。村民们自豪地告诉我,村子背后的碧罗雪山上的龙潭景观是何等壮观何等漂亮,他们种的农作物是何等的原生态,他们跟我说起了养殖业、种植业,说起了他们的原生态歌谣,希愿有一天大江南北的游客到自家院子里,坐看碧罗雪山和澜沧江峡谷的壮美风光,品尝农家风味饭菜,听他们演唱拉玛开益。如果游客有雅兴,不妨住下来,跟他们学唱拉玛开益。拉竹河村的人就是这么自信,他们的开益终究有一天会传唱到山外的世界。
“开益之乡”拉竹河村,一首诚挚的乡愁之歌,一次丰盛的拉玛文化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