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科研水平考核的思考

2021-11-11 18:32魏志刚郑近德
关键词:刊物次数因子

魏志刚, 郑近德

(安徽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一、 引言

科研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支撑,对于国家强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强国、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对于科技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科学地衡量高校师生科研活动的水平,对于促进科研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科研考核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以前的专家评价为主到现在流行的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指标以及同行评议,科研考核的指标已经经过几次大的改革。其中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客观性的定量指标,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很长时间内在国内被作为学术水平评价的主要或者唯一指标广泛应用,但其弊端和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学术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种具体的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弊端,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可以对学术贡献作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估。不合理地使用甚至唯一地依赖SCI论文影响因子会严重阻碍本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仅可能导致巨额的版面费用和文献查阅费用外流,还可能会损伤科研生态,导致科研跟风,原创性差等问题。

教育部、科技部于2020年2月联合印发的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科技部印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对于SCI论文指标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高校评价、教师评价和科研评价中唯论文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改进方案。全社会对SCI论文指标的缺陷形成共识并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本文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进一步对其局限性进行探讨,并对改进方向进行了分析。

二、论文引用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客观性

1975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依托“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发布上一年度世界范围的“期刊引证报告”, 影响因子开始成为体现期刊登载文献的平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量化指标。从实际情况来看,科技期刊的质量确实和影响因子有关系,但绝对不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以力学刊物为例,公认的固体力学权威刊物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的2020年影响因子为5.0,高于大多数力学刊物,与其在该领域的水平基本相符。但是影响因子却不是评判一个刊物质量的唯一依据,如另一个固体力学著名刊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影响因子为6.5,明显地高于前者,而后者只是固体力学中的一个小领域,其影响因子超过固体力学这个大领域的最好刊物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影响因子并不客观。这种刊物质量高低和影响因子大小的不统一并不是个别现象,如另一固体力学著名刊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同样是固体力学权威级别的刊物,其影响因子只有3.2,也远比不上固体力学分支的塑性力学刊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甚至前者被划到了中科院三区一般刊物,而后者是一区top刊物,如果仅从分区和影响因子来看,评价这两个杂志的质量会得到令大多数同行反对的结论。实际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都是力学领域公认的最好的杂志,即使有差别,也是相同档次内的小差别。更令人惊讶的力学的另一大领域流体力学,前几年影响因子过3的刊物基本上没有,基本上划到二区以下的水平。如果按影响因子来看,在力学这个大领域内,塑性力学这一个小分支的研究质量远高于其它力学领域,显然这是很不合理的。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按影响因子划分的很多学科的一区top刊物特别是与微纳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刊物,只是该学科的热门领域刊物,未必就是本学科总体上质量最高的刊物。再如机械领域影响因子非常高的刊物

Mechanical

System

&

Signal

Processing

是一个关注信号处理、机械振动等有限领域的刊物,2020年影响因子高达6.5,被划分到中科院工程类一区,而其它的机械领域的综合性刊物如

IEEE

-

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等影响因子反而较低,只能被划到二区或者以下。很多SCI刊物的刊发内容被限定在了一个较小的领域内,如对于内容完全不交叉的两种刊物,以影响因子评价质量没有意义,只是说明哪个领域更热门。以此来划分学科顶级刊物,其实是引导科研工作者追逐热点领域。另外从不同的学科来看,纳米、医学、生物、化学、材料这些学科刊物的影响因子远高于其它学科刊物影响因子,如果这些刊物与其它学科擦点边,便被划到了其它学科的顶级刊物之中。材料科学作为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学科,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远大于像机械这类学科。然而每一个有工程经验的科研人员都知道,中国的机械行业科技水平在世界层次上来看要远高于材料学科,但机械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却远低于材料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因此从实际情况看,片面地使用SCI影响因子,实际上在引导科研工作者干错误的事:重理论、轻应用;追热点,少沉淀。其后果是造了相当大一堆无用的论文,有些论文的结果和结论合理性持续的时间不到几个月甚至几天,很快就被作者自己推翻或者别人推翻,这种论文其实是毫无意义的灌水,但很大程度上把某些刊物的影响因子给灌起来了。这种情况直接的后果是造成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盲目追热点,缺乏创新,甚至被国外操纵了科研的方向和人才选拔。

三、原因分析

从影响因子的提出、广泛应用到现在问题频现,既因为这个指标参数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其它的原因。在影响因子提出之前,科研工作者很少有人关注影响因子,引用次数多少没有被作为论文质量的考察点,大多数论文引用可能是正常、合理的引用。到这一指标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成为考核科研工作者业绩的唯一标准的时候,这一指标的合理性越来越被限制和颠覆。更多的期刊和作者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损害这一指标的客观性,论文中加入了过多的无效引用、虚引用,甚至人情引用。以一般的非综述SCI论文为例,通常作者在引言中会引用很多的参考文献,多数刊物也对引用文献的数量做了一定的要求。但基本上是这样的引用:某某文献研究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果或者结论。通常作者在这一部分会对引文的结果和结论不做任何评价,甚至作者可能没有认真读过甚至没看过正文就引用,如一句简单的话上面标注了好几个参考文献的情况。显然这种引用没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论文被引用只是说明作者看到了这篇论文,因为某种原因引用了这篇论文。在引言中,这种引用基本上占到所有引用的90%以上,而其中最后一般有几篇引用文献被作为靶子来引用的,作者认为该文献的研究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改进。这几篇研究的引用是有意义的,作者一般认真看过这几篇文章,但是作为一种非正面的引用,论文的质量与被引用关系确实很难说有多大。值得注意的是,大多科研工作者都喜欢引用本领域权威刊物或者本人认为比较好的刊物的论文,即使作者没有认真读过这些论文甚至论文与研究内容相关性很小。因此这类刊物的影响因子高是一个天然的优势,但不一定意味着引用次数和论文质量有直接关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引用论文的认可程度。

真正对作者研究重要,作者认真读过,并且沿用或者借鉴论文方法或者结论的引用大都出现在正文中,这些被引论文通常在论文中多次出现,或者是正引用,或者是反引用。作者认真读过,也直接或间接地对论文的结果或方法进行了评价,这种引用次数与被引用论文的质量是直接相关的,虽然引用得多未必就是作者对被引论文肯定的程度高。现在的SCI论文引用次数不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引用,将其看作同样重要,这是造成这一指标客观性降低的一个主要问题。引用次数本身还有这样一个局限性:在同一导师或者同一课题组中的作者,可能会大量相互引用,该课题组越活跃、发文越多,会导致更多的引用次数,使得本课题组成员论文的引用次数迅速增加。如果课题组一个成员发文很多,可能会在其发表的论文大量引用其他成员的论文,使得同组其他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引用次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如果某领域的刊物短期内大量增加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也会导致该领域刊物的影响因子迅速增加。如果统计近年来刊物的影响因子,会发现大多数刊物的影响都在快速增长,刊物中每篇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数量增加是其中原因之一。显然这种因素导致的影响因子增长与期刊的论文质量无直接关系。有些高产作者可能一个月或者更少的时间就能发一篇论文,如果按正常的工科SCI期刊参考文献的数量30篇左右,可以看出一个惊人的结果,即使不计研究和写作时间,该作者也要在这一个月内读完这30多篇文献,这对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非常困难的任务。能够实现的一个原因在于作者在这一个月内可能根本没读这么多文章,很多文章在以前读过或者在以前文章中引用过,在最近的文章中这些引用又被复制过来。这种引用其实是重复引用,虽然在不同的文章中出现,但是引用的内容和背景都是相同的,不能体现被引论文的质量,却增加了被引的次数。

因此,如果要反映论文引用次数和论文质量的真正关系,首先需要正确统计论文的引用次数:只统计论文正面、有效引用的次数,排除重复引用,减小对同组人员引用的权重。可以只统计正文中的引用次数,当然这一方法的效果可能很快被期刊和作者的有针对性抵消掉。当前引用次数的不合理还可以在引用作者人群中反映出来。随机抽样3篇国内作者高影响因子论文,第一篇论文在SCI检索数据库被引用80多次,发表当年引用次数就很多,但分析引用该论文的作者的地域分布发现,该80多次引用中只有6次是被国外同行引用,其它都是国内同行引用;另一篇论文总被引用接近70次,被国外同行引用8次。最后一篇国内学者论文总被引用次数为140次,但国外引用也只有12次。上述论文总体被引用次数都很高,但是被国外同行引用次数不多。SCI论文的读者对象面向全世界,为什么引用次数大都是国内的,作为更大一个群体的国外研究者却很少引用呢?不排除某些领域是国内比国外更热,这种国内热领域的论文是否比其它领域的论文更有价值还是这种现象背后有其它原因,都非常值得深思。从侧面看出,很多情况下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与论文质量缺乏直接关联。

如果抛开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和期刊的影响因子,一个领域内的科研工作者基本上对本领域的刊物的质量有大致上统一的认识,特别是本领域高质量刊物。中文期刊在评审过程中的人情及单位的影响力对论文的录用或者拒稿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国外SCI刊物的评审也并非想象中那样的公平合理,同样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国外SCI刊物评审中没有评审费,评审人是义务评审,一些著名或者权威的学者可能不愿过多地评审论文,这种既没有激励也没有约束的机制为评审人不专业和不认真埋下了伏笔。在较早以前,可能很多的评审人具有严谨和认真的作风,能够认真负责地评审大多数文章。但随着国内发表的SCI论文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内科研工作者进入了SCI刊物评审的队伍。很难想象,一些貌似权威的刊物的审稿人是国内某名不见经传的科研人员甚至在读的博士或硕士,论文评审的质量已经大打折扣,中文期刊评审的局限性被带入到国外刊物的评审中,而且义务评审更容易导致评审人水平的良莠不齐和论文评审的随意性。

随着论文发表数量的逐年递增,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找到合适的同行评审专家也越来越困难,同行评审存在专家不匹配、评价不客观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评审质量。可以说,有相当多评审人是评审论文相关领域的大同行,并不熟悉评审的论文小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评审如果仅凭经验或者常识,难以给出高质量的评审结果。同时,由于论文的结论或者过程一般很难复制或重复,给少数作者留下了以次充好、以偏概全的机会,评审人的不专业导致对排除这种问题基本上无能为力,全靠作者自我约束,但利益驱动下各种问题也频频出现。因此建立高质量的评审专家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适当收取评审费或者增加专家审稿的收益,同时加强对评审质量的监控也是保证审稿质量的一个有意义的措施。国外的主流刊物都不收取评审费,国内期刊也正在取消评审费,有限的评审费可能对评审专家的评审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是,无责任无激励的评审往往会导致低质量的评审结果。

SCI论文引用次数被广泛应用的原因除了该指标的客观易用,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科研评价的困难性。科研评价需要有高水平的合格的小同行专家,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很多单位其实或者无能力或者无精力去做这件事,而宁可采用引用次数这种并不合理的指标。科研质量考察中如果采用论文评审中的函件提问和答复的形式,会比专家单向评审更具合理性。专家通过提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论文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有时间对论文的问题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这种双向交流去除评审中的误解,加深对论文内容和方法的理解。虽然这比单向评审的周期和费用要大一些,但实际带来的收益会更大: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和摒弃无意义的工作对于国家、社会以及期刊的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在该方面做更多的投入和研究是非常值得和必要的。

四、改进方法和展望

SCI论文中的正面有效引用和被引文献质量有更好的相关性和参考价值,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被很多人认可的理论不一定是真理,被很多人引用的论文不一定是好论文。论文作者实际上更偏爱简单易懂的论文;对于复杂和原创的论文,由于其理解和应用比较复杂,可能引用的人较少,直到论文的理论和认识被解释为浅显易用的知识并逐渐被理解,才会被更广泛地引用。另一方面,限制作者灌水和滥发文章,对于保证引用次数指标的有效性也很重要,也有利于降低获取有用知识的难度。现在检索到一篇合适的、有价值的论文难度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几个关键词搜下去,数以千百计的论文会被搜出来,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可能就是几篇,但太多的砂子会把真金给埋住。代表作制度对于排除这种低水平的文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同行评议必须是真正的、负责任、无利益关系的同行评议才有价值。对评议专家按照更细的方向划分领域,建立评审专家库是必要的。建议取消大类分区这种做法,按照小类领域进行排名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论文评审不能单向评审,将专家评审和作者答复相结合,有助于消除评议中的偏见和误解,发现真正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做这种评议和申辩的组织者和主持人。

猜你喜欢
刊物次数因子
最后才吃梨
刊物贺词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图的齐次因子分解
巧解难题二则
如何在IMS网络中计算呼叫接通率
读者论坛等
编后絮语